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數字浙江     |      直觀中國      |      長三角      |       看浙裏        
從湖州這場全國大會看浙江長期實踐探索:科技如何賦能綠色低碳創新?
2022-08-17 10:05:43來源:浙江新聞編輯:賈曉茹責編:趙銀平

從湖州這場全國大會看浙江長期實踐探索:科技如何賦能綠色低碳創新?_fororder_7

湖州南潯區和孚鎮桑基魚塘與光伏發電和諧共生。 拍友 沈勇強 攝

  綠色,是浙江乘勢而上的底色。

  17年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之江大地誕生,由此衍生出的“兩山故事”火遍大江南北。

  8月15日至16日,一場由中國科協與浙江省政府主辦,高標準、高規格的全國性大會——2022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在湖州召開,60位院士,國家有關部委負責人、國際科技組織代表、知名高校和企業家代表等共260余人參會。他們在此思想碰撞、深度交流,共謀中國可持續發展未來。在持續高溫、世界多地遭遇能源緊張的大背景下,這些議題顯得尤其重要和刻不容緩。

從湖州這場全國大會看浙江長期實踐探索:科技如何賦能綠色低碳創新?_fororder_8

中國綠色低碳創新大會開幕式現場,專家正在做主題報告。 新華網供圖

  10萬平方公里的之江大地正在奮力書寫綠色、低碳、共富的精彩答卷。如何推進綠色低碳創新?“科技創新是關鍵變數”。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一語道破真諦。

  生態和諧

  鄉村與綠碳的交融之道

  打開浙江科技創新的調色盤,撲面而來的,便是一抹綠色。

  夏風習習,安吉縣山川鄉竹海翻涌,一座高達40米的毛竹林碳匯通量觀測塔矗立其間。

從湖州這場全國大會看浙江長期實踐探索:科技如何賦能綠色低碳創新?_fororder_9

安吉縣山川鄉毛竹林碳匯通量觀測塔。 拍友 殷興華 攝

  借助內置的輻射感測器、光三維超聲風速儀、二氧化碳水汽分析儀等科學探測儀器,這座通量觀測塔能實時採集並傳輸竹林不同冠層的二氧化碳濃度等生態數據,為竹林碳匯監測計量提供基準。

  “竹林碳匯”,這個不少人還略感生疏的名詞,已成為安吉山川鄉大裡村的發展新模式。

  2021年12月,安吉正式上線“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一條“林地流轉—統一經營—碳匯收儲—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鏈條至此閉環。

  大裡村是首批“吃螃蟹的人”。“5300畝毛竹林的碳匯流轉給交易中心後,我們收到了3年一次性收儲金29.4萬元。”大裡村黨總支書記應忠東説,後期如果有企業購匯,中心還會將利潤按比例返還給村裏,當地老百姓深受激勵。眼下,為提升竹林固碳能力,不少村民都加入了大裡村毛竹專業合作社的護林隊,幫助修剪竹梢、養護毛竹。短短半年,這場“點竹成金”的大規模流轉工作進入尾聲。據測算,全縣87萬畝毛竹林流轉完成後,預計每年可新增碳匯34萬噸左右。

  望一眼藍天,飲一瓢碧水,踏一方凈土,這樣詩意的生活不會憑空而來——2021年6月,省委科技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印發《浙江省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今年6月,印發《浙江省“藍碳”科技創新專項行動方案》,頂層設計的屋頂越蓋越牢。

  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謝志遠認為,綠色低碳技術是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最大的內生動力,用好科技創新關鍵變數、構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是率先實現“綠色技術”向“綠色經濟”轉型,率先走出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必由之路,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對浙江來説,回望綠水青山,同樣是一場回歸。

  在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千年桑基魚塘系統與清潔能源利用構成一幅和諧的生態美景圖。40多萬塊太陽能板架設在四聯村、河東村、漾東村的4200多畝魚塘上,場面蔚為壯觀。

  “小時候,我經常跟著母親在這裡種桑喂蠶,將蠶蛹和蠶沙倒進塘裏喂魚,等各種腐殖質和魚糞沉聚到塘底變成淤泥,再鏟起來給桑樹施肥。那時只覺得幹農活辛苦,長大後才知道其中蘊含的綠碳道理。”和孚鎮狄港村黨總支書記楊升輝笑著説。

  桑基魚塘,蘊藏著浙江先民的生態智慧,厚重而不沉默。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葉勝海告訴記者,桑基和魚塘以互利共生關係,通過物質循環,有效解決了零排放的難題。

  這是清新而不庸俗的一抹綠。這個漁光互補項目,年發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以普通家庭年用電2000千瓦時計算,可以滿足1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相當於節約標準煤6.4萬噸。

  古老味道與創新風雅交織相容,靈動如塘中的遊魚,綠碳創新亦如是。

  清潔能源

  實現雙碳目標的破題之道

  北京慶園街,一輛氫燃料電池大巴剛剛“喝飽”了能量,緩緩駛出站臺,輕裝上陣。原來它剛剛花了約10分鐘加滿的,既不是柴油,也不是電能,而是氫氣。

從湖州這場全國大會看浙江長期實踐探索:科技如何賦能綠色低碳創新?_fororder_10

鄭津洋院士(左二)在指導學生研究98MPa儲氫罐。 通訊員 盧紹慶 攝

  “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上裝載的是70MPa的氫氣瓶,相當於700個大氣壓,一次加注可以跑500多公里,續航里程可以與燃油車相媲美。”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鄭津洋介紹。

  給氫氣瓶加氫的加氫站儲氫罐是98MPa儲氫罐,它來自於鄭津洋領銜的“氫氣規模化提純與高壓儲存裝備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作為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獲獎成果,它讓罐內的儲氫壓力從35MPa躍升至98MPa,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具有儲氫高壓容器自主研發能力的國家。

  眼下的之江大地,40攝氏度高溫不斷出現。“氣候模式是明確的:地球在升溫嗎?是的。是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的增加嗎?是的。可以僅僅用自然因素來解釋嗎?不是的。人類的排放物是溫度升高的原因嗎?是的。”在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儀式上,諾獎委員會用4個設問句,為獎項得主之一真鍋淑郎的研究進行解説。

  如果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將增加約2.4℃——這便是他與合作者建立氣候模型估算出的結論。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攢著一股勁兒,實現我國雙碳承諾,中國人的心裏有本“賬”。

  “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礎上的技術體系産業體系必將發生深刻變革。”會議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告訴記者,風力、陽光、水力正是破題之道——自然界的清潔能源無處不在。換個詞形容,就是靠天吃飯。能否將這些不可控制的能量,轉化為一種像化石燃料一樣方便使用的化學能量載體?

  氫能是一種選擇。氫氣燃燒後除了水,什麼也不會留下,而且燃燒值是汽油的3倍。

  要實現高安全、低成本、大容量的高壓儲氫,最大的難題是解決氫脆防控問題。別看鄭津洋團隊的這個儲氫罐容積僅僅1立方米,做起來可不容易。為此,鄭津洋院士帶領團隊首先發明瞭高壓氫氣環境下材料氫脆原位檢測裝置,形成檢測技術和方法,最終打通了全多層儲氫高壓容器從設計、製造到檢驗檢測的全技術鏈。

  氫氣這把當今世界能源發展的鑰匙已然嶄露頭角,在更大的舞臺上大放異彩,成為撬動浙江能源轉型的重要支點。

  也許,在明年杭州亞運會上,我們還將見到氫動力無人觀光車的身影。

  科技創新

  未來綠碳發展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以來,238項省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是浙江在詩畫江南的秀麗風光背後,一筆一劃鋪就的綠色低碳底卷。

  大氣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新能源、傳統能源轉型升級、森林碳匯……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的筆記本上,一個個綠色低碳項目的後面,陸陸續續打上了“紅勾”。

  “我們定了個小目標:到2025年,初步構建我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他説。

  信心背後,圍繞能源、工業、海洋“藍碳”等重點領域,省科技廳系統梳理低碳重大技術需求500余條,編制技術路線圖,著力攻堅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取得一批硬核成果——

從湖州這場全國大會看浙江長期實踐探索:科技如何賦能綠色低碳創新?_fororder_11

全國首個煤電碳捕集與礦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範項目在蘭溪電廠開工建設。 拍友 邵捷 攝

  全國首個煤電碳捕集與礦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範項目在蘭溪電廠開工建設,研發的CO2吸收劑捕集成本預計下降30%;

  阿裏雲高性能雲計算基礎設施電源使用效率逼近理論極限,年均採用清潔能源電量4.5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30萬噸;

  浙江農林大學集約經營竹林土壤提質增匯關鍵技術建立示範基地15個,累計推廣面積達200萬畝,累計增效11億元……

  “煤炭也可以成為一種清潔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高翔興奮地説,通過與浙能集團等單位合作,團隊研發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適應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協同脫除超低排放系統,最終實現了複雜煤質和複雜工況下燃煤機組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

  在嘉華電廠,記者驚喜地看到每小時發電量100萬千瓦時的燃煤發電機組,燃煤煙氣在短短的幾十秒內,就“跑完”了高翔團隊開發的超低排放系統,最終,監測到的污染物排放濃度遠低於排放限值,在200多米高的煙囪上幾乎看不到煙色,煤炭應用更清潔。

  由高翔擔任主任的白馬湖實驗室剛剛成立兩個多月,科研人員們便一頭扎進太陽能轉化與催化、零碳能源轉化與存儲、能源低碳轉化與多能耦合等領域關鍵技術的攻關中。牽頭單位浙能集團是我省能源供應的主力軍,實驗室研究將直接對接産業,成果轉化更快、成功率更高。未來實驗室還計劃配備技術孵化鏈條上的投資公司、工程公司、産業公司,串聯研究、建設、應用三個環節,為科研成果産業化提速。

  “未來40年正是新時代能源環保人大顯身手的時候。希望我們能不負使命,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為能源環保事業作出努力和貢獻!”高翔感慨道。

  當然,我們要清醒看到,推進“雙碳”工作還存在短板和問題。有關專家透露,當前浙江科技創新支撐綠色低碳變革動力還不足,跨學科複合型降碳高端人才比較缺乏,低(零)碳技術應用難,産業綠色低碳化、綠色低碳産業化水準仍需提升……種種問題亟待解決。

  省科技廳相關處室負責人説,未來,浙江將重點實施“基礎前沿研究、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先進技術成果轉化、創新平臺能級提升、創業創新主體培育、高端人才團隊引育、可持續發展示範引領、低碳技術開放合作”等八大工程22項行動,以搶佔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先機為目標,為綠色低碳共富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記者 何冬健 葉詩蕾 見習記者 林曉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