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大熊貓博物館
2023-03-31 08:50:41來源:成都日報編輯:鄧超責編:何劍嶺

  原標題:■30年的緣分與堅守 ■少城街巷深處的“寶藏” 一個人的大熊貓博物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未標題-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未標題-2

記錄贈美大熊貓“興興”“玲玲”的16毫米膠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未標題-3

1973年發行的熊貓主題郵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未標題-4

  人物

  李天健 資深媒體人、中國大熊貓民間博物館(熊悶墩大熊貓民間微博物館)創始人。1994年因拍攝大熊貓題材廣告與大熊貓結緣。1996年第一次在成都電視臺開始拍攝熊貓新聞。2003年因熊貓新聞獲中國新聞獎,2004年因拍攝熊貓獲成都市首屆環保衛士(政府獎)。

  隨著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進入倒計時,大運會吉祥物“蓉寶”讓國寶大熊貓成為今年成都文旅的“頂流”。“蓉寶”有著大熊貓的可愛,更有著屬於成都的青春活力,聯結著成都與世界的“火熱”友誼,展現出成都文旅資源的硬實力。

  前不久,大熊貓“香香”“花花”成了網紅,但今天我們關注的不是成都動物園、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熊貓谷的大熊貓,也不是IFS的爬墻大熊貓以及熊貓公交、熊貓地鐵、熊貓公園等深入城市角落的熊貓元素,而是寬窄巷子附近的一座“寶藏”博物館——中國大熊貓民間博物館(熊悶墩大熊貓民間微博物館)。

  長期以來,人們對大熊貓的印象多數集中在其生物特性上,少有人將其上升到文化高度來進行欣賞與研究。在這座“熊悶墩”博物館裏,遊客雖然看不到真熊貓,卻能夠從中感受到濃郁的熊貓文化,不只是幾張圖畫、幾張郵票,而是囊括了百餘年中大熊貓與世界、大熊貓與新中國發展歷程深入交織在一起的文化沉澱。這個隱于鬧市的“熊悶墩”,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國寶大熊貓的窗口。

  “大隱隱于市”的“熊悶墩”

  踏著青石磚鋪成的人行道,穿行于竹林與梧桐掩映的老城區,走過一間間斑駁卻充滿煙火氣的民居,一座“迷你”博物館就藏身於少城街巷深處。這裡距離寬窄巷子僅10分鐘左右的步行距離,卻是鬧中取靜的姿態。以黑與白為基底的外墻,讓它在老城區中顯得特立獨行,又與周圍的寧靜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中國大熊貓民間博物館(熊悶墩大熊貓民間微博物館)的所在。在創始人李天健看來,這裡是特殊且唯一的:“因為它是國內乃至世界唯一一座以熊貓文化為主打的民間博物館。”

  熊貓文化?這個詞可謂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熊貓,這種憨態可掬、懶散笨拙的“萌物”征服了世界各地遊客的心,以至於在世界各個角落,一提到“PANDA”就會聯想到中國、聯想到成都。陌生的卻是文化。熊貓有文化嗎?當然有。基於熊貓的畫作、文學作品、文創産品……太多了,各種熊貓元素在成都也是隨處可見,這些都是熊貓文化的組成部分。不過在李天健看來,這些展現依然集中在熊貓的生物自然特性層面,沒有系統全面地將熊貓文化進行串聯與整合。“熊貓憨態可掬的背後,凝聚的不僅有美學,還有歷史與時代。”

  李天健與熊貓的深度結緣要追溯到1994年,當時他負責拍攝一則以大熊貓為主題的廣告,與大熊貓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親密接觸”後,他被大熊貓深深吸引。1996年開始,他的文字與鏡頭就聚焦到了熊貓的專屬領域,成了一名“熊貓記錄員”。那些年,李天健拍攝了許多有關大熊貓的重大新聞,如《全球首次大熊貓基因互換》《全球首只人工圈養大熊貓放歸野外》《竹子開花,探秘大熊貓糧荒》等,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並於2003年獲得了中國新聞獎。這個對中國媒體人而言的“最高獎項”,讓李天健收穫了榮譽,也引起了他更深層次的思考。

  熊貓,只是可愛嗎?就那麼簡單?答案是否定的。隨著更深入地接觸大熊貓,李天健發現,大熊貓最吸引他的,已經不限于生物自然特性,而是那背後無數獨屬於這個物種的故事,這些故事串起了與大熊貓相關的近代百餘年曆史。更重要的是,大熊貓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發展與變遷。

  “這就是文化啊!”感嘆之餘,李天健開始收集各種與熊貓相關的資料及物品。30多年裏,李天健收集了一萬餘件承載了熊貓文化的器物,並分門別類,將其小心翼翼地妥善保存在家中。2020年,李天健在成都少城創辦了中國大熊貓民間博物館(熊悶墩大熊貓民間微博物館),精心挑選了數百件藏品陳列其中,一個熊貓文化專題展示平臺初見雛形。

  3年來,因為李天健“隨緣”的心態,“熊悶墩”可謂“大隱隱于市”。“一方面因為博物館的藏品還有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是客觀環境影響,還沒到全面開放的最佳節點。”話雖如此説,但博物館的影響並不小,其間李天健已帶著藏品參加了多次省內、國內的展覽,也獲得多個國際展覽的邀請。

  孤品影像資料記錄熊貓傳奇

  “熊悶墩微博物館”雖然面積不大,但李天健依然想方設法利用每一寸空間,將自己的“鎮館之寶”陳列其上,為遊客展示基於熊貓文化的藏品。

  在李天健眼中,“熊貓掌印”是重量級的“鎮館之寶”之一。他總共收藏了28副熊貓掌印,包括全球首只人工圈養野化培訓放歸的大熊貓祥祥的掌印、贈臺大熊貓團團和圓圓的掌印、“5·12 汶川特大地震”受災的13隻熊貓寶寶的掌印和5隻奧運熊貓的掌印。

  對於李天健而言,祥祥的掌印有著獨特的意義。2003年,兩歲的雄性亞成體圈養大熊貓祥祥經過了3年多的獨立野化培訓,經評估後被放歸到臥龍“五一棚”,當時李天健作為媒體人全程參與了新聞報道,並留存下了寶貴的視頻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李天健專門為祥祥留下了左右掌的掌印拓片,以此作為全球首例人工圈養野化培訓放歸大熊貓的歷史留念。遺憾的是,不到一年,負責追蹤祥祥動態的工作人員在雪地裏發現了它的遺體。經研究發現,祥祥的死因很可能是在冬季與野生大熊貓爭奪領地和食物,從高處摔落重傷致死。

  祥祥的離世讓無數人惋惜,卻為馴養大熊貓野外放歸積累了寶貴經驗。之後經過科學研究,從2010年起,大熊貓野化放歸取得了重大突破。祥祥作為馴養大熊貓野外放歸的先行者,在大熊貓保護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記,它的掌印拓片則作為博物館的“孤品”,承載了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除了祥祥,每一個熊貓掌印拓片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談起曾經近距離接觸過的大熊貓,李天健眼眶微微泛紅。

  博物館中另一類“鎮館之寶”,當屬彌足珍貴的“熊貓影像”。李天健收藏了中、日、美、英等國家,從民國開始,由民間個人和官方機構拍攝製作的有關大熊貓的故事片、紀錄片、新聞簡報等視頻、圖片和音頻資料。此外,還有他親手拍攝的熊貓吃羊、大熊貓野化放歸訓練、竹子開花等影像作品,許多資料堪稱全球獨一無二的孤品。

  藏品中那卷微微泛黃的16毫米電影膠片最具歷史感,也是目前留存下的最寶貴的視頻膠片。記錄者是一位美國人,拍下了1972年中國向美國贈送大熊貓“興興”“玲玲”的影像資料。為了獲取這段影像資料,李天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輾轉數人,最終從國外將它“淘”到了手中。

  博物館的第三類“鎮館之寶”,當屬熊貓史記,收藏了18世紀到民國時期有關熊貓被科學發現、獵殺、販賣、保護的珍貴歷史資料,其中還有大熊貓的發現者戴維的史料。每一個史記背後都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熊貓故事……

  對自己的10000多件展藏品,李天健每一件都能如數家珍,講上許久。它們承載的,不僅是熊貓的憨萌外表,更是一個接一個波瀾壯闊的傳奇。

  外國友人朋友圈為熊貓“帶貨”

  李天健在2020年創立的“熊悶墩微博物館”,隨著人們對大熊貓的喜愛,影響力悄然從成都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2022年4月,一位來自沙特阿拉伯的遊客在友人陪伴下慕名前來,走了無數錯路,問了許多街坊後,終於找到了“熊悶墩”。當時李天健正和妻子以及店裏的工作人員一起整理藏品,外國友人的到來,讓他意外的同時也非常欣慰。通過朋友的翻譯,李天健詳細介紹了館內的熊貓藏品和熊貓文化,遊客讚不絕口。參觀結束後,大家還一起吃了一頓地道的成都家常菜。這位中東遊客甚至表示,希望能夠將熊貓文化帶到自己家族企業在成都投資的五星級酒店中。

  今年3月初,一位在深圳教書的英國遊客跟隨著高德地圖導航,出現在博物館門口。李天健看到“老外”一人到來,半開玩笑地説:“你會不會説中文哦?不會説的話,我們可能接待不週哦!”英國遊客忙答:“能説!能説!”7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英國遊客足足參觀了一個下午,每件藏品都仔細地查看、拍照、詢問,聽到精彩處,他豎起大拇指:“太棒了!我一定要讓朋友們也來參觀!”臨走時,他帶走了4件熊貓文創商品,之後又在朋友圈為博物館“帶貨”,推薦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得。

  外國友人慕名前來,讓李天健更加相信自己30年的堅守,認定熊貓文化所蘊含的巨大吸引力和文化價值。全國有很多家熊貓博物館,但它們展現的多是熊貓的生物特性,比如化石、標本、習性以及少量的歷史故事,對於熊貓文化的系統展示,依然是一個空白。他覺得,自己創建的“熊悶墩微博物館”為熊貓文化展示打開了一扇窗,只是這扇窗太小了,傳播力和影響力還比較有限,於是他産生了一個更“宏偉”的計劃——今年起陸續推出100集《中國大熊貓文獻紀錄片》,前兩集已完成前期工作,目前正在加緊製作。通過紀錄片,觀眾能夠從一個又一個與熊貓相關的文物,了解背後的故事,徐徐鋪開一幅熊貓文化的美麗畫卷。

  李天健説,成都是“熊貓之鄉”,又是中國的“博物館之城”,有著得天獨厚的“熊貓文化”基礎,大熊貓早已成為成都的城市文化名片,如今自己所做的,就是為這道文化名片再補充一塊文化內涵,讓世界各地的遊客更深入地了解大熊貓、熱愛大熊貓,同時也讓大熊貓為成都的發展增添新的助推力。

  隨著大運會即將舉辦和文旅復蘇帶來的大環境升溫,李天健也在積極“備戰”,在他看來,用文化講好熊貓故事,是榮譽也是責任。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亦錚/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