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張掖: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2025-08-15 10:37:11來源:甘肅日報編輯:薛陽責編:薛陽

  原標題:張掖 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張掖: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張掖: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位於肅南縣境內的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寺大隆自然保護站向陽台資源管護站管護區域松柏青翠 山色如畫

張掖: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甘州區依託良好生態環境發展有機蔬菜産業

張掖: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臨澤縣大力發展“生態+體育”文旅産業 攝影 王將

張掖: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高臺縣防風阻沙林田網

  八月,鬱鬱蔥蔥的祁連山間,奔涌的黑河水一路穿越崇山峻嶺,在河西走廊造就了大片濕地和綠洲。在張掖市區北郊,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蘆葦搖曳,水鳥翩躚,市民遊客駐足欣賞,置身於美麗的山水畫卷之中。

  近年來,張掖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錨定生態文明建設“一總兩分”目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祁連山、黑河、北部防風固沙帶為核心,多向發力、協同推進,持續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全市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向好。

  中國科學院評估報告顯示,祁連山保護區明顯改善區域較2017年增加37.5%,植被指數、植被覆蓋度、植被生産力分別增長10.9%、7.8%、14.8%。在荒漠化防治領域,張掖投入57.06億元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一期項目,綜合治理沙化土地387.2萬畝。國土綠化試點、祁連山北麓水源涵養等項目落地實施,累計完成營造林224.7萬畝、退化草原修復992.9萬畝、退耕還林4.17萬畝,林木覆蓋率達25%,草原植被綜合蓋度達50.98%;核算發佈2022年張掖市及六縣區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達到2331.28億元,獲批發佈生態資産價值評估—GEP核算技術規範……

  起筆生態 守護綠水青山“好顏值”

  這裡有神秘優雅的“雪山之王”雪豹、高原上的“白唇精靈”白唇鹿、深山“歌唱家”花彩雀鶯、身披五彩蓑衣的“高山行者”血雉……這裡就是祁連山,野生動物自在生活的天然“樂園”。

  祁連山,這條橫亙于甘青邊界的起伏山脈,東西綿延800多公里,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據調查初步統計,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野生脊椎動物29目80科360種,高等植物1311種,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生物種質資源庫。

  “以前只有在後山偶爾看到幾隻馬鹿、岩羊。如今岩羊、馬鹿等野生動物數量不斷增加,數百頭的岩羊群也會經常看到。”肅南縣康樂鎮紅石窩村村民蘭衛強説。

  為什麼野生動物數量成倍增加,頻頻出現在人們視野?當然是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

  張掖市持續鞏固祁連山生態保護成效,全面完成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張掖段179項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任務:搬出並妥善安置保護區核心區全部農牧民和緩衝區三分之一農牧民,實施草原封禁保護1740萬畝、佔總面積的58%。建立跨區域生態保護聯席會議和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推動設立祁連山林區法院、林區檢察院,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林長制責任追究辦法,構建起“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法治體系。建成“一庫一圖十二網九平臺”智慧張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長效保護機制,使祁連山森林覆蓋率、草原植被覆蓋度顯著提升,獲評“全國智慧環保創新案例”。

  初秋的一場大雨後,位於祁連山北麓的山丹馬場清新、靜謐,牧草愈發青翠,牧馬人正忙著放馬,清脆的鞭聲和此起彼伏的馬嘶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動的放牧畫面。

  “綠色躍遷”在這裡留下了最真實而鮮活的注腳。“今年雨水很好,草長得茂盛,馬匹身體健碩,鬃毛也亮,很多遊客選擇騎馬感受草原風情。”山丹馬場農業生産管理部經理胡玉坤説,牧馬人不再是傳統牧馬人,更是生態管護員,每個人心裏都裝著“生態賬”。

  山丹馬場處在祁連山生態保護前沿,一代代牧馬人就是祁連山自然生態系統的守護者,守好生態就是守好家園。近年來,山丹馬場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投資2.45億元實施生態項目建設34個,使轄區內水源涵養功能持續提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逐步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山丹馬場一場四隊隊長劉國年説:“通過這些年的一線巡護,我親眼見證了生態的持續改善——野生動物多了,牧草和灌木叢也更加茂盛。”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為了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近年來,張掖市制定出臺《張掖黑河濕地保護區總體規劃(2022—2031)》和《張掖黑河國際重要濕地修復方案》,已通過國家林草局評審。嚴格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制度,恢復濕地11.5萬畝,封灘育草9000畝,疏浚水系20多條37.6公里,全市濕地保有量保持100%,入圍全球第8批、全國第49塊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綠色低碳典型案例。爭取實施總投資2.1億元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項目7項,祁連山林草植被得到恢復性增長,水源涵養功能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厚植底色 築牢高品質發展綠色屏障

  張掖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南緣,處在防沙治沙的重點區域。為了全面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張掖市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7.06億元;先後實施總投資165億元的138萬畝國家儲備林等重大生態工程,五年投資27億元、完成營造林221.8萬畝,新增森林面積94.6萬畝、總量達到520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25%;五年來治理退化草地753.5萬畝,綜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22.8萬畝,全市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98%,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較第四次荒漠化監測減少107.4萬畝、51.2萬畝。

  沙丘上劃線背草、揮鍬壓埋、營建沙障、栽植梭梭……2025年4月,張掖市2025年春季義務植樹暨“三北”工程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義務壓沙活動在臨澤縣平川鎮北部乾旱荒漠沙化區展開,1000名幹部職工共織“綠網”,不斷增厚“綠色家底”。

  “今年我們首次將麥草改換成50公分的稻草作為固沙壓沙原料,並第一次應用機械進行作業,減少人工,提高效率,每天壓沙面積100畝。”臨澤縣自然資源局項目辦幹部丁輝表示,以科技之力助推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快築起抵禦風沙、保持水土、護農促牧的多重綠色屏障。

  在高臺縣黑泉鎮西沙窩“三北”工程防沙治沙項目現場,拉運麥草和稻草的車輛穿梭于沙區,治沙人員忙著埋設沙障。高臺縣林草局副局長徐彩軍説,“三北”工程的實施大大提升了區域生態環境品質,推進北方防沙帶綜合治理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節約用水是張掖幹部群眾的普遍共識。張掖市加強水資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連續25年完成黑河分水國家戰略任務,累計向下游下泄水量285.83億立方米,下泄水量佔來水總量的61.29%,下游東居延海實現連續20年不乾涸;啟動建設新時代全國節水型社會新標杆,推行水資源總量控制和預算管理,科學配置水資源;深化水權、水價、水管體制“三項改革”,建成省級節水型企業7家,打造各類節水載體109家,6個縣區全部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10個水預算管理試點地區之一。

  作為全國水預算管理試點地區,張掖市將20.41億立方米的年度用水總量精準分解到縣區、灌區、農戶和工業企業,共發放水權證超23萬本,水權證成為農戶手中的“水存摺”,並設立水權交易中心21個,開展水權交易2248宗5803.06萬立方米,6縣區全部完成地下水水價調整。

  “以前澆水靠感覺,現在灌水看‘賬本’。4月至9月灌溉期,每畝配水356立方米,超用要加價,節約能賣錢,種地就像過日子,得精打細算。”甘州區黨寨鎮種糧大戶程志峰拿出水權證,上面清晰地記錄著家中50畝地的年度用水指標。

  張掖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其生態賬本記錄著這樣的成績:市區空氣品質連續九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環境品質狀況連續六年排名全國前列,土壤環境安全可控,輻射環境品質保持良好;農業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增幅低於國家和省上控制指標,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土壤環境品質達到清潔等級;農村“三大革命”有效推進,鄉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廢舊農膜回收、秸稈飼料化、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85%以上;大力開展國家衛生城市、省級美麗鄉村和“清潔村莊”等創建行動,建成省級鄉村建設示範村117個,成功創建省級“和美鄉村”8個。

  落墨發展 造就金山銀山“好價值”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張掖市在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探索出一條“美麗經濟”的發展路徑。此刻,守護綠水青山也擁有了清晰的市場刻度。

  近年來,張掖市積極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建立“資源核查—價值核算—開發交易—反哺産業、生態”的生態産品價值轉化閉環機制,形成“一組一院三中心六機制”張掖模式;率先在全省發佈生態産品價值核算成果,建成投運生態産品交易中心,實現35.1萬畝林地和400萬畝草地碳匯交易,成為西北首個林業和草原碳匯均交易成功的城市;掛牌首發祁連綠色産業發展基金,創新推出“GEP貸”等金融新産品和“碳普惠+募資造林”等投資新模式;“臨澤縣以沙治沙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入選自然資源部第五批“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綠水青山“好顏值”加速轉化為金山銀山“高價值”。

  “我們在全省率先完成35萬畝造林碳匯、400萬畝草原碳匯項目開發交易,實現凈收益7450萬元。”張掖市生態産品交易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張掖市加快建立“資源核查—價值核算—開發交易—反哺産業、生態”的生態産品價值轉化閉環機制,努力破解生態産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問題,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

  依託綠水青山,高臺縣鼓勵引導專業合作組織、造林大戶發展綠色産業和生態經濟,建成以葡萄、優質梨等為主的林果産業基地9.73萬畝,年産林果5.3萬噸,産值達2.1億元;建成千畝以上特色林果示範基地3個,良種普及率超過92%,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近期,“河西走廊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高級研修班”在張掖市舉辦,吸引了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一系列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研修活動,為深入探究“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踐路徑凝聚了合力。

  “張掖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模式,給了我們很大啟發!”大家紛紛表示。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在産業升級賽道上,張掖市嚴格落實“兩高”項目管控,28個傳統産業“三化”改造項目開工,完成投資10.8億元,培育出1個國家級綠色園區、16戶綠色工廠;124.2萬千瓦/302.3萬千瓦時儲能項目集群加速成型,新能源裝機佔比達77.6%,“風光水火氫醇”多能互補體系初具規模,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31.18%;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創新突破,完成2022年全市GEP核算,總值達2331.28億元,“GEP質押+信用擔保”等融資模式落地,580萬元生態權益質押貸款激活“綠色資本”……

  好生態成為張掖最硬核的發展底氣,變成了增值的綠色資本。

  多年來,張掖市各級各部門用生動實踐打造生態樣板,實現從“守綠護綠”到“添綠增金”的價值轉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答卷上落下有力的“點金”之筆,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榮譽稱號,臨澤縣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榮獲2022年綠色亞太環保成就獎……

  “我們將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持續拓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多元轉化路徑,加快推動綠色轉型高品質發展。”張掖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文 陳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