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師擺在教育事業的突出位置,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堅持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不斷優化教師發展環境,全面推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在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篤定前行。
優化師資建立城鄉教師配置新機制
2024年,來自陜西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高校的7名優秀畢業生入職平涼市靜寧縣第一中學。
曾經,“本地生源留不住,優秀教師招不來”困擾著不少縣域普通高中。但隨著教學設施的完備,教學環境的改善,畢業後選擇回鄉執教的青年教師越來越多。
近年來,甘肅省加快推進教師教育改革,統籌推進師範院校加強高水準教育類學科專業建設,建立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準綜合性大學參與、以本科生教育為主的師範類人才培養體系,厚植教師培養的沃土。同時,著力優化師範生公費教育,讓教師源頭培養有了保障。2024年,甘肅省完成年省級公費師範生招生計劃400個。
此外,甘肅省以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為重點,推動“本—碩—博”人才銜接培養改革,深入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加快建設一流師範院校和一流師範專業,全面引領教師教育改革發展。
甘肅省教育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將進一步健全高品質教師教育體系,加快推進師範院校及學科專業建設,支持省內綜合類、理工類大學等開展教師教育,拓展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
聚焦優質均衡,甘肅省加速補齊教師隊伍建設短板,結構進一步優化。
在張掖市高臺縣新壩鎮中心小學,新來的教師趙娟正給孩子們上美術課,之前在高臺縣高臺二中工作的她主動報名參加了本次輪崗交流。“我是發自肺腑地支持輪崗交流,走進‘低學段’教學,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新的崗位上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趙娟説。
專任教師結構性不足,是一些農村學校面臨的共性問題。2023年,高臺縣在解決城鄉教育資源不均問題的過程中,推行教師輪崗,其中骨幹教師超過半數,促進了各中小學在不同領域互補式成長,讓縣域內優質教師資源流動起來。
這些年,甘肅省拓寬教師隊伍人員補充通道,統籌實施“國優計劃”、“優師計劃”、公費師範生、“國家特崗”計劃、省政府為民實事等教師補充項目,每年補充鄉村教師5000余人,緩解了鄉村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矛盾問題。一些城鎮名教師、退休老教師,也紛紛涌向鄉村教育一線。
“我們實施了‘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和銀齡講學計劃,每年選派約1000名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面向全國招募優秀退休校長、教師、教研員到鄉村學校開展講學服務。”甘肅省教育廳相關處室負責人介紹説。
教育家精神引領師德師風建設新風貌
在蘭州大學,師生以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本校七位烈士真實事跡為藍本,共同創排紅色話劇《三山堂往事》引發觀劇熱潮,突出典型引領。學校還依託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李吉均、任繼周等一大批蘭大“大先生”為人為事為學的風範,引導廣大教師敬業修身。
從理論到實踐的浸潤,就是激勵教師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和抱負。
2025年,甘肅省提出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五大工程”,即“凝心鑄魂”工程、“精神淬煉”工程、“提質培優”工程、“利師沁心”工程、“浸潤奮進”工程,並逐項細化18條落實措施,紮實推進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各項任務。
省內各地各校都在持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師德師風建設管理長效機制。
定西市實施教師人文素養提升工程,構建了覆蓋大中小學完整的師德建設制度體系,將師德建設推向制度化、規範化和法治化軌道;
武威市健全完善學校、學生、家長及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師德評價體系,實行師德失范“一票否決”制度;
張掖市將思想政治建設與師德教育相結合、日常學習教育和專題教育培訓相結合,實施師德“六大行動”,持續開展師德專題活動,弘揚教書育人正能量。
……
甘肅省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招聘引進、職稱評聘、評優獎勵、人才項目申報等的首要條件,先後制定《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指導意見》《新時代高校中小學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辦法》等制度文件。
全省教師隊伍呈現出敬業立學、崇德尚美的新風貌,典型頻現——
蘭州大學黃建平院士紮根西北二十餘年,以“立身荒漠、追求夢想、創建一流”的理想信念,推動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教師馬瓊紮根冶金教育一線19載,將“冷門專業”鍛造成服務西部冶金産業的“金字招牌”;
張掖市肅南縣明花學校教師安文軍堅守牧區,見證鄉村教育變化,推動鄉村教育創新,他説教好“山裏娃”才算真本事;
白銀市白銀區白茨灘小學教師張蘭萍在所熱愛的鄉村教育事業上堅守了整整40年,為“卓苦為刃、築教為先”的甘肅教育精神寫下了生動的注腳。
……
師者如光,微以致遠。一支隴原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正活躍在講臺、紮根在鄉村、深耕在實驗室,他們以教育家精神詮釋師者本色,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在平凡中寫就偉大。
改革試點開啟教師素質提升新階段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有高品質的教育。推動教育事業發展,需要留住好教師,也需要培養好教師。
2025年,教育部啟動“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並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步實施“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甘肅省同山東、廣東、湖北、河北、重慶等5個省份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試點省份。
甘肅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聯合省委編辦、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等部門建立會商機制,並印發《甘肅省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加速推進“更多高水準大學舉辦教師教育、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優秀人才從教、構建需求導向教師教育體系、教師教育體系適應教育高品質發展新要求、教師教育改革適應創新人才培養新需求、深化教師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等針對性重點任務。
如何系統謀劃、統籌考慮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需求,促進教師隊伍數量、品質、結構協調發展,尤為關鍵。
改革中,教師教育體系實現新升級。成立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聯盟,蘭州大學與西北師範大學聯合培訓“國優計劃”師範生,西北民族大學成立教師教育學院並與甘肅民族師範學院聯合培養民族地區師資。加大學科教學論、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學科課程與教學(實驗)設計等教師教育核心課程的開設力度,提高綜合性及創新(研究)性實驗課程比例,強化師範生核心素養培養;推行“高校教師+中小學名師”的師範生教育實踐“雙導師制”,建立動態管理機制,共同指導師範生教育實踐;將人工智能納入教師教育必修課……
幾個月來,改革的步伐,試點的進程,始終前行。
剛剛過去的暑假,武威市教師代表參加了新課程標準培訓,收穫頗豐。“我們可以交流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大家集思廣益,優化教學內容。”涼州區會館巷小學教師強繼存説,大家通過前期理論學習、分組溝通研討、形成授課模板、反復試講改進,打磨出一節節精品課程。
圍繞基礎教育改革重大需求,武威市不斷健全“市、縣、校”三級教師發展培訓體系。依託“國培”等教師培訓項目,分學段、分學科、分類型線上線下每年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2.36萬人次。
慶陽市教育系統以“課堂革命”為抓手,構建多層級賽課體系,通過“千校萬師”賽課活動、學科素養競賽等年度賽事,形成“人人參與、以賽促教”的常態化培養機制。這一創新實踐突破了傳統教師培養模式,將教學競技場轉化為專業成長平臺。
隴原教育沃土上,多是花開千樹。
如今,西北師範大學構建集培養、研究、實驗、示範為一體、適應西部農村地區和民族地區實際的教師教育模式,並分步落實教師教育改革推進計劃,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新師範”教育創新行動計劃。
依託國家名師工作室、教育部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張艷平名師工作室等,蘭州城市學院張艷平教授構建了高校、政府、名師工作室、二級工作室協同共育的小學語文教師培養新體系。
新需求牽引教師隊伍建設新突破
在慶陽市鎮原縣信息技術教育中心,一場數字化教育培訓會正在進行。臺上,北京專家講解技術設備運行、軟體應用及相關大模型使用方法;台下,來自全縣各中小學的老師聽得聚精會神。
“這樣的培訓,我們一直在辦,就是為了轉變教師們的教育理念,為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有力的思想引領和師資保障。”鎮原縣信息技術教育中心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慶陽市鎮原縣已經把推進學校的數字化轉型作為實現“縣中振興”的關鍵舉措,深化教育改革、培育發展教育領域新質生産力。
教師是推進教育數字化的關鍵,教師的數字素養水準深刻影響著教育數字化戰略的成色。
在教育數字化戰略指引下,慶陽市開啟AI賦能教師發展新篇章。西峰區西街小學通過DeepSeek培訓掀起“教育智變”浪潮,教師們在DeepSeek平臺實操中,掌握智慧備課、學情畫像、個性化作業設計等數字技能;環縣一中和西峰區南街小學大力開展AI教學應用培訓研討活動,探索AI與各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
2025年5月,張掖市甘州區的中小學校書記、校長齊聚一堂,共同圍繞“人工智能+教育高品質發展”主題展開深入交流,36名書記校長紛紛分享了他們在AI精準教學、智慧教研等領域的創新實踐和工作思路。
近年來,甘州區大力實施“十百千”培養工程,培育區域AI先鋒教師梯隊,促進技術和能力的雙向奔赴,為教育改革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一年來,為教育強省築牢根基,甘肅省教師隊伍建設從未停下改革創新和蓬勃生長的步伐。(文 鄭芃生)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