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安徽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決勝‘十四五’奮進新征程”科技創新發展成就主題新聞發佈會。會上披露,過去五年安徽堅持下好創新“先手棋”,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實現原始創新從“跟跑”向“並跑領跑”、産業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重大轉變,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安徽動能”。

新聞發佈會現場
三大科創高地突破不斷,刷新全球科技高度
在量子信息領域,安徽推動建設量子科技和産業中心,“天元”量子模擬器率先取得全球重大進展,“祖衝之三號”“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問世,使我國成為世界唯一在兩種物理體系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聚變能源領域,“東方超環”創下“億度千秒”世界紀錄,全國首創引入社會資本建設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加快推進,讓我國聚變能商業化進程走在國際前列。深空探測領域同樣成果顯著,深空探測實驗室正式成立,自研“天都”試驗星實現我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月壤原位3D列印系統”更邁出人類月球“就地造房”的關鍵一步。
研發投入與企業培育雙提速,夯實創新發展根基
研發投入持續攀升,成為安徽科技創新的“底氣來源”。2024年全省R&D經費投入總量達1396.2億元,較2020年的883.2億元大幅增長,全國排名從第11位躍升至第9位;R&D經費投入強度從2.28%提升至2.76%,不僅扭轉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的局面,還超出0.07個百分點,全國位次升至第7位。
科技型企業“主力軍”隊伍不斷壯大。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2.3萬家,是2020年的2.7倍;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5萬家,較2020年增長3.9倍,還首次涌現估值超1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企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2024年全省80.4%的科技攻堅項目、87.5%的項目資金、超80%的研發經費及超90%的省産業創新研究院,均由企業牽頭實施。
成果轉化與科技金融齊發力,激活創新生態活力
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安徽打出“組合拳”。在106家省屬本科高校、重點醫療機構及新型研發機構推廣“賦權+轉讓+約定收益”模式,累計賦權職務科技成果1857項,估值約8.12億元,催生126家科技企業;建設242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國家級67家,居全國第8位),並通過三屆中國(安徽)科交會促成2296.8億元簽約,2024年全省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312.5億元,連續4年跨越千億台階。
科技金融體系持續完善,為創新“輸血供氧”。安徽獲批建設合肥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首創“共同成長計劃”“貸投批量聯動”模式,2025年上半年科技型企業貸款達8754億元;在全國率先建成省市縣三級科技融資擔保體系,截至2025年8月累計服務26460戶(次),業務規模達1806.3億元;同時組建150億元天使基金群,設立47支子基金並落地全國首支國家級S基金,構建全週期科技金融服務網絡。
下一步,安徽將持續以“科技打頭陣”,聚焦合肥濱湖科學城實體化改革與新型舉國體制安徽實踐兩大抓手,強化原始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為高品質完成“十四五”收官、謀劃“十五五”藍圖,以及實現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更多安徽力量。(文/圖 金沐雨)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