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把敦煌故事講給世界聽
2022-12-21 09:06:09來源:甘肅日報編輯:王奇英責編:尹紅燕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河西走廊西端被戈壁環繞的一片綠洲,被譽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的莫高窟就坐落於此,這裡還誕生了世界上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敦煌研究院。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三年來,敦煌研究院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始終圍繞“保護、研究、弘揚”三大方向持續用力,讓沉睡千年的文物和文化遺産“活”起來,為中華文明傳承、增強文化自信積極貢獻“敦煌力量”,奮力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守初心,強科技,樹典範

  清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三危山上泛起金光。

  莫高窟內,壁畫修復師張偉、趙一君師徒嫺熟地爬上腳手架,開始了新一天的“面壁”工作。在一幅幅殘缺的壁畫前,他們或仰,或蹲,或佝僂,一點一點地重復著比繡花還精細的工作。除塵、注射加固劑,回貼、脫鹽,經過一系列修復工藝,千年壁畫開始煥發光彩。

  一畫入眼,萬事離心。莫高窟中,一代代“面壁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洞中一日,筆下千年。

  壁畫和人一樣,不可能永葆青春,修復也只能延緩“衰老”,如何能夠永存?

  在莫高窟實地察看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給我們的這份珍貴文化遺産,堅持保護優先的理念,加強石窟建築、彩繪、壁畫的保護,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準,將這一世界文化遺産代代相傳。

  “遵循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我們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聯合攻關,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石窟保護之路。”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説,為了讓敦煌壁畫、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國內進行文物數字化的探索研究,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

  這一重任被掌握現代數字技術的“80後”“90後”青年文保工作者牢牢扛在肩上,VR製作師薄龍偉就是其中之一。

  “洞窟數據採集需要兩三天,後期製作還需要兩三天。VR還需要加入語音講解、圖片展示、小視頻等,一個窟就得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畢業進入敦煌研究院工作後,薄龍偉一頭扎進了洞窟,發揮影視動畫專業所長,為石窟進行VR製作和數字化採集。

  就這樣,一點點、一個個,薄龍偉和團隊一起為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建立數字檔案,展示莫高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藝術,從而實現莫高窟“容顏永駐”。

  截至2021年底,已經完成268個洞窟數字化攝影採集,164個洞窟圖像處理,45身彩塑、146個洞窟、7處大遺址三維重建,162個洞窟全景漫遊節目製作,5萬餘張檔案底片的數字化,留下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檔案底片。

  擇一事,終一生,建高地

  鳴沙山下、宕泉河邊,在第61窟——著名的《五台山圖》前,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默默站立,仿佛在和老朋友無聲對話。

  20世紀90年代初,趙聲良開始研究第61窟中的《五台山圖》,不僅成功辨識出難度最大的40多條題記,而且圍繞《五台山圖》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和專著。特別是,在《五台山圖》研究的啟發下,趙聲良找尋到畢生致力的方向——敦煌石窟美術的通史研究。如今,趙聲良已成功完成了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到北朝以及隋朝部分的研究。在他看來,研究是無止境的,“如果我退休了,我還希望在敦煌,把美術史的研究繼續做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博大精深,需要畢生精力才能見成效、出成果”“希望大家把研究保護工作當作終身事業和無悔追求”。總書記的諄諄話語,激勵著學者們把“擇一事、終一生”的傳統發揚光大。

  莫高窟第361窟是個不足9平方米的小型洞窟,卻是“80後”趙曉星最為著迷的地方,她長年專注於此研究,用她的話説叫“慢慢做,出精品”。

  “90後”王嘉奇成為敦煌研究院的一員後,深深地感慨:“人間有味是清歡。”他説:“與窟外的荒涼相比,窟內的繁華足以留住我的青春,因為我有夢想,我有未來。”

  從事歷史民俗學研究的根敦阿斯爾博士在日本留學17年後,去年5月1日,毅然回國來到敦煌從事起研究工作。

  ……

  一人一窟,一生一事,在敦煌研究院的學者中間成為一種傳統。

  在老中青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等工作積極推進,全球敦煌文獻資源共享平臺——敦煌遺書數據庫正式上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敦煌石窟圖像專題研究”圓滿結項,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工程順利啟動,《敦煌藝術大辭典》等重要學術專著陸續出版。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的目標,正在接續奮鬥中逐步變為現實。

  引進來,走出去,廣弘揚

  2022年5月17日,一場講述敦煌故事、傳承敦煌文化的活動——敦煌文化環球連線,在中國駐馬爾他大使館火熱展開。“通過此次活動,能夠讓我們領略敦煌文化的包容開放、兼收並蓄,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當好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使者。”中國駐馬爾他大使于敦海説。

  6月28日,敦煌文化環球連線——走進中國駐尼日利亞拉各斯總領事館,共享中國“和文化”、共奏中尼“和樂章”。

  ……

  今年以來,在甘肅省政府外事辦大力支持下,“敦煌文化環球連線”走進使領館活動已舉辦多場,成功開闢了敦煌文化線上交流新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強調:“研究院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展陳活動和文化交流對話,展示我國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

  三年來,敦煌文化交流沿著總書記指引的前進方向,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翼齊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我們不斷加大力度引進高層次訪問學者和特聘研究員,多角度、多維度解讀敦煌文化的價值。”蘇伯民介紹説,敦煌研究院先後與美國、日本、英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還選派專家赴印度、伊朗、吉爾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國考察訪問,並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關係。

  連日來,敦煌研究院廣大幹部職工以多種形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蘇伯民表示,敦煌研究院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和弘揚“莫高精神”,圍繞“保護、研究、弘揚”中心工作,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基礎研究,全面拓展人文社科研究廣度深度,不斷提升敦煌文化弘揚水準,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繼續努力奮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奮力譜寫敦煌文化遺産事業建設新篇章!(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