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數字浙江     |      直觀中國      |      長三角      |       看浙裏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
2023-07-13 09:28:36來源:潮新聞編輯:魏煒責編:趙銀平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0840_64acc29a32e8f50001531e64

湖州南太湖旅遊度假區

  成敏正在招呼著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賞太湖、吃湖鮮的遊客。9年前,她來到湖州市長興縣小沉瀆村經營起這家名為“櫸樹農莊”農家樂,離店100米就是碧波萬頃的太湖。“現在太湖水質、環境越來越好,湖鮮的味道也好,客人自然就絡繹不絕。週末和旅遊旺季,不提前至少2天根本訂不上位。”

  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到:“歌裏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藍藻,就起膩了。工業和生活排放一度對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氣。我們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銀山’,反而成了虧錢買賣。”

  曾經,太湖沿岸的城市在經濟發展中舟舸爭流,但粗放型增長帶來的環境污染給太湖帶來了極大的傷害,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給沿岸城市敲響了警鐘。痛定思痛,江蘇、浙江兩地齊心協力、溯源控源,太湖環境日新月異、水質持續向好,讓人“膩了”的藍藻也在漸漸消亡。今年是落實國家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的起步之年,潮新聞記者前往浙江湖州、江蘇無錫等地,看沿岸城市如何合奏一曲“太湖美”!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1016_64acc29b32e8f50001531e65

太湖晚霞

  “藍藻暴發”背後的太湖危機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紅菱哪。啊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 ——這首《太湖美》唱出太湖水的清澈,以及沿岸富饒和豐美。

  太湖又稱震澤,“三萬六千傾、周圍八百里”的太湖,是上海和杭嘉湖、蘇錫常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堪稱長三角地區的“心肺”。水域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的太湖狀如人的手掌,北部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沿岸港灣曲折,仿佛分開的手指,南岸的湖州則似平滑的弧形掌緣。太湖沿岸歷來是富庶之地,宋時即有民諺“蘇湖熟,天下足”。

  太湖南岸的湖州,是環太湖區域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1990年代,中國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太湖沿岸城市競相比拼。1993年的地區生産總值突破百億,提前7年“翻兩番”,一回頭,卻發現對岸的蘇州、無錫均已超過四百億,且增速、人均指標領先。

  但沿岸城市粗放型的發展,將工業廢水直接排放到太湖,加上生活污水、養殖廢水,太湖儼然成為一個大染缸。1997年,國務院出臺《關於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根據太湖流域的區域特點制定了“零點行動”方案,即至1999年1月1日零點,太湖流域工業企業污水必須達標排放,並提出治理太湖的總體要求。

  但進入21世紀,相關部門監測結果卻表明,太湖水質再次惡化。當時湖州,水面密布養殖圍網,市區沿岸有水泥廠、造紙廠、印染廠,深褐色的含磷、氮廢水直排;東、西苕溪兩岸石礦林立,清洗石料後帶渣土的溪水由南向北注入太湖。小梅河口停泊著24條四層的餐飲船和數百條漁民生活的居家船、輔助船,一年排污十萬噸……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1434_64acc29b32e8f50001531e67

太湖曾遭遇過“藍藻暴發”的尬境

  2006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就南太湖的開發、治理、保護進行了專題調研,他乘海巡艇察看水質,又聽取湖州市的工作彙報,發表了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對南太湖調研並講話,是在安吉余村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一年後,兩次核心內容其實是一脈相承。這次調研對南太湖的保護和發展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在關鍵時刻他指明瞭方向、統一了思想,讓我們堅定了發展之路。”原太湖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旅遊發展局副局長李東民告訴潮新聞記者。

  2007年3月,湖州召開第六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的城市定位,全面拉開南太湖治理保護與開發建設的序幕。“這場‘南太湖保衛戰’的重頭戲,是做‘退’的文章,目標是‘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李東民説。

  湖州先走一步的正確性,在2個月後得到了驗證。2007年5月,無錫段太湖藍藻大面積爆發,緊鄰太湖的無錫水源水質惡化,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缺乏,引發市民搶購純凈水。“2007年,太湖藍藻突然暴發,到處瀰漫著異味。”今年45歲的無錫人費嘉回憶説,“當年有一位遊客不慎掉入湖中,獲救後他身上好多藍藻,洗都洗不掉。”

  “太湖水危機”讓太湖沿岸的江蘇城市反思:針對水污染嚴重、河道長時間沒有清淤整治、企業違法排污、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指農業生産活動中産生的有機物、肥料、農藥等污染物引起的水體污染)等現象,必須“壯士斷腕”儘快治理。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1559_64acc29b32e8f50001531e68

無錫太湖清淤施工現場

  問題在水裏、根子在岸上

  “保護太湖,就是要管住進入太湖的水,根子在岸上。”長興縣太湖街道生態文明辦副主任殷愛嬌説。太湖街道擁有長興港、合溪新港兩條直入太湖的河道,對應的內河治理和水質保障一直是轄區內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工作,“農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面源污染現在都被納入了污水管網系統。”

  2006年起,湖州就一直朝著習近平總書記對南太湖調研講話指引的方向,篤定大步向前。

  湖州首先是投入近6億元,整體拆除遠近聞名的湖鮮街24條水上餐飲船,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臨湖親水的公共休閒平臺—漁人碼頭;斥資超3億元實施漁民上岸安居工程,拆除居家船隻和輔助船隻230條,建造3萬多平方米的漁民新村安置漁民,切斷了南太湖湖岸生活污染源;投入20多億元,關停了水泥廠、造紙廠、印染廠、飼料廠等沿岸5公里範圍內的全部涉污企業,實現工業污水零排放……

  湖州長興縣太湖街道長興港新塘魚市碼頭——這個太湖沿岸曾經最大的魚市碼頭,彼時年賣8000噸湖鮮。太湖十年禁捕後,上千名從業者面臨轉型,如今,曾經的一些漁民已經“洗腳上岸”,變身為“太湖護水員”。在長興太湖街道,就有19位退湖漁民從事這一職業,張新海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62歲的張新海從小在太湖邊長大,後來他成為了太湖裏的漁民,但他慢慢發現,太湖水變差了,捕撈到的大魚越來越少,“後來政府成立了護水隊,我報名加入,還是和水打交道,打撈在內河漂浮的垃圾和藍藻,每月還有4000多元的收入。”

  “你看,現在河岸邊找不出一個排污口。”説話間,張新海又駕駛著垃圾打撈船和同伴出發了,“現在太湖裏魚的個頭比以前大多了,前幾天我在打撈的時候,還有大鰱魚直接跳上船哩。”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1708_64acc29b32e8f50001531e69

湖州太湖古鎮

  佔全太湖總面積25%,素有“太湖明珠”之稱的無錫,在經歷2007年“藍藻風暴”後也在積極求變。2007年以來,無錫市累計投入1125億元“治太”資金(其中87%是無錫地方投入),累計實施結構調整、控源截污、清淤調水、生態修復、藍藻打撈、安全供水等6大類7108個重點工程。

  據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人士介紹,今年安全度夏以來,全太湖僅5月1日發生1次藍藻水華,藻情形勢為2007年以來最好。今年1—5月,太湖無錫水域、北部湖區水質實現“雙達Ⅲ”,13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均達Ⅲ類及以上。太湖無錫水域總氮1.38毫克/升,同比下降4.83%;總磷0.050毫克/升,好于全太湖均值。無錫轉“危”為“機”走出了一條全新的探索之路。

  其中,無錫的太湖北部湖區是全太湖5個湖區中唯一總磷、總氮濃度同比雙降的湖區,也是太湖治理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在這裡,一場太湖清淤工程正在進行。

  常年在太湖邊工作,負責清淤工程的東方生態清淤有限公司梅梁湖二標段項目副經理王維超很有感觸,“太湖的水明顯清起來了,今年到現在還沒有看到藍藻大規模泛起。”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2210_64acc29c32e8f50001531e6e

工作中的環保絞吸船

  在太湖生態清淤(二輪二期)梅梁湖二標段工程現場,淤泥固化設備的運行發出陣陣巨響。黑黝黝的湖泥通過湖底管道經沉澱池不斷抽出。然後,經過二層的板塊壓力機,將淤泥中的水盡數擠出,淤泥會被擠壓成2米長2米寬的泥餅,有節奏地落入下方的堆積區。而過濾出的水,凈化達標後會排入內河。

  據了解,太湖清淤工程是給太湖減負的重要環節,由於太湖底泥中的氮、磷是主要內在污染源。清除湖底表層底泥,可使湖泊內源污染大幅減少,抑制底泥中污染物釋放對水環境的影響。

  “目前梅梁湖段有固化設備16台,每天清理方量大概在1萬1500方到2000方,相當於清理水下方1000方,經過處理,這些淤泥將用於有機肥和建築業。”王維超説。

  2007年到2020年這13年間,無錫先後完成了太湖生態清淤第一輪工程和第二輪一期工程,共清淤2300萬立方米,佔同時期環太湖周邊城市清淤總量的70%。從去年開始,太湖二輪二期生態清淤全面鋪開。此輪清淤,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1800萬立方米清淤任務。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2657_64acc29c32e8f50001531e70

太湖清淤工程是給太湖減負的重要環節

  合奏《太湖美》,區域協作走深走實

  “你看,今天風向是東南風,如果藍藻在圍隔處有少量的聚集,就要加派力量進行打撈。”每天,殷愛嬌都會隨時掏出手機,打開治水辦統一安裝的App,查看河道上幾個重要點位的實時情況,“長興港、合溪新港上共有兩個國控斷面和一個省控斷面,除了刮西風,其他風向都容易引發藍藻倒灌。因此我們每條河道都設置了4個攔截點,長興港新塘魚市碼頭就是第一道防線所在。”

  殷愛嬌告訴記者,2020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湖州和無錫簽署了關於建立太湖藍藻防控協作機制合作協議,在長三角協同合作機制下,浙江、江蘇兩地互相“取經”的頻次越來越多,湖州的藍藻治理方案就是到兄弟市無錫考察學習來的,“經過治理,從湖州進入到太湖的河流斷面水質已連續多年保持Ⅲ類及以上。”

  現在長興港、合溪新港引入了專業的公司——浙江環湖生態建設有限公司負責相關運維。通過長臂船、打撈船,從內河打撈上的藍藻,會運送到岸上的藻水分離站,經過一系列無害化工藝處理後,藍藻會變成藻泥,被用於湖羊飼料和發電廠燃料,進行資源再利用。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2946_64acc29c32e8f50001531e72

無錫大溪港濕地

  共享的不止是經驗,還有兩地間的人員。浙江環湖生態建設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韓靜就來自江蘇,她介紹説,“目前,一天的藻水處理能力是1000噸,接下來新設備投入使用後,處理能力還將加強。”

  如今,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號角下,沿湖各市打破行政壁壘,組成了“聯盟軍”。湖州和蘇州在協作機制下,通過信息共享、聯合檢查等,共治太湖“這缸水”的力度也在加碼。

  “危廢轉移聯單在哪?生産出的廢鹼液如何處理?”6月16日下午,湖州市吳興區和蘇州市吳江區兩地環保執法隊員來到位於蘇州吳興區織裏鎮陸家灣村的一家鋁合金企業進行聯合環保檢查,這是過去兩個月來,兩地聯合執法的一個常見景象。

  陸家灣村是環太湖沿線的吳興與吳江交界區域,雖然在蘇州界內,在歷史上卻是浙江的一塊“飛地”,界河新開河直通太湖,沿岸的5家企業分屬蘇州、湖州管轄,屬地不清,使得一些經營者利用兩省交界的地理便利逃避環保監管。

  今年4月底,為多維度推進環太湖毗鄰地區生態聯勤合作迭代升級,吳興區生態環境分局和蘇州市吳江生態環境局簽訂了《跨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協作機製備忘錄》,將兩地4.6公里的分界線兩側互延1公里作為交叉聯合執法區域,進行常態化聯合執法,“環保監管覆蓋後,基本沒有盲區。”吳興區生態環境分局綜合行政執法中隊中隊長陳李喆説。

  蘇州吳江區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大隊長童赟認為,備忘錄簽訂後,雙方進一步細化了合作內容,形成專項合作機制:“備忘錄簽署後,我們雙方建立了微信工作聯絡群,在交界處雙方還設立了聯合執勤警務站,當交界區有跨界污染發生,將第一時間相互通報併合力做好處置。”

見證“八八戰略”指引之路︱一湖藍藻的消亡史,沿岸城市合奏《太湖美》_fororder_1689043613071_64acc29d32e8f50001531e73

無錫大溪港濕地的鳥類

  “水質好不好,鳥兒最知道。”

  短耳鸮 、黃胸鹀、灰鹡鸰……打開無錫觀鳥達人錢榮坤的相機圖庫,一張張清晰唯美的鳥類圖片展現在大家眼前,讓人震撼。錢榮坤多年來一直在無錫大溪港濕地公園觀測鳥類,他告訴記者,正是這裡生態環境的變化,讓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在大溪港棲息繁衍,“就在今天,大溪港飛來兩隻黑天鵝,這在大溪港濕地公園還是首次出現。”

  “我在大溪港濕地公園累計拍到過150種鳥。” 錢榮坤説,大溪港濕地公園是省級濕地保護公園,有著7.8公里的太湖岸線,是太湖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有水廠取水口,供水量佔無錫總供水的28%,光這兩年就有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黃嘴白鷺、黃胸鹀、東方白鸛和卷羽鵜鶘6種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鳥類現身大溪港,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紅線下,生物多樣性的效果正在顯現。 

  走在新修建的塑膠步道上,濕地風光一覽無余,被稱為“環境檢測師”的白鷺與帶著“長槍短炮”的觀鳥人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畫卷。“前幾年可沒有這般美景。”錢榮坤説,這裡曾是一個太湖邊的小漁村,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對這裡圍湖養殖,發展經濟,這裡連片都是搞魚類養殖的魚塘。

  而在南太湖邊5000畝的圖影濕地,其中3000畝與太湖水系相連、水質清澈,動植物繁茂。這片太湖邊原生水漾內,居民逐水而居,粉墻黛瓦,或耕或漁,與原始的自然環境和諧結合,韻味無窮。

  太湖沿岸城市正在合奏一曲《太湖美》,一個更綠色更美麗太湖正呼之欲出。(記者 陳穎 施雄風 章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