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四川報道(廖宇):近日,甘孜州公路管理局理塘分局達登拉山養護管理站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的稱號。這個集體用汗水揮灑人生,用青春書寫華章,在“道班”工人的崗位上不忘初心、風雨兼程,無愧於使命,被當地群眾譽為雪域高原的“鋪路石”和“理亞天路的活雷鋒”。近日,國際在線四川頻道一行人從成都出發,前往丁真的家鄉——甘孜州理塘縣了解他們的先進事蹟。
位於達登拉山的公路 攝影 李永傑
達登拉山的公路養護人 攝影 李永傑
川西的高原特徵和氣候多變讓隊伍在出發的第一天就感受深刻。團隊早上9點左右從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成都主城區出發,一路西行,海拔陸續盤升,翻過多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大山(折多山、高爾寺山、剪子山等)後抵達“天空之城”理塘縣。進入甘孜境內,穿過甘孜首府康定市後,一會晴空萬里、一會鵝毛大雪、一會下起雪彈、一會下起小雨,可謂一天一輪春夏秋冬,氣候多變可見一斑。離開理塘縣城,向達登拉山方向再行進40多公里,就來到位於山頂區域的達登拉山養護管理站。
清理涵洞淤泥 供圖 甘孜州公路局
石華吉在涵洞內打冰 攝影 李永傑
達登拉山養護管理站共有職工8名,承擔著省道G227線理亞路約28公里的道路養護任務。養護管理站駐地海拔4400多米,管養路段最低海拔3700多米,最高海拔4696米。這裡氣候惡劣,氧氣稀薄,每年冰凍期長達9個月,7、8月份下大雪、冰雹是常有的事;刺骨的寒風終年不斷;氣候變幻無常,一會兒烈日炎炎,曬得人皮膚紅腫蛻皮,一會兒又雨雪交加,寒風呼嘯,生産生活環境異常艱苦。
雪地除雪打冰 供圖 甘孜州公路局
清理公路旁的溝渠 攝影 李永傑
養護工人清運道路垃圾 攝影 李永傑
面對惡劣的環境,全站養路人員立足本職工作,紮根高原,以站為家、以路為業,精心養護公路,熱情為過往車輛、人員提供無私的救助和服務,以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作風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以甘當“鋪路石”的主人翁精神,無怨無悔傳承弘揚“兩路”精神,默默地踐行著平凡路工神聖的職責。
為保障交通“生命線”的暢通,這支養路隊的隊員普遍已在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達登拉山上默默奉獻了超過十幾個春秋。清理邊溝、清運垃圾、清掃路面、填補坑凼、拋灑防滑砂、打冰除雪是他們常年不斷重復的工作。旅遊旺季的時候,他們一天要清理10多袋垃圾,工作量巨大。特別是冬季,大雪會席捲達登拉山,經常會出現因路面冰雪覆蓋、積雪過厚導致過往車輛受阻的情況。只要出現這種情況,不論白天黑夜,養路隊員都會第一時間趕往阻車地段,主動把受阻司旅人員轉移到安全地段,然後在凜冽的寒風中投入到拋灑防滑砂、融雪劑的應急搶險保通工作中。2017年3月,甘孜州連降大雪,達登拉山積雪深達近30釐米。隊員在達登拉山上冒著刺骨的雪風連續奮戰近10天,連續吃了近10天的快餐面。冰天雪地裏,大家更是熱情服務,免費為受困人員煮飯做菜下麵條,主動把被褥讓給最需要的受困人員。他們的系列作為受到沿路車輛司機的好評。
養路工人清理溝渠 攝影 李永傑
打掃公路 供圖 甘孜州公路局
達登拉山養護管理站站長李紅表示:“我們能獲得全國性的榮譽,感到十分的榮幸,感謝各級工會對一線工人的關心關愛。我們將積極踐行‘兩路精神’、勞模精神,更加熱愛、努力工作,確保道路暢通、道路美麗。”“以前不了解這份工作,加入後覺得這是一份光榮的事業,有了我們的工作,道路通暢了、過往車輛通行安全了。我會把‘兩路精神’持續地傳遞下去,雖然目前我是隊伍裏最年輕的,我相信還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2018年就到達登拉山養護管理站、畢業于德陽司法警官職業技術學院30歲的石華吉説。
甘孜州公路局工會為一線工人送溫暖慰問 供圖 甘孜州公路局工會
養護工人在工會捐贈的蔬菜棚中澆水、除草 攝影 李永傑
工會作為工人的“娘家人”,讓養路工人們也切實地感受到“娘家人”的溫暖。為確保養路工人的身體健康,理塘縣公路分局工會專門為達登拉山養護管理站的工人安裝了健身器材;為確保工人們生活方便,為工人們購買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為確保工人有蔬菜吃,出資為工人們搭建蔬菜大棚;通過“金秋助學”計劃,減輕工人子女入學的資金壓力。
組織養路工人學習各種知識 攝影 李永傑
實際上,這只是甘孜州公路建設服務中心工會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甘孜州公路建設服務中心工會結合雪域高原國省幹線普通公路養護工作中的熱點、難點,著力下沉一線,引導全體幹部職工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堅持開展工會品牌慰問,持續開展“夏送清涼”“金秋助學”、困難職工大病救助等系列活動;結合涉藏地區公路養護行業實際,大力傳承弘揚“兩路”精神、雷鋒精神、長征精神。
截至目前,在甘孜州全境,公路一線養護工868人管養著全州國省幹線公路4346公里(包括國道317、國道318等公路)。他們在雪域高原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默默地堅守,見證了甘孜州公路由土路到寬敞油路的變化,也見證了養路手段從純人工操作到機械化操作的現代化養護手段的應用,見證了來往甘孜州的客商、遊客的故事,也正在見證川藏鐵路的修建和甘孜道路的現代化發展歷程。他們為甘孜州的現代化高品質發展、開放式發展暢通了公路交通的大通道。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