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安徽             長三角一體化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合肥:集聚眾智打造“種業之都”
2022-12-26 10:01:59來源:合肥日報編輯:劉旭東責編:趙瀅溪

  一粒種子,一倉收穫。

  種業創新,表面上看是産品、技術,背後實則是人才。

  合肥擁有一批科研機構和種子企業,人才濟濟,他們在各自領域兢兢業業,發光發熱,成為“種業之都”建設的中堅力量。

  合肥通過打造創新平臺、完善人才政策、優化服務體系,讓各類人才愉快創新創業。

  合肥正強化人才集聚,開展種業人才引育,推動種業振興,打造“種業之都”。

  老育種人為農業增收超百億

  “我就是學這個專業的,育種挺有意思,每年都有希望!”

  “這行還是健康産業!你看哪個育種專家退休後是佝僂著背的?!”

  ……

  聊起育種工作,今年51歲的張從合如是説。話語間,滿是對工作的熱愛。

  張從合1994年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後,一頭扎進育種工作,時間一晃快30年了。雖然如今躋身企業高管,是荃銀高科副總經理、農科院院長、首席技術官,可他仍奔走在育種一線,並樂此不疲。

  這些年,張從合主持或參與國家、省、市科技項目超40項;獲發明專利11項、植物新品種權授權87項;作為第一育成人及主要育成人選育通過審定水稻、玉米等新品種377個;所育新兩優、荃優、荃兩優及荃廣優等系列親本及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到1.5億畝以上,為農業增收100億元以上。

  其中,國家第一批超級稻示範推廣品種新兩優6號,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近4000萬畝。新育成的徽兩優898、荃優822、荃優絲苗、荃兩優絲苗、荃兩優2118等品種國內外年累計推廣超過1500萬畝。

  “新兩優6號是我們選育的具有防偽功能的優質、高産秈型兩係雜交水稻品種。”説起新兩優6號,張從合非常自豪。這個種子為淺褐色,易於種子經銷商及用種農戶觀察、識別,防止假冒。“種出來後稻子是金黃色的,而且産量高、米質好,市場一下子就打開了!”

  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企業在騰飛,張從合的育種勁頭不減反增。

  “我們每年的研發投入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近4%。在水稻育種方面,擁有200多人的團隊,公司通過股權激勵,鼓勵大家搞科研。”張從合介紹,荃銀高科還牽頭組建了“6+1”國家水稻商業化分子育種技術創新聯盟,應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以及其他現代生物育種方法,縮短育種進程,培育好品種,提升企業産品競爭力。

  張從合表示,作為老育種人,將發揮好“傳幫帶”作用,努力培育出一批市場價值高、應用前景好,具有“好種、好吃”特徵的新品種。

  甘坐“冷板凳” 專注“基因編輯”

  當前,以基因編輯為代表和核心的生物育種技術,正成為推動作物遺傳改良和品種培育的重要引擎。

  在這方面,合肥已邁出堅實步伐。

  圍繞作物基因編輯技術這一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共性核心難題,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魏鵬程教授團隊與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等單位協同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

  “基因編輯,通俗來説,就是通過特定分子工具精準‘剪開’DNA,實現基因組片段或位點的刪除、插入和替換的一項技術。”不惑之年的魏鵬程説。

  據介紹,常規育種技術利用自然産生或物理、化學方法誘變産生遺傳變異。這些變異是隨機的,産生有利性狀的變異比例較少。因此常規育種週期長、遺傳改良效率低,突破性品種選育困難。而基因編輯技術可高效準確地在目標基因上誘發突變,從而定向獲得常規育種方式難以得到且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遺傳變異。

  “以基因編輯為基礎的新型育種技術,可將常規技術長達10年的品種選育週期縮短至2年至5年,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已成為作物育種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魏鵬程説。

  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支持下,魏鵬程團隊開展了大量的作物基因編輯理論和方法學研究。他們發現了影響基因編輯工具精確性的新因素,並給出了控制原理。目前這套理論已被廣泛用於幫助新型作物精準基因編輯工具的研發。他們開發的30多套基因編輯工具在數百家育種實驗室和種業企業中使用,幫助水稻、玉米、大豆、高粱、西瓜、辣椒、豌豆等十幾種作物品種的選育。

  利用這些工具,魏鵬程團隊不僅改良了不少現有品種抗病、抗逆、品質、産量等重要農藝性狀,還自創了定向加速作物進化的新方法。以抗除草劑這個目前農業生産急需的性狀為例,利用這個方法,半年就能獲得4倍于跨國種業巨頭30年收集的有效種質資源,為糧食安全提供了核心種源保障。

  科研是一項需要坐“冷板凳”的工作,種業科研每天接觸的都是些瓶瓶罐罐。

  對此,從事基因編輯快十年的魏鵬程表示,科研其實很有趣,也很有獲得感,能實現自身價值。“會有大量的試錯,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成本。”魏鵬程説,工具是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的橋梁,今後將做出更多更好用的自主基因編輯工具,讓基礎研究儘快轉化出切實的生産力。

  此外,他還計劃做一些適合新時代農業需求的作物種質創新工作,選一些通過傳統技術獲得難度比較大的種質資源,比如適合機械化生産的水稻、營養增強型的玉米、保鮮耐儲的蔬菜等。

  內培外引合奏種業振興曲

  種業創新,人才是關鍵。

  近年來,合肥不斷加強人才政策體系建設,提升人才服務水準,加快培養、引進種業高層次人才,為打造種業之都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築巢才能引鳳,好的事業平臺是吸引、留住人才的關鍵因素。

  從2018年起,合肥組建了50個農業行業首席專家工作室,推行“一個産業、一位首席專家、一個示範基地、一套技術模式、一支服務團隊”的農技推廣服務機制,集聚50位省內外農業頂級專家,吸引700多位專家學者,建成包括水稻、瓜菜、油菜育種等研發和示範推廣基地200多個;修訂完善《合肥市農業行業首席專家工作室建設管理辦法》,將現代種業列入重點産業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範圍,並享受各項重點産業人才政策;支持種業領域人才申報市領軍人才、廬州産業創新團隊、廬州英才等市級重點人才項目;建立市、縣、用人單位三級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隊伍,為人才提供“五個一”精準服務。

  如今的合肥,種業人才濟濟。至2021年年底,現代種業重點企業已集聚人才近1500名。

  強化人才集聚,開展種業人才引育。

  今年,合肥市成功引進菌物領域中國工程院李玉院士,推進長豐縣人民政府與吉林農業大學合作共建中國菌物谷。

  “下一步,我們將利用種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引進種業領域院士1人-2人;建立和完善院士工作站5個以上,集聚種業戰略性人才團隊;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業企業引進種業領域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創建高層次團隊3個-5個,開展聯合攻關。”合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支持種業高層次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帶成果和帶項目創辦、領辦企業;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發團隊實施種業科技成果轉化轉讓,或以品種權、專利等知識産權到種業企業作價入股,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和産業化;引進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懂經營、善管理、敢開拓、勇創新的種業領航企業家……到2024年,合肥將培養國家級領軍人才2人以上,省、市級領軍人才20人以上,高級人才50人以上。(合肥日報 袁媛 記者 華新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