廣告部上海統戰部-進博會廣告_fororder_268bf34b48850d8ec5b9871397992720
首頁 > 滾動 > 正文
年産20億支,可減少塑膠使用6000噸 毛竹變吸管 綠色又增收(神州看點·小物件裏探發展)
2025-11-13 15:19:48來源:人民日報編輯:蘇銳

  吸管、雪糕棒、拼接筷、刀叉勺……在安徽池州市,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餐具,大都可以由一根根毛竹製成。

  在池州高新區一家竹製品企業車間內,加工設備、品選設備、拋光機隆隆作響,智慧化生産線不停“吐”出竹吸管,日産量達500萬支。每年,20億支竹吸管從這裡出發,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減少使用6000噸塑膠,減排3.6萬噸二氧化碳。

  “竹吸管不會泡軟、不易破損,可再生降解。生産一根小小的吸管看似簡單,其實要攻克多重難題。”該企業負責人殷明亮介紹,防霉抗菌不夠、耐熱能力不強、生産成本過高……看中“以竹代塑”的市場前景,公司先後聘請3支博士團隊研發生産設備,但都沒能突破瓶頸。2017年,第四支博士團隊進駐,耗時3年終於破解技術難題,並將每台設備生産速度提高到每小時2000支,單支竹吸管成本壓縮至0.04元,基本與塑膠吸管持平。

  “我們研發了全竹資源化熱解成套設備,能將竹屑、廢料轉化為活性炭、鈉離子電池硬碳負極材料等高附加值産品,熱解過程中産生的蒸汽也能利用起來。”殷明亮介紹。

  池州竹林面積超過60萬畝,過去成片毛竹得不到有效利用。近年來,池州市出臺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竹林的價值鏈越拉越長,竹農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沒想到過去無人問津的竹子,現在能賣上好價錢。”穿過清晨薄霧,池州市石臺縣橫渡鎮蘭關村村民舒仁貴揮舞起柴刀,砍下的毛竹將被送往毛竹初加工基地。“家門口砍竹子,只要踏實肯幹,一年能賺4萬元。”舒仁貴説。

  走進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毛竹加工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池州市對發展竹産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鎮上建起2座竹材料加工廠,每年加工毛竹3.5萬噸,加工好的半成品再運輸到下游深加工、精加工基地。”梅街鎮毛竹加工基地負責人張鈺介紹,基地吸納了4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帶動增收。

  “池州已經逐步構建起‘龍頭企業+循環産業園+毛竹破片廠+村級毛竹專業種植合作社’的産業模式,形成‘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産業鏈條。”池州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擁有竹加工企業89家,毛竹年加工量達到90萬噸;2024年,全市竹産業産值約30億元,同比增長26%;竹産業帶動農戶就業近4萬戶,農戶年均增收2萬元以上。

  加速“走出去”,通過廣交會等平臺,池州的竹吸管逐漸打開國際市場,竹籤、竹筷、竹吸管等竹産品遠銷歐盟、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2023年12月,池州竹製品企業受邀參加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期間由國際竹藤組織舉辦的主題邊會,向世界分享中國“以竹代塑”的實踐經驗。

  竹産業轉型範圍正在擴大。在2024安徽首屆“以竹代塑”暨竹産業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池州高新區與中車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在池州設立全國竹循環産業園總部基地,並計劃在全國竹資源豐富地區興建50個以上竹循環産業園。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