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原創   |   文旅   |   視界   |   直觀中國   |   城市遠洋   |   熱點專題   |   老外在湖南   |   輿情智庫
湖南新邵95後“新農人”接棒父輩 機械化助力闖出新“稻”路
2024-04-19 14:14:2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佘穎慧責編:李勝蘭

  4月17日,在湖南新邵縣陳家坊鎮富陽村廣袤的水田裏,多臺農機機械轟鳴,翻耕整地,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在成塊的水田中央,只見村裏的“95後小夥”何振東正嫺熟地駕駛著插秧機來回穿梭,一叢叢秧苗被整齊均勻地插入田間,不久後,田野就披上了一襲“新綠”。

湖南新邵95後“新農人”接棒父輩 機械化助力闖出新“稻”路_fororder_圖片10

何振東(右)在育秧大棚查看秧苗生長情況 攝影 孫咏梅 

  “插秧機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減輕了勞動強度。”何振東説,今年開春以來,他的家庭農場已經完成了400余畝雙季稻種植面積,剩下的300畝3天就可以完成種植。這得益於工廠化的育秧方式,新建起來的育秧大棚經過“流水線”作業,不僅省時省工,還大幅縮短了秧苗的培育時間,為早稻提前插秧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大棚裏的何振東,今年 27歲,皮膚黝黑,戴著草帽,褪去了學生時期的稚嫩,儼然一個地道的農民。他的父親何鐵求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經營著一片不小的農田。

  2020年,何振東從湖南農業大學畢業,也就是這一年,他的父親何鐵求突發腦血管疾病,經過長時間的住院治療出院後,身體大不如前。何振東毅然回到家鄉,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承擔起水稻種植的重任。

湖南新邵95後“新農人”接棒父輩 機械化助力闖出新“稻”路_fororder_圖片11

翻耕整地,灌水養田,土地生機勃勃 攝影 孫咏梅

  最初,家裏並不太支持何振東的選擇,希望他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卻有自己的想法:“我是農民的兒子,就想借助知識和科技的力量種好田,只要肯想肯幹,農村大有可為!”

  堅定信心,説幹就幹,首先就是説服家人。於是,何振東帶著父親一同前往岳陽現代農業示範區。在那裏,育秧大棚實行智慧化管理,通過手機,就能實時查看、遠程控制大棚情況;施肥、撒藥都能通過無人機實現;經過科學化管理和産業升級,育秧、耕種、植保、收割、烘乾、加工等需要繁重勞動的工作場景,都變得更加輕鬆和智慧。

湖南新邵95後“新農人”接棒父輩 機械化助力闖出新“稻”路_fororder_44

何振東成了附近小有名氣的“農機手” 攝影 孫咏梅 

  儘管自小在農村長大,對種田並不陌生,但要論整田、浸種、催芽等實際操作,這對缺乏實踐經驗的何振東來説是個不小的挑戰。於是,他有空就向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的父親請教水稻種植方法。同時,何振東還積極參加農業部組織的頭雁計劃,以及縣農機局組織的無人機植保、飛防等現代農業技術培訓,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何振東晚上查閱資料學習各類農機知識,白天邊摸索邊實踐,很快就掌握了農機操作的“十八般武藝”,能熟練操作旋耕機、無人機、插秧機、拖拉機等,成了附近小有名氣的“農機手”。“勘察好路線後,只要根據作業區地理情況,在遙控器上設置植保無人機的飛行高度、速度、播撒寬度等參數,就可以用農業無人機在空中精準噴灑農藥、播撒化肥,相比傳統方式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何振東介紹,一台無人機飛防作業一天的工作面積能覆蓋200畝左右的農田,相當於節省了30多個人工。

  “在當地,我們家被稱作是種糧大戶,但其實生産經營一直以來都面臨著不少問題。”何振東清楚地認識到,以前水稻種植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工作模式,農業生産機械化的程度不夠高,運用科技、引進新技術的理念也不夠強。

  同樣是種地,與父輩們不同的是,何振東更懂得用科技來提升生産效率。2022年,他成立振華古樹家庭農場,經過流轉土地承包了700余畝農田。新建育秧工廠,購置新設備、新機器,廣泛應用於育秧、犁田、插秧、噴藥、收割、烘乾等各個生産環節,全面提升水稻生産機械化水準。目前,農場的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90%。

  “去年,刨除人工、施肥等成本,純利約30萬元。”何振東的“種田”事業逐步走上了正軌,現在他最上心的事,是帶領群眾科學種田、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只要大家願意聽取他的建議,他都會傾囊相授。周邊農戶育秧、代耕代插等也都主動找他幫忙。

  在農忙時節何振東就成了村裏的“頂梁柱”,用農用機械給村民提供耕種管收服務,無論多大面積的土地都接單。他説:“不能因為地太小不接單,都是父老鄉親的,幫一下忙,特別是收割的時候,有些體力不好的老年人,我不去收糧食,又沒有其他勞動力幫忙收,糧食就會荒在地裏。”去年,村裏75歲的老農週休庭種了不到兩畝地,從秧苗到收割何振東給他提供“一條龍服務”。雖然,有時收的費用都不夠成本,但他願意這樣幹。

  “振東回來後,我們育秧、施肥、田間管理等種植水稻遇到的難題都可以諮詢他,小夥子懂技術、又很熱心,有了他的幫助,我們種植水稻更有信心了。”説起何振東,同村的種糧大戶周應民不停地誇讚。

  何振東還打算帶動周邊的農戶,在農閒時利用育秧大棚內良好的控濕、控溫、控光照等條件,發展辣椒、番茄、西葫蘆等大棚蔬菜種植,採取“變閒創收”模式實現大棚穩産增收。

  “我將繼續利用自身所學助力家鄉的農業發展,帶領當地村民致富,促進鄉村振興,讓更多的村民享受現代農業的發展成果。”何振東對農業種植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 (文 肖斌輝 孫咏梅 黃能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