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了“成都標準”
2025-02-17 09:10:49來源:四川日報編輯:楊雯涵責編:馮巧鳳

四川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了“成都標準”

在“容積率”獎勵政策支持下,劉存厚公館得到妥善保護及利用。

四川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了“成都標準”

新都五里村包氏住宅修繕後恢復生機。

四川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了“成都標準”

成都市崇州文物普查現場。

四川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有了“成都標準”

成都市青羊區文物普查現場。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簡稱“四普”)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作為文物資源大省,四川的“四普”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圓滿完成既定目標。四川省文物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復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不可移動文物65231處、復查率達100%,錄入不可移動文物數據信息61013處、數量居全國第一。此外,舊石器、蜀道、古蜀文明遺址等13項專項調查數量也居全國第一,並已獲得400余處新發現文物。  

  如何借助文物普查工作,在摸清文物家底的同時推動文物保護工作?成都作為四川省的省會城市,在“四普”工作中積極創新工作機制,緊盯難點,突出重點,探索創新,推出文物保護“容積率”獎勵、壯大基層文保力量、保障普查經費以及出臺文物普查的“成都標準”等種種舉措,不僅保障了“四普”工作順利進行,更以此為契機增強了文物保護力量,為全國文物保護探索出寶貴的新路徑。

  全國首創 “容積率”獎勵調動文物保護積極性  

  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資源豐富,現有不可移動文物6914處,總量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一年多來,成都紮實推進文物普查工作,目前“三普”不可移動文物復查率達100%、系統填報完成率達93%,各區(市)縣均有不可移動文物新發現,總量達164處。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四普”工作並不僅僅滿足於摸清家底,借助“四普”契機,成都文物部門不斷探索文物保護的新路徑,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其中,文化遺産保護“容積率”獎勵政策屬於全國首創。  

  黨的十八大以來,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産已成各界共識。然而,文物保護也面臨現實的問題——當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護發生衝突時,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係?  

  近年來,成都不斷對城市建設中的文物保護舉措進行探索。2018年以前就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重要考古發現的地理信息勘測定界數據納入城市規劃,將考古勘探和文物保護調整至土地出讓前完成,土地競得方須承擔文物保護的責任,有效保障了文物安全。但文物保護佔用部分土地建設指標,導致有文物的地塊出讓難度較大,企業競拍地塊的積極性不高。  

  借助“四普”契機,成都文物部門積極對接規劃部門。2024年3月,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以城市更新方式推動低效用地再開發的實施意見》,出臺國內首個文化遺産保護“容積率”獎勵政策,政策規定“在滿足安全、城市設計容量、風貌管控要求下,規劃確定保留的文保單位、文物建築、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産建築不計入容積率、不計入建設密度”,有效規避了城市建設項目範圍內因發現歷史文化遺存而影響其建設指標的情況,極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建設單位保護文物的積極性。  

  成都市實行“容積率”獎勵政策以來,包括成都市成華區、錦江區等在內的區(市)縣積極公佈轄區內文化遺産,“這是一個利好政策,既不影響建設單位的經濟利益,同時還有利於保護地塊內發現的文化遺産。”多位開發商表示。在推動文物保護與社會和諧共生方面,該政策已産生積極作用。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文殊坊歷史文化街區的劉存厚公館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現今開發商主動將文物建築開放為文化交流場所,豐富了文化街區的文化多樣性,實現了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今年1月,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在來川調研時稱讚成都這一探索,認為“容積率”獎勵是重要的政策創新,值得在全國進行推廣。

  制定“成都標準” 為“四普”提供有力支撐  

  文物普查,是各地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動文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為的是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成都文物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很多不可移動文物缺乏有關病蟲害、損傷等基礎信息,現有照片不能準確反映文物風貌、時代特點,多數文物沒有開展地理信息勘測定界、三維掃描、傾斜攝影等信息化工作,這些問題制約了成都市文物的保護、管理、研究、利用等各項工作。為了夯實成都文物事業發展基礎,建設成都文物資源大數據庫,成都市在國家文物局印發的文物普查標準的基礎上,提出更細的技術要求,結合成都實際,制定了文物普查登記技術規範,被業界稱為“成都標準”。 

  文物普查“成都標準”選取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等六大類不可移動文物的12處代表點位作為樣本,分級分類細化技術指標。成都市“四普”業務指導組負責人白玉川介紹,“比如要求在圖件上有所拓展,規定普查圖紙數量不少於20張,內容要準確反映周邊環境、平面佈局、立面尺寸、剖面尺寸、特徵大樣,對文物的形制結構、環境影響、保存狀態以及具體的損傷、病蟲害進行標注;同時還明確規定了照片拍攝的技術參數,並且將普查對象的地理信息勘測定界、三維掃描、傾斜攝影納入普查數據信息。此外,還要求開放參觀的重點文物建築編制文物活化利用導則,明確利用過程中的保護技術要求,設立活化利用業態正負清單等。有了這些更全面、更精準的文物數據信息,相當於給文物建立了一個‘健康檔案’,為文物未來的系統保護提供數據支撐。”  

  然而,更高標準的普查要求,就意味著要有更多普查經費的投入,以保障工作順利推進,尤其是野外調查、測繪測量、繪圖攝影、數據採集等大量業務工作需要委託專業機構參與,錢從哪來?給多少費用才合理?  

  成都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參考國家相關行業標準,制定了《成都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經費測算導則》,進一步明確了普查中實地調查、現狀勘察、信息採集、數字檔案、勘測定界、專項調查等具體工作內容及其收費標準。在此基礎上測算出的普查經費,既有利於實際普查工作的開展,又能解決普查經費測算的合理性問題,還能增強財政績效的科學性。截至目前,成都參照導則落實財政採購指標6860余萬元,為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壯大基層文保力量 破解私有文物保護難題  

  在“四普”工作中,成都文物部門發現基層區縣存在文物保護機構薄弱、專業隊伍力量不足的情況,文物資源富集的區縣如何擴充隊伍、壯大文保專業力量?  

  對此,成都市進行了專題調研,今年1月由成都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加強我市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機構編制保障的通知》,同意通過優化調整機構設置、增加人員編制的方式充實文保隊伍力量。據介紹,該政策的一大亮點在於根據各地文物資源的豐富程度來匹配文保力量,比如蒲江等文化遺産較多的10個區(市)縣,就規定了文物保護專業機構編制最低不得少於12名,其他地方最低不得少於8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知還明確了專業人員的佔比不得低於90%。如此一來,成都市基層文保機構編制將顯著增加,切實把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落到實處,包括邛崍、都江堰在內的區(市)縣還對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進行了提級,有助於改變基層文保專業力量薄弱的現狀,保障“四普”工作的開展。  

  借助“四普”工作,成都還著力破解私有文物保護難題,在新都區展開的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白玉川介紹,成都地區私有文物數量佔全市文物總數的相當比例,多數是古建築,由於缺乏資金,普遍存在年久失修的情況;且大多位於農村宅基地上,産權人保護意願不強,為改善居住條件,甚至發生改建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的違法行為。  

  為了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民生,成都在新都區開展試點工作,破解了私有文物保護的難點,落實文物保護資金200萬元,由新都區文保所會同桂湖街道制定了《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補助(試點)工作方案》,組織符合條件的私有文物産權人填報調查表、申報資料,開展項目徵集,確定4處私有文物作為補助對象。由新都區文保所委託專業單位進行統一勘察設計後,由桂湖街道組織專業人員對文物進行搶險、加固和修繕,在解決文物結構安全的同時,盡可能恢復文物建築原有形制,總體達到排危、能居、延續文物價值的目的。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産權人保護文物的積極性,也獲得了當地群眾的積極支持。  

  如今,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已進入重要和關鍵階段,成都市將認真貫徹國家、全省文物普查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實做好文物普查“後半篇”文章,為“四普”工作貢獻力量。

  四川183個縣(市、區)首次實現博物館全覆蓋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機構,博物館承載著文化傳承、教育普及和社會服務的多重使命。2024年3月以來,四川啟動的“一縣一館”建設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作為全國縣級行政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四川實現了183個縣(市、區)博物館全覆蓋,在提供普惠均等文化服務方面邁出一大步。目前,全省博物館數量已達457家。  

  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關於大力發展文旅經濟 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遊強省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全省每個縣(市、區)至少擁有一家博物館的工作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四川省文物局充分研究本省資源特點,推動各地立足文化文物、工業遺産、農業遺産、傳統習俗、傳統工藝、自然地礦、生物多樣性等資源,鼓勵引導各級政府、企業和其他多元社會力量設立博物館。近年來,全省博物館數量大幅增長,2024年3月,四川省文物局啟動“一縣一館”攻堅工作,最終在一年內讓37個縣(市、區)補齊了博物館短板。  

  受客觀條件制約,省內博物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長期存在,成都、德陽、綿陽、瀘州等地早已實現一個縣(市、區)擁有一個或多個博物館,而部分邊遠地區博物館發展較為滯後。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館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新設立博物館主要集中在甘孜、涼山、攀枝花、樂山等地,要進一步突破文博資源欠缺、文博人才匱乏等問題。一年來,四川省文物局不斷組織專家實地指導博物館潛在資源梳理工作,為地方設立博物館提供“智力支撐”,同時鼓勵各地統籌工農業遺存和非遺資源等,為各地因地制宜、發揮優長、建設特色博物館打下基礎。  

  據介紹,內江隆昌市依託我國第一個天然氣建制工業礦區隆昌氣礦,建成了四川石油會戰史館,館內收藏展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四川歷次石油會戰的文件實物、生産工具等相關資料,反映了近代四川油氣工業的發展情況,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科普價值。樂山沐川農耕博物館展示造紙、釀酒等農村傳統工藝和場景,農耕文化和習俗在這裡得到充分展現,尤其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沐川草龍以多種鮮活形式進行了呈現。稻城縣亞丁香巴拉文化博物館則收藏唐卡、石器類、塑像類、書畫等文物,呈現了獨具魅力的香巴拉文化。  

  四川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博物館事業發展要立足四川省情,四川省文物局不僅鼓勵支持省級、市級博物館,比如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等爭創全國領先、世界一流,更支持博物館事業整體高品質發展。基層博物館在縣(市、區)的廣泛覆蓋,對於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準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四川省文物局將實施中小博物館提升行動,通過資源共享、館際協作、運營扶持、人才培養等方式,提升基層博物館運營管理、陳列展覽和社會服務水準,進一步提升博物館文化服務水準,為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直達基層作出積極貢獻。(文 小白 圖片由成都市文物局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