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浙江         共同富裕      |      數字浙江     |      直觀中國      |      長三角      |       看浙裏        
杭州未來科技城 立志要當“AI+城”
2025-06-19 09:17:42來源:浙江日報編輯:趙春曉責編:魏寒冰

  原標題:連續6年舉辦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 杭州未來科技城,立志要當“AI+城”

  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改變著生産生活方式。前不久,2025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在杭州未來科技城舉辦,再次匯聚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強大腦”。

  這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三大品牌活動之一,是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和産業領域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專業會議之一。今年是大會連續第6年落戶未來科技城。這場頂級智慧碰撞的背後,又帶來了什麼?

  從田野到AI高地

  在未來科技城,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肚裏裝滿貨”的無人快遞車在車流中流暢前行,無人機升空“分析”車流數據並回傳指揮中心,四足機器狗、水下機器人等守衛城市安全……

  很難想像,這片充滿未來感的人工智能高地,在十餘年前還是“希望的田野”。很多人將未來科技城佈局人工智能的起點,設定在2017年人工智能小鎮開園。

  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包括算力、演算法、數據等。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從電子商務到移動互聯網、從大數據與雲計算到5G通信的數字經濟産業躍升中,這些核心要素早已集聚,成為孕育人工智能産業的土壤。

  正是基於此,人工智能小鎮亮相後,未來科技城還陸續建設區塊鏈産業園、5G創新園、XR空間站、未來數港等産業空間,配以相關政策支持和精準服務,人工智能産業迅速“開花結果”,成為省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從産業鏈到生態圈

  經過多年培育,目前,未來科技城已初步構建起從基礎層到技術層到應用層的人工智能産業鏈。

  2024年3月,160家覆蓋人工智能全産業鏈的創新企業和機構在未來科技城攜手成立了杭州市人工智能産業聯盟。

  該聯盟不僅包括創新企業,還包括眾多創新機構,之江實驗室就是發起者之一。這傳遞出一個信號,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壯大,需從産業鏈拓展到生態圈。

  而這,即是未來科技城的優勢所在——

  從基礎創新來看,全省首個國家大科學裝置“杭州超重力場”即將試運行,匯聚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實驗室,以及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涿溪腦與智慧研究所、海創人形機器人産業創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

  從基礎設施來看,浙江新型算力中心已落戶,建成後將提供3000P智慧算力(1P約等於每秒1000萬億次的計算速度);之江實驗室更是牽頭建設我國首個整軌互聯的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

  從場景應用來看,大量政策側的應用場景向人工智能創新企業開放,僅低空經濟領域就開放了快遞物流、城市治理、應急救援、交通管理、農林植保、能源巡檢、環境監測、載人eVTOL、文旅融合等領域。

  從人才引育來看,轄區內及周邊,浙江大學、北航國際創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雲集,阿裡巴巴、中電海康、字節跳動、vivo等人工智能“大廠”吸引全球人才匯聚並實現溢出效應。

  從金融支撐來看,集聚中金資本、IDG資本等金融機構1600多家,管理資本近4000億元;加快知識産權金融創新,發行11單知識産權證券化産品,輻射區域內科創型企業121家次,累計融資金額超11.29億元。

  從政策服務來看,依託余杭區推出的新一輪産業政策體系,始終秉持“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服務理念,持續舉辦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未來數商大會等高規格專業性賽會,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當技術、人才、資本、政策等要素在未來科技城深度耦合,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的一大重要引擎正加速成型。

  從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凱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人工智能強調技術本身,“人工智能+”更加強調的是跟行業、場景的融合。

  “人工智能+”的提出,不僅是順應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潮流,更與中國産業升級的大勢緊密相連。

  不少專家認為,當下正是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臨界點。站在這樣的重要時刻,未來科技城再一次率先探索,重點佈局“1+3+X”未來産業體系——

  夯實人工智能基礎底座,加快佈局未來信息、未來空間、未來健康三大前沿風口,以及X個前沿領域。

  更讓人期待的便是這個“X”。它代表著無限可能,如量子技術、空間計算等尚處於萌芽狀態、蘊含顛覆性技術、遠期潛力巨大的細分産業。

  比如,不久前,61歲的完全性截癱患者金大叔在浙大二院完成國內首例“閉環脊髓神經介面”植入手術,實現自主行走。手術中使用的基於神經介面的植入式閉環刺激器,正是由杭州未來科技城的佳量醫療、南湖腦機交叉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研發。

  這個“X”,正讓更多的奇跡不斷上演。(記者 唐駿垚 通訊員 梁潔 陳昱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