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體驗皮影戲。 圖據新華社
在道明竹編楊隆梅工作室打造的別致竹編帳篷下,撫一曲古琴,是旅遊的全新打開方式。
在崇州道明竹藝村,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明竹編與現代建築設計理念融合建造的“竹裏”,持續帶動大批遊客前往打卡;與李劼人故居比鄰而建的東門市井是老成都市井文化體驗街區,這裡也是成都手作非遺傳承(東門市井)體驗街區,目前已集合川渝等地1200余件非遺傳統美術工藝品和非遺美食産品,年接待人數20余萬……
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今年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簡稱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指導下,“非遺+旅遊”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今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強調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上融合。
越有文化,越聚人氣。非遺與旅遊的“雙向奔赴”,融合發展的契合點要找準,更要創造;融合業態産品要能體驗,更要驚艷。
正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所言,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要創新人們看見非遺的方式。“遊客不僅要領略山河壯美,還要領悟文化之美,非遺理當以全新的看見方式,展示其時代價值,成為更多人得以看見的時尚。”
A
非遺元素
讓旅途更有文化氣息
不久前,2023成都(蒲江)採茶節在蒲江縣成佳鎮閉幕。活動將茶海花田的美景、獨具匠心的茶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鄉村旅遊融為一體。沉浸漫遊茶園村落、定制親子遊路線、藝術周路線等活動也在成佳茶鄉景區陸續推出。景區各企業、農莊還舉行了免費參觀、採摘體驗、茶藝表演等系列活動,茶文化融入當地旅遊,讓遊客的旅途更有文化氣息。
越來越多景區引入了非遺項目,打造非遺展館、非遺街區、非遺長廊等,通過展演、展銷以及各類體驗和遊玩項目吸引遊客,以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旅遊品質。“旅遊不僅是為了欣賞名川大山,更是為了體驗不同地區的生活氣息、人文風情,非遺與人們世代相承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親身傳習體驗讓旅途更有收穫、更為難忘。”一位旅遊博主分享道。
在傳統觀光旅遊已經難以滿足旅遊者消費需求的時代,人們更期待在旅遊過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滿足鄉愁情懷。傳統技藝、民俗文化、民族節慶,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項目讓遊客耳目一新。非遺旅遊景區、非遺旅遊小鎮、非遺旅遊街區、非遺旅遊村寨不斷涌現,成為越來越多人願意專程前往的新興旅遊目的地。“非遺是旅遊資源的大戶,在種類上、跨度上、數量上、可變性上,都為旅遊供給和旅遊業態提供了不會耗盡的資源。”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秘書長金準表示,“旅遊業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變化,由此産生産品和業態的深度,生發新的增量空間,非遺的深度利用,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在金準看來,非遺是文旅融合的重要介面,這一部分的文旅融合,起步最早、結合最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市場所認可,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依託。非遺項目的文化意蘊與旅遊融合成為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將彰顯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和傳統價值,推動了旅遊産業的繁榮發展。
B
旅遊助力
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
旅遊的融入,也帶給了古老非遺新的春天。崇州道明竹藝村,如今是成都周邊頗有名氣的一個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發展起觀光休閒、民宿餐飲、竹編體驗、非遺研學、藝術展覽等多種業態。然而在2017年之前,還沒有這個名字,這裡還是默默無聞的道明鎮龍黃村。道明自古就是産竹之鄉,製作竹編歷史悠久,清朝時期製作的瓷胎竹編茶具一度成為貢品,更多的則是以編制竹簍、竹籃、撮箕等生活用品為主。代代傳承中,正如大多數非遺一樣,隨著時代的變化,竹編産品逐漸從生活必需品中退出,到了2016年左右,曾經這項當地人賴以謀生的技藝已經一度沒落,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
必須找到新的轉型之路。在當地政府規劃和推動下,開始探索非遺+旅遊的轉型發展方式。2017年初,邀請專業設計團隊設計打造的“竹裏”建築一面世,便在網上火了,許多遊客聞訊而來。趁勢而上,崇州進一步整合資源,以竹裏為核心將龍黃村的另外幾個林盤聚落進行統籌打造,“竹藝村”由此誕生,竹編博物館、竹編藝術展覽館等多種新國潮場景相繼從傳統農家院子“破殼而出”。“通過拓展業態場景、煥新空間表達等措施,催化生態、文態與業態的裂變融合。”崇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竹藝村接待遊客51.03萬人次。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非遺走進景區,不僅為景區增添了文化魅力,也讓非遺項目擴大了知名度和影響力,更多年輕人前來學習體驗,他們在旅遊的同時也參與到非遺傳承和文化傳播之中。旅遊的傳播為非遺“活”起來開闢了新路徑,使其不再是“鮮有問津”的古老技藝,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擁有了更多煙火氣。
“在非遺的保護傳承過程中,旅遊業一直是重要的反哺來源。”金準説,“與文物類遺産不同,非遺需要在與人的互動中保護、活化,這就必然需要在市場環境中發展保護,旅遊業為非遺的保護提供了最大的現實市場。同時,旅遊業的運轉成為非遺聚集資金、吸引人才、凝結項目、深化開發、推動傳承的重要依託,近年來更依託數字化手段形成了創新發展的模式。”
“非遺和旅遊結合,誕生了更多時尚的旅遊産品和文創産品,不僅中國老百姓喜愛,還有更多非遺旅遊商品出口到國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旅遊研究院戰略所副研究員韓元軍説道。韓元軍認為,通過發展旅遊,更多擁有非遺技藝的人群提高了收入,從而實現更好保護;旅遊也讓更多老百姓知道、了解了這些非遺項目,從而提高了非遺保護的參與度;旅遊還推動了非遺項目創新,通過市場力量和廣大群眾參與讓非遺文化更有生命力。
C
深度融合
非遺與旅遊的雙向奔赴
跨過平樂古鎮·邛州園的大門,喧囂熱鬧仿佛瞬間停息,平樂古鎮在地文化和千年的瑰寶在眼前徐徐鋪開。在這裡,讀書識禮、學技賞藝,喚醒刻在骨子裏的書香雅氣和文化遺跡。邛州園內保留了傳統的釀酒作坊、古法造紙遺址、榨油作坊、竹麻號子演繹……飽含鄉土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處處都是活生生的非遺科普課堂。
2022年11月,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已有43個,居世界第一,同時,我國共認定了1557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只有精準把握技藝之活、記憶之活、人物之活、環境之活,才能讓非遺在人與人之間實現傳播和傳承,讓非遺依靠口碑和記憶來體現其價值。”而旅遊作為一種新的大眾生活方式,為非遺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激發了非遺的生機和活力。
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加有活力,與時俱進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非遺文化的傳承不僅僅要靠培養傳承人,還要在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新模式,才能讓它生生不息。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建議,下一階段重點是要抓機制建設、人才建設和體系建設,在做好保護傳承的基礎上,提升非遺傳承人群參與旅遊的能力,保障非遺傳承人的權益,調動非遺保護單位、旅遊市場主體、行業組織、金融機構、高校等社會各方力量,運用市場機制引導其參與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實踐。
“1+1”可以帶來什麼
提到非遺,似乎會讓人聯想到古老,但在這些場景裏,非遺卻成為最活力的元素,構成當下新潮玩法。在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的2022四川非遺與旅遊融合優秀案例中,非遺+旅遊融合發展進行了創新探索。非遺給旅遊塑造生機蓬勃的新方式和新活力,也讓文化傳承在其中綿延發展、生生不息。
省文旅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遊客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體驗。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為活態的組成部分,成為群眾最關注、最喜愛的精神文化元素,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優質資源和中堅力量。
近年來,四川大力推進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通過挖掘非遺豐厚的歷史、地域、民族文化內涵,根據遊客需求推出非遺旅遊産品、打造非遺之旅線路、培育非遺旅遊品牌、非遺特色村鎮,非遺研學、非遺體驗、非遺演藝、非遺美食、非遺民宿等特色非遺旅遊産品受到遊客喜愛和好評。
1.崇州竹藝村 非遺與旅遊融合賦能鄉村振興之路(崇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2.阿如藏藏醫藥探索大健康文旅融合模式(壤塘縣藏拉諾林文化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3.暢遊千年古鎮 樂享非遺風采(巴中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
4.格薩爾王城 非遺活態傳承打造“百村産業”基地(甘孜縣格薩爾王城景區)
5.非遺研學 川茶飄香(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6.明月村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實踐(蒲江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甘溪鎮人民政府)
7.文旅融合 非遺鑄魂(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
8.中華綵燈大世界 創新讓燈會綻放更加迷人光彩(自貢華僑城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
9.成都手作 非遺進景區傳承體驗中心建設實踐(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10.“啟雅尚”民族文化交融的非遺活態展示(成都啟雅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嘉
除署名外圖據趙虹古琴工作室(攝影/魯魯)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