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甘肅臨夏東鄉:老池塘派上新用場
2024-07-03 10:05:06來源:甘肅日報編輯:王奇英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東鄉:老池塘派上新用場

  近日,記者來到臨夏州東鄉縣董嶺鄉董家溝村的張馬家社,山樑上蓄滿一汪碧水的池塘惹人注目。池塘邊,祁文鋒、馬秀花、馬明才等臨夏州和東鄉縣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農技人員,將池塘水用管道引入過濾池,再注入軟體水窖。

  “昨晚下了一場小雨,池塘就滿了。乾旱少雨的時候,池塘的水就是莊稼的‘救命水’。”村民尚有素説。

  “這次下雨,我們通過老池塘提前貯藏大約100立方米的雨水。倘若遇到旱情,就會派上大用場。平時也可以按照作物不同生長時期的需求,進行灌溉。”祁文鋒説。

  記者看到,池塘下面是馬鈴薯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示範田,一條條黑色的滴灌管道交織在馬鈴薯地裏。據介紹,池塘一次性能貯存500多立方米雨水,能解決300多畝馬鈴薯田的灌溉問題。

  董家溝村張馬家社的池塘由來已久,當時為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村民在村子的低窪處挖掘水坑,用紅土築實底部和內壁,建成水塘。隨著時代變遷,池塘逐漸被廢棄,成了污水池、垃圾點。

  2023年,臨夏州開展千名科技人員助推産業振興行動,州農技中心技術人員發現了董家溝村張馬家社的池塘,認為可以在附近推廣集雨灌溉馬鈴薯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東鄉縣農業部門經多次考察勘測,利用池塘建起馬鈴薯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工程。通過多次實驗證明,工程抗旱效果穩定有效,每畝馬鈴薯可增産400多公斤。

  像這樣的老池塘在臨夏州乾旱山區還有很多。如今,通過農業新科技賦能,這些老池塘成了助農增收、抗旱防旱的“金水塘”,煥發了新活力。截至目前,臨夏州已推廣山旱地膜下滴灌1050畝。(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虎 通訊員 趙懷斌 麻紅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