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數字浙江     |      直觀中國      |      長三角      |       看浙裏        
為有源頭藍碳來
2022-08-12 15:39:50來源:浙江新聞編輯:賈曉茹責編:趙銀平

  通過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並釋放氧氣,這是我們最熟悉的“綠碳”形式。

  然而在還有一種重要的碳匯相對陌生,叫“藍碳”——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每年可幫忙清除大氣中新增二氧化碳的30%以上。

  放眼海洋,抓牢“藍碳”技術創新工程,是浙江以科技興海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出的新解。

  01

為有源頭藍碳來_fororder_1

紅樹林 圖片據視覺中國

  藍碳,重點在一個“藍”字。從海洋中固碳,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在浙江海洋大學國家海洋設施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個由1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平均年齡35歲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將紅樹林種植邊界“向北”拓展。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洋潮間帶植物,一般認為在北緯30度以上偏寒地區難以種植成功。”團隊成員紀麗麗博士介紹,紅樹林北移種植能否成功,除了溫度外,種植技術是關鍵因素。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系列紅樹北移馴化技術,包括幼苗馴化、盆栽保苗培育、灘塗改造等。

  如今,在北緯30°的舟山,10萬餘株紅樹林苗已是一片鬱鬱蔥蔥。

  “種樹容易育苗難”,紀麗麗説,育苗要先利用氣候培養箱進行高低溫交替初級馴化3個月,再利用灘塗上構建的流變式馴化系統在冬季進行低溫馴化3個月,從而提高其在高緯度地區的存活率。

  其中,打造流變式馴化系統的靈感,來自海邊廣告牌上的“花刀”。風吹來時,廣告牌露出很多小孔,風停了時又恢復原來的樣子。流變式馴化系統由鋼骨架和自動卷簾薄膜構成,其門簾會隨著海水的潮起潮落自由移動,並形成一定的密閉空間,對初期幼苗起到良好的保溫防凍效果。

  一路向北,這批紅樹植物幼苗,現在已經在上海海灣國家森林公園推廣試種。試想不久的將來,這的藍碳植物將亭亭如蓋,成為海洋“綠水青山”的中流砥柱。

  02

為有源頭藍碳來_fororder_2

  系統提升海洋碳匯能力,浙江還需下工夫。

  “不僅在於整體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紅樹林、鹽沼等固碳能力,還要將促進海洋碳匯納入碳交易範疇,開展陸源碳輸入定量觀測研究,開展海洋生物藍碳技術攻關等納入科技興海體系之中,重點開展“藍碳”生態保護與修復等固碳增匯技術攻關,形成“藍碳”儲量核算、碳匯能力提升、碳匯潛力評估、海洋生物藍碳産業創新工程等系列應用示範工程等等。”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説。

  這些天,在舟山華豐船廠,浙能集團的工程技術團隊正頂著烈日,加緊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班輪公司——地中海航運公司MSC PETRA號集裝箱貨輪加裝一項環保新科技。這也是近一個月浙能集團在建船舶脫硫的23條船之一,刷新國內單月船舶脫硫加裝新紀錄。

  脫硫脫碳,我們在陸地上見得多,為了達到排放標準,工廠各顯神通,以新技術打通雙碳道路。給船舶脫硫,可謂是平日裏難得一見。

  浙能邁領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汝能介紹,企業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船舶脫硫裝置,可以把遠洋船舶排放的尾氣中的二氧化硫降低到極低水準,完全滿足國際海事組織規定的排放標準。“一艘30萬噸油輪,原來排放的廢氣含硫量達3.5%,相當於40萬輛汽車的排放量。而安裝了脫硫裝置後,排放量可以降低至0.1%。”

  遠洋船舶減碳技術的研發正在緊張進行中,“預計明年就能有階段性成果,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和全球航運減碳目標提供浙江方案。”王汝能説。

  03

為有源頭藍碳來_fororder_3

浙江洞頭海景 圖片據視覺中國

  在賞心悅目的碧水藍天之外,我們期待藍碳給浙江帶來更多的美好。

  “以舟山市為例,全市灘塗資源面積約183平方公里,如果在裸露灘塗上大面積種植紅樹林,將會使原本裸露的淤泥散發出不一樣的生機。”紀麗麗説,這將對沿海生態環境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發揮較重要的作用,對保證整個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海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1年,浙江編制完成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生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在全省印發試行。該指標體系是浙江海洋生態預警監測評價工作的新探索和新實踐,是海洋生態精準化管理水準的標杆,好比是給海洋生態系統做“體檢”,可以及時發現海洋的“生病前兆”,並通過可靠的數據分析發出預警,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基本依據。

  在示範引領下,藍碳科技在沿海各市縣區“遍地花開”。

  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表示,希望到2025年,浙江初步建成“藍碳”科技創新體系,大幅提升海洋碳匯基礎前沿技術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海洋碳減排、增匯、封存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推動泛“藍碳”生態系統建設取得重要突破、海洋産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綜合碳匯能力在原有基礎上鞏固提升,助力浙江省如期實現碳達峰。(記者 何冬健)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