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甘肅省各地穩糧保豐收 紮實推進農業生産紀實
2022-06-13 09:07:32來源:甘肅日報編輯:王奇英責編:趙春曉

  原標題:【緊抓“三夏”保豐收】築牢“壓艙石” 穩糧保豐收​——全省各地紮實推進農業生産紀實

  初夏時節,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廣袤的隴原大地上麥浪翻滾,瓜果飄香,繪就出一幅幅生機勃勃的壯美畫卷。

  農業穩,全局穩。不誤農時抓好春季農業生産,對於確保全年糧食豐收至關重要,對於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今年以來,甘肅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紮實推進春季農業生産,在隴原大地掀起了春耕保糧的熱潮。

  據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情調度,今年,全省高品質完成了春耕生産,春播糧食作物3135萬畝,全省在田糧食作物3920萬畝。

  穩産保供不負春時

  今年年初,甘肅省委一號文件指出,毫不放鬆糧食生産,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確保今年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000萬畝以上、産量保持在1200萬噸以上。

  大地回暖,廣袤田野顏色日漸豐富,甘肅春耕生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

  不負春日好時光,武威市涼州區的田間地頭開始忙碌起來。連片平整的莊稼地裏,大型農用機械來回穿梭,有條不紊地進行田間作業。農技專家發揮帶頭作用,上門為群眾解答種植難題,手把手“傳經送寶”,力促糧食生産穩産提質。

  “涼州區緊緊圍繞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目標,早謀劃、細部署,有序推進農業生産各項工作。”涼州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幾個月的奮戰,如期完成了糧食種植120萬畝、小麥33萬畝、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1萬畝的春季農業生産任務。

  春管紮實有力,是夏糧豐收的必要條件。科學做好春田抗災管理,為夏糧豐産豐收打下堅實基礎,離不開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聯合省水利廳、省應急管理廳、省氣象局,出臺《甘肅省科學抗災促春管奪夏糧豐收預案》,為今年春耕“保駕護航”。

  全省水利系統積極協調,最大限度發揮現有水利調蓄能力和供水潛力,一邊督促全省各地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建設進度,一邊及早做好抗旱蓄水機井檢修,有效攔截地表水,保障抗旱應急用水。

  針對今年春季市場農資大幅漲價情況,甘肅省各級相關部門加大春耕農資儲備供給和補貼力度,全省主要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計劃承保面積1311萬畝,較2021年增加140萬畝,覆蓋面提高到36%。

  甘肅省供銷聯社提早組織各級供銷社和農資企業迅速行動,採取駐廠盯貨、落實訂單,加大採購和調運力度,足額完成了儲備任務,確保線上可下單、線下能配送。陸續開展農資保供企業名單公佈、會同相關部門開展農資打假,加強農資品質監管,提升便民服務水準。

  一系列惠農政策項目的支持,激發起全省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種糧積極性,從田間到大棚、從河西到隴東,一幅上下齊心、辛勤耕耘的畫卷徐徐展開。

  荒地整治夯實基礎

  初夏時節,草木葳蕤。走進定西市安定區杏園鄉的莊稼地裏,小麥、大豆、玉米苗長得密密層層,農戶在田間除草、施肥……

  在杏園鄉南家川村,經過除草、翻犁、施肥、旋耕、覆膜等諸多環節,定西潤興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的260畝撂荒地變成沃土,農戶正忙著種植馬鈴薯。

  “年初經全面排摸,全村共有撂荒地540畝,我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通過積極引進合作社,鼓勵農戶復耕復種,進行全面整治,現已全部整治到位。”南家川村黨支部書記張彪説。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甘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撂荒地整治,堅持把統籌利用好撂荒地作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産品有效供給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

  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以村級集體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集成推廣應用為突破口,把撂荒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及高標準糧食生産基地建設緊密結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鄉整流域推進的集中連片糧食産業帶,探索出了撂荒地整治的成功模式。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更要提品質。

  數據顯示,甘肅省約有撂荒地550萬畝。2020年至2021年已整治350萬畝,截至2021年底仍有撂荒地200萬畝左右。全省農業農村部門計劃用兩年時間將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今年到目前已復墾種植馬鈴薯、大豆等作物123.86萬畝。

  今年以來,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制定糧食作物抓點示範方案,並將具體任務細化分解到責任領導,靠實到技術單位,並明確具體包抓責任人。

  各地各部門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圍繞小麥、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作物,通過集成配套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累計打造省級示範點58個,關鍵核心技術示範面積達到2.6萬畝。

  種業振興滿載希望

  夏日裏,走進甘肅農墾集團的種業公司玉米制種基地,成片的玉米鬱鬱蔥蔥,滿目是豐收的希望。

  依託河西走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企業技術優勢,種業公司逐步形成了一套生産加工技術先進、市場行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培育了擁有自主知識産權、適宜推廣的玉米新品種34個,奠定了糧食安全和農業高品質發展的種業根基。

  甘肅,東西跨度1600多公里,地形地貌多樣,孕育了豐富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畜禽遺傳資源。

  作為國家三大種業基地之一,甘肅省立足自然資源和地域優勢,堅持把種業振興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數據顯示,甘肅省現有玉米、馬鈴薯、中藥材等植物優質品種80多個,甘肅農作物良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2021年,全省各類農作物種子生産面積294萬畝,産種量17.5億公斤,其中玉米制種面積141.2萬畝,産種量5.8億公斤,分別佔全國制種面積和産種量的52%和33%;

  馬鈴薯原種和一級種薯面積48.8萬畝,産種量9.9億公斤,生産馬鈴薯脫毒原原種13.98億粒;

  瓜菜花卉制種面積44.7萬畝,産種量3317萬公斤。

  今年,甘肅省明確提出,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加快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

  臨澤縣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制種玉米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機械化作業、信息化監管,形成春季播種、夏季管理、秋季收穫、冬季加工的循環生産加工鏈。

  酒泉市通過政策扶持、強化管理、龍頭培育等措施,建成50多萬畝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為主的種子生産基地。全市制種農戶達7.2萬餘戶,從事種子生産的企業達200家。

  種業振興,離不開科技支撐。作為甘肅農業科技研發的主力軍,省農科院不僅在春耕生産的關鍵時期,為慶陽市鎮原縣方山鄉群眾送去小麥、玉米、胡麻等良種,還結合會寧縣産業發展實際,積極組織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和甘肅省農科院等13家單位36名專家組成的“科技特派團”走進田間地頭,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指導。

  全省春季農業生産畫上圓滿句號,為今年又一場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育苗、播種、田間管理到農資保障,從生産、科研到管理監督,幹部群眾灑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今年秋天隴原大地豐産豐收的金色希望。(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洪文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