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合肥:多彩濕地扮靚“最好名片”
2022-08-18 10:24:07來源:安徽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8月16日清晨,74歲的肥東縣長臨河鎮施口社區居民李業炳來到該鎮的十八聯圩濕地,開始當天的護林工作。十八聯圩濕地自2016年啟動建設後,他和鄉親們遷入新居,自己從漁民變成護林員,生活安穩。

  兩年來,合肥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實施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堅持不懈推行內湖生態一體化治理,讓“最好名片”更加閃亮。

  修復十大濕地

  串珠成鏈繪美景

  近日,行走在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處處水草豐茂、碧波盪漾。在藍天碧水間,一隻只白鷺或梳理羽毛,或踏水覓食,或盤旋低飛,如詩如畫的風景美不勝收。

  “兩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水毀工程修復建設,並於去年4月啟動包括濕地出水泵站工程、內源污染治理工程、健康濕地系統工程等在內的三期工程,該工程已于上月完工。” 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闞韜表示。

  在十八聯圩濕地修復工程三期區域,一座座被稱為“生態滲濾島”的小島錯落分佈,如同一顆顆綠色珍珠,別具一格。

  這些看似渾然天成的小島,其實正是闞韜所説的內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一部分。“‘生態滲濾島’所在地,原是大片魚塘,帶有污染物的底泥比較厚,如果不治理就會污染水源。”闞韜説。為此,在修復施工中,工程人員通過工程樁將底泥固定,解除底泥中污染物釋放風險,再種植池杉、烏桕、垂柳等喬灌木。這些植物生長時吸收底泥中的氮磷元素,並成為鳥類棲息地。

  隨著十八聯圩濕地三期工程的完工,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投資近60億元的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如今,環巢湖十大濕地“串珠成鏈”,形成國內領先的環湖泊濕地群,構築了保護巢湖環境的水生態、水安全屏障,也將巢湖裝點得更美麗動人。

  環巢湖十大濕地累計完成投資58.5億元,累計種植喬木41萬株,灌木335.4萬平方米,水生植被906萬平方米,修復恢復濕地面積6.5萬畝。在環巢湖十大濕地“加持”下,今年6月,合肥入選國際濕地城市。

  使出“組合拳法”

  治理有方探新路

  禁止在濕地保護區內擅自開(圍)墾、填埋、取土、放牧、捕撈、引進外來物種;禁止破壞野生動植物繁殖區、遷徙地和魚類洄遊通道……翻閱合肥市《關於加強環巢湖十大濕地保護的決定》,一條條“鐵律”劃定了濕地生態保護“紅線”。

  這份由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出臺的文件,開創了該市為保護濕地立法的先河。多年來,合肥圍繞濕地建設、保護、管理等問題,打出“組合拳”,為濕地治理“保駕護航”。

  圍繞“怎麼建”,合肥按流域規劃、系統治理理念,規劃建設環巢湖濕地群。在此基礎上,大力實施退耕、退養、退居“三退”行動;在十八聯圩、巢湖半島等濕地回收魚塘經營權,減少養殖業污染;開展村莊搬遷和房屋拆遷,減少生活污水排放。

  在推進過程中,合肥向機制借“力”,建立巢湖治理推進專班,成立專門流域管理機構,實行巢湖湖(河)長制,構建巢湖治理項目庫,設立專項治理資金池等;向科技借“力”,組建巢湖研究院,與國家林草局調查規劃院等部門合作,加強巢湖綜合治理和濕地建設研究工作;向“法”借“力”,編制實施相關法規政策,為濕地保護修復提供有力法治支撐。

  濕地要建好,更要管護好。在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身著統一制服的養護和管理人員隨處可見。該公園創新採取“政府+國企”模式運營管理,已配備管理、巡護、養護人員220余人,實現了常態化、專業化、精細化管護。

  合肥市圍繞“水質”“水量”“水草”“水鳥”等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指標,持續開展巢湖生物資源調查研究和濕地生態監測,強化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保護管理和生態環境營造。自今年起,市本級將連續3年、每年預算安排約8500萬元,專項用於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構建濕地後期管養長效機制。

  “濕地建設者更應是濕地守護者。”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家政説,“濕地建成後,要佈置環境監測系統,定期監測生態,力爭通過生態保育、生態培育,達到生態系統和諧穩定。”

  做好“加法文章”

  點綠成金惠民生

  “我辨認出這是鴛鴦,立即拍了下來!”回憶起7月24日在巢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附近拍攝鴛鴦的場景,當地鳥類攝影愛好者夏家振興奮不已。這是巢湖首次正式記錄到鴛鴦蹤跡。

  珍稀鳥類接連現身,折射出巢湖生態環境日益向好。據調查,目前環巢湖濕地鳥類有300余種,東方白鸛、白琵鷺、紅胸秋沙鴨、蓑羽鶴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選擇在這裡棲息、繁衍。

  “在建設好、管理好濕地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和利用濕地生態價值和其他附加值。”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入湖河水“過濾器”的濕地,階段性生態效應正在彰顯。環巢湖十大濕地蓄洪量達2.3億立方米,年凈化水體能力達2億噸,在入湖污染攔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幅減少了種植業、養殖業和居民生活污染,為巢湖水質改善作出積極貢獻。

  濕地+旅遊,生活多詩意。去花塘河濕地觀候鳥,在蘆溪濕地看夕陽,在月亮灣濕地欣賞蘆花似雪……在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不少遊客流連忘返。濕地建設扮靚了“三面青山一面湖”美景,吸引大量遊客。

  濕地+文化,科普有內涵。走進肥西三河國家濕地公園宣教館,各種濕地知識讓人大開眼界,一個個濕地動物模型栩栩如生,5D影院、VR體驗等高科技展示項目讓參觀者身臨其境。今後,合肥市將加快濕地科普宣教體系建設,讓更多人認識、關注、熱愛和保護濕地。

  濕地+農業,和諧又富民。在廬江縣馬尾河濕地公園內,各種水生蔬菜生機盎然,與岸邊樹木、蘆葦相得益彰。據悉,合肥正積極探索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途徑,根據沿湖資源稟賦發展生態種養模式,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産業發展。

  “今後將深入探索研究‘濕地+’模式,打通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實現途徑,努力實現發展‘高品質’和生態‘高顏值’有機統一。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讓環湖群眾過上更美好生活。”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安徽日報 記者 許根宏 許蓓蓓 豐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