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正在巴西貝倫召開。會議進入第二周,來自全球的政府部長們已進入談判攻堅階段,力求在數日內凝聚共識,敲定一份彰顯全球氣候行動決心的協議。

△路透社報道截圖
貝倫談判觸及最棘手議題
路透社報道指出,COP30談判已進入“深挖核心難點”的關鍵階段,議題聚焦氣候資金落實、單邊貿易措施的影響,以及當前全球減排承諾與《巴黎協定》的1.5℃溫控目標之間的顯著差距。
COP30大會主席、巴西資深外交官多拉戈坦言:“所有談判議題均非常複雜。”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則向各國談判代表發出明確敦促:“切勿以阻撓行徑,浪費寶貴的談判時間。”
△聯合國氣候官員喊話COP30:“擼起袖子 抓緊談”
當前,COP30談判代表們討論的議題還包括:如何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支持、如何破除清潔能源技術轉讓壁壘等。
作為受海平面上升和極端氣候影響的最脆弱群體,小島嶼國家正積極推動大會正式納入 “減排目標落實力度” 議題,呼籲建立相關機制,追責那些在氣候行動中行動力不足的國家。

△美聯社報道截圖
1.5℃的堅守
《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2℃之內,並竭力將升幅限制在1.5℃之內。
路透社報道稱,挪威氣候部長透露,在當前全球排放趨勢下,氣溫升幅將至少達到 2.3℃,遠超1.5℃目標,“縮小這一關鍵差距,必須明確寫入貝倫大會的最終協議”。
愛爾蘭前總統、前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瑪麗・羅賓遜也發出呼籲,請各界凝聚合力,堅定守護1.5℃溫控目標。
△愛爾蘭前總統:“合力守護1.5℃”
氣候外交格局新變化
路透社報道顯示,本屆COP30的氣候外交格局已發生顯著變化,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報道援引專家觀點指出,中國憑藉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的積極作為,以及自身綠色轉型的快速推進,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關鍵參與方。
![]()
△路透社報道截圖
與此同時,歐盟因內部氣候政策支持力度減弱而陷入被動,美國則缺席了本次大會。《紐約時報》分析,作為全球最大歷史排放國,美國的缺席削弱了自身在氣候議題上的影響力。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但也有與會者表示,沒有美國的“攪局”,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簡單。短暫出席貝倫大會的美國參議員謝爾登・懷特豪斯直言:“這讓真正關心氣候問題的國家能集中精力推進務實工作。”
“擺脫化石能源”的現實困境
在貝倫,數千名氣候行動者走上街頭髮起示威,明確要求大會為化石能源退出制定清晰具體的全球路線圖。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多家外媒指出,本屆貝倫大會的另一核心爭議,聚焦于能否在兩年前COP28迪拜大會“逐步擺脫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依賴”的承諾上更進一步。
路透社報道稱,英國、哥倫比亞、丹麥、法國、德國、肯尼亞等國已明確表態,呼籲制定能源轉型詳細路線圖,其中可能包含削減化石燃料開採補貼、降低汽油消費補貼等具體舉措。
小島嶼國家更是為取消化石燃料路線圖持續發聲,他們直言:“我們的家園正被海水吞噬,我們絕不會停止呼籲。” 但這類加快化石燃料淘汰的具體提案,幾乎必然會遭到部分産油國的反對。
《紐約時報》強調,若本屆大會無法在化石能源退出、氣候資金機制、全球減排路線三大關鍵議題上達成明確共識,全球氣溫升溫曲線將更難“重回正軌”,1.5℃溫控目標的實現也將再添重重阻力。
來源 | 總臺環球資訊
編輯 | 李修莉
簽審 | 賈延寧
監製 | 劉軼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