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中最滿意的一段時期,無疑是在甘肅山丹同農村青年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路易 · 艾黎在自傳中的深情告白,如今在山丹大地綻放出新的光彩。6月25日,由中共張掖市委網信辦主辦,中國甘肅網、山丹縣委宣傳部承辦的“路易 · 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培黎職業學院,揭秘這位國際友人如何以“手腦並用、創造分析”的教育理念,在河西走廊深處種下職業教育的火種,其精神歷經八十載風雨依然蓬勃生長。
烽火歲月裏的教育拓荒:從雙石鋪到山丹的千里遷徙
1939年,路易 · 艾黎在陜西鳳縣雙石鋪創辦培黎工藝學校,以半工半讀模式培養貧困子弟。1943年,因時局動蕩,他與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的一次河西之行,讓山丹成為教育理想的新坐標。1944年12月,路易 · 艾黎與喬治 · 何克帶領60余名學生,用馬拉大車運載設備,歷經1000多公里跋涉,將學校遷至山丹,更名為山丹培黎工藝學校。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學校踐行“缺什麼就辦什麼專業”的務實理念,成立毛紡組紡線織布做校服,在四壩灘辦農場解決糧食問題,紡紗、製革、造肥皂等生産小組應運而生,最終發展到近600名師生、20多個生産小組的規模。正是在此過程中,“手腦並用、創造分析”的教育理念破土而出,既教會學生用雙手創造生存所需,更培育其以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跨越世紀的理念傳承:從工藝學校到現代職教高地
1984年,路易 · 艾黎提議重建山丹培黎學校,1987年新校正式開學;2020年,培黎職業學院經教育部備案成立,實現大中專一體辦學,讓“手腦並用”的校訓穿越時空,指引現代職教探索。
在信息技術學院,學生唐俊傑團隊組裝的語音遙控機器狗,正是將圖紙轉化為現實的生動實踐;智慧製造學院的實習車間裏,學生們一半時間鑽研理論,一半時間實操訓練,用機床轟鳴聲詮釋“創造分析”的內涵。現代農業學院的馬鈴薯育種基地中,巴基斯坦留學生阿裏侃與同學們在農田裏上課,延續著路易 · 艾黎“田野耕耘自足”的教育基因。教師高曉萍坦言:“從辦農場到建實訓基地,我們傳承的不僅是模式,更是讓教育紮根生活的初心。”
信息技術學院
智慧製造學院實習車間
馬鈴薯育種基地
國際化視野下的職教新篇:從山丹走向世界的人才搖籃
秉承路易 · 艾黎的國際化辦學理念,培黎職業學院正成為中外技能交流的橋梁。現代農業學院的國際合作項目、跨文化的田間實踐課堂,讓“手腦並用”的理念突破地域邊界。正如學院所堅持的,職業教育不僅要培育“會動手”的工匠,更要培養“能創造”的全球型人才。
從烽火中的馬拉大車到現代化的實訓車間,從祁連山下的工藝學校到輻射國際的職業學院,路易 · 艾黎的教育情懷在山丹完成了一場跨越世紀的接力。如今,“手腦並用、創造分析”的校訓仍在指引師生:當理論與實踐握手,當傳統與創新共鳴,職業教育的星火終將照亮更多青年的成才之路。(文/圖 高亞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