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浙江的“洋雷鋒”,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來,我們拿著種子一起來拍張照!”3月12日植樹節,義烏市後宅街道“聯合國社區”金城社區舉辦的“Hello neighbor(你好鄰居),你捐一盆綠植、我還一顆種子”活動中,一名高鼻深眸、滿臉微笑的志願者,一邊用中文、英文、阿拉伯語和孩子們交流,一邊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快樂時光。
他叫麥克,來自敘利亞。今年30歲的他,已在義烏生活了10年,是金城社區國際兒童主任,“記錄孩子們的生活,幫社區裏的183名外籍兒童愉快成長,是我的‘工作’”。
在紹興柯橋,62歲的也門籍外商拉德曼時常走訪社區裏的外籍居民。他的手機,每天24小時保持暢通,“如果有需要,我隨時願意為大家效勞”。
在浙江,像麥克和拉德曼這樣熱心腸的外籍人士還有不少。他們參與社區治理、環保行動、涉外糾紛調解等各種志願服務工作,有的甚至成了所在社區的“形象代言人”。
“洋雷鋒”,帶動了社區的多元文化交流,詮釋了“第二故鄉”中國的溫暖,也為浙江的基層社會治理帶來新經驗。
從老外到中國通
埃及小夥穆罕默德第一次聽到雷鋒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還是在9年前,那時他跟著經商的舅舅初到義烏。
“做好事,不留名。”穆罕默德説,一次偶然的交流,一個中國朋友告訴了他雷鋒的事跡。他很感動,並暗自發誓“也要成為那樣的人”。
如今,穆罕默德在義烏經營著一家果汁飲料店,與此同時,他常組織大家到敬老院、社區開展助老服務,還組織公益義賣及擔任環衛宣傳志願者。
“雷鋒做好事,都是從眼前、從小事做起。”性格開朗的麥克,第一次參加志願服務是在10年前。那時,他還是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留學生。
“學校老師帶我去展會當引導員。”麥克説,他是抱著鍛鍊漢語口語的心態去的。正是那一次活動,開啟了他的志願服務之路。
從老外到中國通,從一個人到一群人。湖州德清“洋哥”志願服務隊,前後吸納了來自摩洛哥等10余個國家的150名隊員,他們不僅提供語言服務,還幫助當地農戶直播賣水果;寧波北侖新碶街道玉蘭社區推出的“新蕊學語”項目,通過招募外籍“新寧波人”擔任公益英語教師,激發了居民的學習熱情;有10多名外籍義工的台州溫嶺城南義工隊,其中來自非洲喀麥隆的隊員艾布爾·斯蒂芬,還曾榮獲2020年第二季度“台州好人”稱號……
“與過去相比,近年來外籍青年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志願服務的意願有所增強。在各類青年志願服務項目交流活動中,經常有他們活躍的身影。”團省委志工權益部部長郭彧説,浙江正加速形成縱貫多個層次、覆蓋多個領域的國際志願服務格局。
不僅如此,記者了解到,在浙江,部分文旅資源豐富、外貿服務集聚的城市,還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色,培育出了“好山好水講好浙江故事”等獨具特色的國際志願服務品牌。
義烏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馬飛介紹,目前,僅義烏一地,就活躍著50支外籍志願者隊伍,共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750余名“洋雷鋒”。他們廣泛參與普法宣傳、公益環保、文化交流等各種志願服務。
從文化認同到善意傳遞
“來,我給你看個東西。”在紹興柯橋採訪時,印度外商維薩爾略帶神秘地向記者展示了他的“浙江省無償獻血榮譽證”。
“你知道嗎?有了這張卡,我可以免費去景點、免費乘地鐵。”維薩爾説,兩年前,他還收到了由國家衛健委、中國紅十字總會等單位聯合頒發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這本榮譽證書的照片,一直在他微信朋友圈置頂。
無償獻血這件事,維薩爾做了16年。如今,他不僅成了當地社區的名人,在當地外商群體中也廣受尊敬。
無獨有偶。義烏世界商人之家“旭日公益俱樂部”負責人、馬來西亞人郭集福,也是一名資深的無償獻血志願者。10餘年公益生涯中,他不僅帶領上千名中外志願者做公益,還帶頭加入了中華骨髓庫。2018年,郭集福獲得“西湖友誼獎”,這是浙江省政府為表彰外國專家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中作出突出貢獻而設立的最高榮譽。
美國籍教師瑪麗從寧波諾丁漢大學退休後,選擇繼續留在寧波鄞州生活,並成社區圖書館的“一日館長”。“我和丈夫的中文,都是孔子學院的志願者免費教出來的。現在,在社區的幫助下,我又來教大家英語口語,這是一種愛的循環。”她説。
“這是一場外籍志願者和中國社區的雙向奔赴、相互成就。”浙江師範大學社會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許濤説,一方面,“洋雷鋒”通過社區志願服務,為社區帶來不同文化視角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另一方面,社區也給“洋雷鋒”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實現自我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平臺。
“‘洋雷鋒’現象和群體的出現,點亮了無數人的心燈,也展現出雷鋒精神所具有的跨時代、跨文化的獨特價值。”浙江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學院教授李煜熠説,在全球文明互鑒、共融的今天,不斷涌現的“洋雷鋒”,為浙江加強與世界的溝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新橋梁。
據悉,浙江有關部門將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各地、各領域根據自身需求,通過優化志願服務平臺載體、加大對志願者禮遇激勵等方式,吸納更多外籍志願者參與到社區服務和文化交流中來,積極拓寬基層社區共建的多元參與路徑,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準。
從文化融入到價值共生
近年來,浙江各地的“洋雷鋒”頻頻“出圈”,為何?
對此,許濤的回答是,首先,作為市場大省,浙江自帶開放基因,人們的包容自信為“洋雷鋒”群體的出現和成長提供了沃土。
根據人社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去年9月發佈的2023年度“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杭州位列第三,僅次於北京、上海。數據顯示,2024年,浙江省入境外國人40.05萬人次。其中,通過免簽入境浙江的外國人13.0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73%。“浙江對老外的吸引力與日俱增。”許濤説。
其次,許濤認為,省內一些地方針對外籍人才的評聘,加入了“公益志願服務”考量新維度,這激發了部分外籍人士參與志願服務的熱情。
“當前,國內一些城市的國際社區治理,正經歷從‘文化融入’到‘價值共生’的範式轉型。”長期從事國際社區跨文化協商治理研究的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曄琴説,這種現象在上海浦東新區和紹興柯橋的一些社區尤為明顯,“他們建立跨文化調解工作站,創新涉外矛盾糾紛調解等基層治理新模式。”
在肯定的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外國人參與社會公益在相關制度層面上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之處。李煜熠坦言,目前,“洋雷鋒”這一稱謂,在國內還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在一些具體的志願服務中,外籍志願者相關權益也須得到更完善的保障。
“要及早建立和完善國際志願者參與我國社會公益活動、志願服務的管理機制,引導外籍人士更加有效、規範地開展活動,細水長流,推動雷鋒精神在更廣範圍的傳承。”李煜熠建議。
在記者採訪的“洋雷鋒”中,確有人因志願服務工作內容龐雜、個人權益難以保障等問題,而萌生退意。“要真正發揮好‘洋雷鋒’作用,還需要深入理解不同國家文化背後,人們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的差異,尊重差異,並有針對性地制定規則,讓其成為一股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推動社會進步的獨特力量。”趙曄琴説。(執筆 錢關鍵 宋哲源)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