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羊“空天有約”|上午演算法倣真下午變實體零件 解碼航空全産業鏈的“智造”躍遷
2025-04-28 16:53:1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鄧超責編:馮巧鳳

  深夜,當城市逐漸沉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飛的“黑燈工廠”卻燈火通明。128台AGV小車沿著智慧物流系統的“數字軌道”精準投送物料,數控機床在5G網絡調度下完成0.002毫米級的精密加工,數字孿生系統實時演繹著現實與虛擬的二重奏。這座沒有工人的智慧工廠正以每分鐘處理3000組數據的速度,上演一場工業4.0時代的“機械芭蕾”,定義現代航空製造的標準。2024年,該工廠獲評“工信部卓越級智慧工廠”,成為成都青羊區航空産業智慧化轉型的標杆。

青羊“空天有約”|上午演算法倣真下午變實體零件 解碼航空全産業鏈的“智造”躍遷_fororder_圖片-1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飛“黑燈工廠” 供圖 中航工業成飛

  作為全國最大的航空産業集聚區,成都市青羊區依託成飛集團(132廠)和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611所)兩大“鏈主”,構建了從研發設計到生産測試的全産業鏈閉環。面對中心城區的土地限制和全球供應鏈的波動,成都青羊區以“工業上樓”破解空間瓶頸,以數字技術重構生産流程,推動航空産業從傳統製造向智慧製造躍升,更折射出都市型航空工業的突圍智慧。

  這場轉型不僅關乎技術升級,更是一場産業生態的重構。

  全産業鏈佈局:智慧製造的“青羊密碼”

  要理解這場轉型的深層邏輯,需要從青羊獨特的産業生態説起。

  成都青羊區的航空産業根基深厚。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一批航空人就在成都西郊的黃田壩建起132廠,為這座城市注入航空基因。如今,這裡已成為國內重要的航空整機産業基地,形成“研發—製造—總裝—測試”的完整産業鏈。 2024年,全區航空産業營收達748億元,佔全市一半、全省三分之一,稅收貢獻超23.5億元。

  在研發端,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航空國創中心)集聚7個院士團隊、26個研發團隊,在此攻關航空領域的“卡脖子”技術。2024年,該中心新增實驗室12個,轉化科技成果15項,其中3D列印航空部件技術使某型無人機的製造週期縮短40%。  

  在製造端,依託兩大“鏈主”,244家配套企業在此集聚,涵蓋機載設備、複合材料、工業軟體等細分領域。例如,專精機載系統的東科信公司的産品已應用於國産大飛機C919;西科航空的地面維修工具遠銷20余國,年出口額突破3億元。  

  軍工技術的民用轉化是青羊航空“智造”的關鍵路徑。成飛民機公司將模組化裝配技術應用於國産ARJ21支線客機的機頭生産,每15天即可交付一個完整機頭;東科信航空的機載通信模組已通過適航認證,裝備于國産大飛機C919。  

  這裡的産業密度在全球航空領域都屬罕見。

  以航空智慧製造産業園為圓心,3公里半徑內可完成從研發到測試的全流程——北側的航空國創中心負責技術攻關;東側的智慧製造片區生産高精度部件;西側的成飛機場則提供試飛驗證……

  破解空間困局:“工業上樓”與數字孿生

  然而,中心城區的土地限制始終是成都青羊區發展航空製造業的難題。隨著C919等大飛機項目的需求增長,高附加值的總裝環節因空間不足,面臨外溢風險。

  面對空間困局,成都青羊區積極探索“畝均論英雄”下的集約發展模式,通過調規騰挪出的1800畝工業用地,用於航空智慧製造標準廠房等項目建設,同時,探索出兩條路徑:物理空間突圍和數字空間重構。

  物理空間突圍——“工業上樓”。在航空新城核心區,以“科技上樓、産業上樓”為特色的航空智慧製造産業園,成為成都青羊區構建世界級航空先進製造業集群的重要基礎設施。工業上樓不是簡單的空間疊加,而是産業形態的升級。園區樓宇首層層高8米至10米,採用“上研下廠”模式,低樓層承載生産試製,高樓層用於研發設計,滿足航空企業“垂直化”發展需求。入駐企業還可享受租金補貼和政策扶持。  

  數字空間重構——“數字孿生”。在電子科技大學與成都青羊區共建的航空軟體實驗室,“數字孿生工廠系統”正在測試。該系統通過模擬飛機部件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幫助企業減少30%的物理試錯成本。航空國創中心的數字孿生技術讓物理車間與虛擬世界實時互動,重塑未來工廠的模樣。

  補上工業軟體的短板,就能把“大腦”留在青羊。如今,成都青羊區正積極佈局工業軟體賽道,推動航空設計、倣真、生産等環節的數字化升級。  

  如今,“上下樓即上下游”的生態已然成型:上午的演算法倣真下午就能轉化為實體零件。這種産業組織方式讓技術轉化週期從“年”縮短至“月”,創造了令業界矚目的“青羊速度”,也推動青羊從製造基地向智造策源地躍遷。

  智造新賽道:“研造”聯動佈局六大賽道

  面向未來,在搶佔航空智慧製造高地的征程中,成都青羊區瞄準機載關鍵軟硬體、無人裝備、商業航天等六大賽道,正加速培育新質生産力,構建“研造聯動”的創新閉環。  

  依託611所、成飛集團等“國家隊”的技術外溢,機載軟硬體、無人裝備、商業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本土企業巽飛航空的“文鰩”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無人機,巡航時速達300公里;611所自主研製的“昊龍貨運航天飛機”入選中國空間站方案,將成為青羊區航天産業的新名片;中發天信無人機發動機項目年産值將突破10億元。此外,感測器産業園、空天未來技術研究中心等項目的推進,將進一步強化産業鏈韌性。

  這種創新動能源於獨特的“研造聯動”機制:航空國創中心集聚7個院士團隊,43%在研項目涉及AI輔助設計;成飛民機將模組化技術應用於ARJ21機頭生産,效率提升30%;航空工業成飛-電子科大聯合實驗室,電子科大聯合實驗室的“智慧蒙皮感測器”,從論文到樣機僅用11個月……

  要確保創新生態的可持續性,人才培養和基礎設施必須同步升級。面對37%的“灰領工程師”缺口、高精度感測器80%進口依賴等瓶頸,成都青羊區啟動“根系工程”,讓“智造”根系更發達 ——與高校共建“智慧製造工匠學院”,培養複合型人才;規劃20萬平方米的“航空中試産業園”,配置超算中心等共享設施;設立5億元數字化轉型基金,扶持鏈屬企業升級。  

  從殲-20的誕生地到C919的供應商,從“黑燈工廠”到“工業上樓”,成都青羊區的航空産業正在完成從“製造”到“智造”的躍遷。

  這裡創造的不僅是每分鐘0.002毫米的加工精度、15天交付的機頭總成,更是一套融合“硬科技”與“軟生態”的智造方法論。這裡不僅是“製造”基地,更是用創新定義未來的“智造”策源地。這裡産業鏈的競爭力不再以規模丈量,而是用生態的密度定義。

  更大的野心在於天空。當低空經濟的無人機劃過青羊天際,這片土地的故事已從車間的鋼鐵轟鳴,轉向雲端的數字交響。在智慧製造的新賽道上,成都青羊區正以全産業鏈生態和數字化創新,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高品質發展提供“青羊方案”。(文 張靜 李心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