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甘肅農業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2023-09-08 11:09:0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奇英責編:尹紅燕

  近日,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師尚禮負責的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甘肅農業大學草學學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凝結了一批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投入畢生精力研究小小的草種,以植物生命科學為基礎,當起“育嬰師”,悉心呵護每個研究成果,將其廣泛運用在草食動物飼草料生産、生態環境治理和景觀草坪及運動場草坪建造等行業産業。

  進入新世紀,以師尚禮教授為帶頭人的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接過前人接力棒,繼續深耕一線。他們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播撒科技強國的種子,讓“小草”成為大産業;他們在三尺講臺、方寸書桌厚植立德樹人的情懷,培育草業英才。

甘肅農業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範活動入圍名單_fororder_圖片1

師尚禮及其團隊工作照

  潛心科研,小牧草做大文章

  甘肅地處西北寒旱地區,草對牧民來説至關重要,對草業科研人員來説更是安身立民、富民強國的重要選擇。與自然災害競爭,在“蟲口奪糧”,科研雖難,卻理應為了民生和生態環境一往無前,矢志不渝。

  近40年來,師尚禮及其團隊成員長期紮根于黃河流域及祁連山區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生産實踐第一線,發現了世界珍稀苜蓿資源——根莖型野生紫花苜蓿、扁蓿豆屬新變種——天祝扁蓿豆。

  宿山地、翻山嶺,常為了研究趴在野外一動不動仔細觀察,核實大量數據和一次次推翻重來的論證,永不言棄的科研精神終於引領師尚禮發現了苜蓿種子內生根瘤菌及其傳代固氮現象。

  一直以來,提高紫花苜蓿産量最重要的方法是給苜蓿接種高效根瘤菌,這一方法涉及寄主植物、根瘤菌和環境間複雜的互相作用,研究過程極其複雜,該措施可以提高共生體從空氣中固氮的總量。而師尚禮研發提出的苜蓿與根瘤菌兩類生物共生育種新技術,可在此基礎上將固氮效率提高230%,極大提升苜蓿草地對天然氮素的利用率。

  為破解甘南草原家畜營養不足和實現畜牧業高品質發展,經過抗寒機理研究和一次次的田間試驗,師尚禮選育出抗寒能力超強的紫花苜蓿新品種,並配套開發垂直風向深開溝、淺覆土、秋後耙平埋頸的寒作栽培專利技術,使苜蓿越冬率由32%左右提高到87%以上。

  近五年,師尚禮團隊審定登記牧草新品種12個,其中國審品種6個;授權發明專利32件;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9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師尚禮毫不避諱自己做科研追求“高大上”,“儘管我們地處西北,但科研的眼光和標準一定要站在全國的範疇去對比學習,我喜歡爭取國家課題和項目,儘管每次都是挑戰,但只要拿下,對團隊、對學校、對甘肅就是極大的好事。”

甘肅農業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建示範活動入圍名單_fororder_圖片2

師尚禮及其團隊工作照

  胸懷大愛,為國為民顯擔當

  西部生態脆弱,師尚禮團隊胸懷“國之大者”,擔當使命重任。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和農牧民增收致富的現實要求,團隊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讓科技鋪就致富産業。多年來,將科技推廣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扶貧扶智,授人以漁,讓普通牧民鼓錢袋、富腦袋。

  在鎳都金昌,當師尚禮團隊得知永昌縣有個小企業致力於通過對苜蓿等甘肅特色牧草資源全産業鏈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示範,推動我國苜蓿産業快速提升至苜蓿産業發達國家的産業化水準,進而支撐我國奶業發展向規模化和集約化轉變,他們毫不猶豫走進企業,主動對接進行科研幫扶。

  師尚禮團隊在做好科研本職工作、全面服務“三農”的同時,將政治責任也牢牢扛在肩上,用自己嘔心瀝血鑽研的成果,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團隊全方位開展校企合作,轉讓培育的企業牧草新品種9個、專利10件、技術5項,累計推廣甘農系列牧草新品種500多萬畝。

【原創】甘肅農業大學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教師團隊入選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_fororder_IMG_6616.JPG

師尚禮及其團隊工作照

  “寸草”真情,初心續寫新篇章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國之大計。師尚禮以多年擔任學院和學科負責人的政治敏銳,秉持“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情懷,致力於培養知農愛農、敏于求知、勤於實踐的草學人才,這也是甘肅農業大學一代代教師育人的拳拳之情。

  雪域高原四十載,科教育人三千名,青春奉獻在草原,默默無聞守站人——這是甘肅農業大學天祝高山草原試驗站站長徐長林對自己工作的簡單總結,更是團隊科研精神的生動體現。

  1956年,在祁連山烏鞘嶺南側,馬牙雪山北坡的天祝藏族自治縣抓喜秀龍草原上,由我國草原學家任繼周院士選址建立起我國首座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半個多世紀以來,甘肅農業大學的3600多名本科生在試驗站參加了野外教學實習,有100多名研究生在試驗站完成畢業論文的野外試驗。1978年,徐長林從甘肅農業大學草原係本科專業畢業後就來到試驗站工作,這一待就是40多年。

  2018年以來,師尚禮團隊新建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教育部“永昌苜蓿科技小院”、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林草局工程技術中心和創新團隊等多個重要平臺,成就了人才隊伍建設的“加速度”。

  如今,甘肅草原生態逐步改善,草産業興旺發展的勢頭強勁。興一個産業,富一方百姓!師尚禮團隊用百折不撓、苦幹實幹的奮鬥姿態,踐行著“草-畜-人”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理念,為築牢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勾勒綠色發展的甘肅畫卷,奉獻著自己的“寸草”真心。(文/圖 馬綺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