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甘肅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定西隴西:農機織就服務網 田野“鐵幫手”繪就振興新圖景
2025-11-18 18:18:5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奇英責編:薛陽

  清晨的隴原大地帶著幾分寒意,定西市隴西縣福星鎮服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院裏卻熱氣騰騰。農機手王滿倉蹲在中藥材採挖機旁,厚手套裹著扳手來回擰動,履帶縫隙裏的碎土混著油污往下掉,他卻顧不上擦:“這‘老夥計’2025年跑了200多畝地,冬閒把零件拾掇好,開春種藥材才能‘不掉鏈’!”不遠處,技術員李媛盯著智慧農機手機客戶端,指尖快速點選:“首陽鎮有50畝的黃芪採挖訂單,德興鄉有20畝的覆膜訂單,得趕緊聯繫發單人確定訂單詳情,決定是否接單。”這樣的忙碌場景,在隴西縣58家村集體農機專業合作社隨處可見,也是當地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紮根鄉村的鮮活注腳。

  工作人員嚴格農機年檢審 供圖 隴西縣農機服務中心

  近年來,隴西縣錨定農業現代化目標,以省級、市級農機區域服務中心為核心,串聯村集體合作社、私營合作社與農機大戶,一步步織密覆蓋全縣的農機服務網絡。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投入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資金6295萬元,建成村集體農機專業合作社58家,培育農機服務經營主體200余個,配置各類農機具2049台套,組建1500余人的專業農機手隊伍。2025年,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0.3%,中藥材、馬鈴薯、小麥綜合機械化率分別提升至72.8%、80.38%、86.86%,曾經“牛拉人扶”的農耕圖景,正被轟鳴的農機悄然改寫。

  創新“三個三”方案 讓農機合作社“立得住、跑得快”

  要讓農機服務真正融入鄉村生産生活,隴西縣的“三個三”建設方案成為關鍵抓手,從根基搭建到動能激活,再到規範保障,每一步都緊扣農戶需求與産業發展。

農機培訓現場 供圖 隴西縣農機服務中心

  三化聯動:以全局化佈局、精準化匹配、規範化建設給合作社“搭好骨架”

  “建合作社不是‘撒胡椒面’,得讓每台農機都精準對接産業。”縣農機服務中心負責人指著規劃圖解釋。佈局匹配上,全縣按“産業需什麼、農機配什麼”思路,首陽鎮、福星鎮等中藥材主産區,重點配置育苗機、移栽機、採挖機;宏偉鄉、德興鄉等馬鈴薯主産區,優先配備鋪膜點播機、聯合收穫機;雲田鎮、通安驛鎮等糧食主産區,強化小麥精量播種機、玉米莖穗兼收機配置,讓農機“對路”又“實用”。建設時,所有合作社嚴格執行“六統一”——統一規劃庫房、統一設計標識、統一農機顏色,走進任何一家合作社,分類整齊的農機臺賬、張貼清晰的財務制度一目了然,即便規模不大,也做到“五臟俱全”。

  三大模式:以黨建引領、聯農帶農、區域協同給合作社“注滿活力”

  黨建引領是合作社的“定盤星”。柯寨鎮條子溝村黨支部書記通過法定程式兼任合作社理事長,2024年不僅帶領合作社營收5萬元,還吸納5名脫貧戶就近就業,村民馬建軍笑著説:“在家門口修農機,每月能拿3000多塊,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聯農帶農是“連心橋”,通過“務工+低價服務+土地流轉+入股分紅+技能培訓”五維機制,農戶既能以每畝800——1200元流轉土地,又能享受比市場價低10%-15%的農機服務,福星鎮服農合作社去年更給社員分紅68萬元,讓農戶實實在在享紅利。區域協同讓服務更高效,2025年投用的智慧農機管理平臺,將58家村集體合作社納入管理,哪需要農機、哪臺設備要維保,平臺上一目了然,實現“一鍵調度、快速響應”。

馬鈴薯機收現場 供圖 隴西縣農機服務中心

  三維保障:以精細化管理、常態化監管、多元化服務給合作社“係好安全帶”

  “農機是‘大傢夥’,管理和安全不能含糊。”全縣合作社均健全“三會”機制——成員大會定方向、理事會抓運營、監事會督規範,還建立“三賬兩記錄”,農機採購、維修的每一筆賬都清晰可查。安全監管上,縣農機服務中心、鄉鎮政府、合作社構建三級網絡,定期組織農機手安全培訓,和平鄉助農合作社、鞏昌鎮馬灣村合作社獲評甘肅省級“平安農機”合作社。服務上,合作社延伸至農業生産全鏈條,從耕地、播種到植保、收穫,提供“一站式”託管,2025年全縣農機合作社完成服務面積55萬畝,首陽鎮祿家門村合作社為300戶農戶託管中藥材,每畝幫農戶省800元人工成本,産量還提升15%。

  多維效益顯成效 農機賦能鄉村振“加速度”

  隨著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隴西田野正發生看得見的變化。村級集體經濟有了“新引擎”,2025年全縣村集體農機合作社運營收入超500萬元,15個新建合作社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福星鎮服農合作社年收入達68萬元;農戶“錢袋子”越來越鼓,機械化讓每畝成本降200——300元,全縣農戶累計減支超1.65億元,1.2萬戶農戶通過務工、分紅增收,3200余戶脫貧戶獲穩定收益 。

甘肅省隴西縣“三秋”農機安全生産宣傳培訓 供圖 隴西縣農機服務中心

  農機直接破解鄉村發展“痛點”。針對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種地難,農機替代人工幹重活,留守老人、婦女也能“輕鬆種地”;合作社大力整治撂荒地,讓超千畝“荒田”變“良田”;農忙時大批農機緊急搶收,幫農戶趕農時、減損失。産業升級上,機械化推動中藥材、馬鈴薯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首陽鎮、福星鎮成為西北中藥材機械化種植核心區,“隴西黃芪”“隴西白條黨參”合格率升至95%以上,市場價提高10%——15%,實現“産業提質、農戶增收”。

農機作業現場 供圖 隴西縣農機服務中心

  隴西縣農機服務中心負責人表示,隴西縣將繼續以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村集體農機專業合作社為主體,以智慧農機管理平臺為核心抓手,完善制度、創新模式,讓更多農機“鐵幫手”紮根田野,為農業現代化築牢支撐,讓轟鳴的農機聲,成為鄉村振興路上最動聽的“豐收序曲”。 (文 劉風 張建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