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賽事經濟觀察:賽事流量變經濟增量
2025-04-30 09:23:29來源:華西都市報編輯:馮巧鳳責編:馮巧鳳

成都賽事經濟觀察:賽事流量變經濟增量

中超球隊成都蓉城的主場“鳳凰山”球市火爆。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成都賽事經濟觀察:賽事流量變經濟增量

3月30日,2025成都世遺馬拉松在都江堰市鳳凰體育場鳴槍起跑。 圖據新華社客戶端

  春日暖陽下的成都,“跟著賽事去旅行”無疑是最流行的體育詞彙。

  無論是“一票難求”的成都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球市火爆的中超成都蓉城主場比賽,還是即將於8月舉辦的2025年成都世界運動會,近年來,成都以賽事為引擎,推動文體旅商融合發展,打造了更多貼近生活的消費場景,讓賽事熱度真正轉化為消費熱度和城市活力。

  “觀賽一日,留川多天”

  3月底,2025成都世遺馬拉松在成都都江堰市火熱開跑,35000名跑者齊聚這座“三遺之城”,享受奔跑的樂趣。“比賽時我穿過了都江堰景區,看到了大片油菜花,吃到了臘肉、豬蹄等‘硬核’補給,體驗很好!”參賽的潘先生説,“接下來想在成都周邊玩幾天。”

  馬拉松賽事為都江堰注入的經濟動力顯而易見。此次比賽期間,大量參賽選手和遊客涌入當地,帶動衣、食、住、行、遊、購、娛等領域消費。據統計,此次賽事帶來的旅遊綜合收入約4.6億元,與2024年相比增長15%。

  在去年底進行的2024年成都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賽事期間,舉辦地附近的成都玉林東路每日人頭攢動。記者見到11歲小姑娘郜藝澤時,她已在“紅雙喜”店舖門口排隊近3小時,想購買印有偶像孫穎莎頭像的乒乓球。郜藝澤的母親宋梓琪表示,他們一家三口特意從新疆趕來,觀賽結束後全家計劃在成都待上幾天,感受成都的煙火氣。“我們此行單是機票加住宿就近萬元,但覺得很值得,不虛此行。”宋梓琪説。

  今年成都市實施“運動過節·觀賽度假”體育消費促進行動,吸引市民遊客以運動健身、觀看賽事的方式度過節假日,讓成都乃至四川成為“運動過節的好去處、觀賽度假的首選地”,使“觀賽一日,留川多天”成為新趨勢。

  賽事帶動多元消費增長

  去年五一節期間,成都舉辦了2024年湯姆斯杯暨尤伯盃賽。比賽期間,成都共發放三輪“湯尤”專項消費券,推出40余場促銷活動;成都SKP、鐵像寺水街同期營業額同比增長22.5%、16.0%。據統計,湯尤杯賽時入場觀眾累計7.5萬餘人次,其中外地觀眾佔比48.8%。

  “當前,體育賽事的‘乘數效應’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四川省體育局副局長程靜表示。她以去年12月舉行的成都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為例,賽事期間共售出門票10.17萬張,實現門票凈收入4500萬元;全市多家酒店生意火爆,入住率增長22.1%,營業額增長約16.8%;春熙路太古裏、大熊貓基地、東郊記憶等重點旅遊打卡地接待遊客370余萬人次。

  賽事經濟要持續發展,關鍵在於豐富的消費場景。據了解,今年3月,“樂享精彩賽事·尋味中華美食”暨第五屆“巴山蜀水·運動川渝”體育旅遊休閒消費季正式啟動。活動為期三個月,將集中呈現四川體育旅遊休閒消費新方式,推動“賽事+美食”“體育+文旅”等多元業態融合發展,打造一系列展現四川體育特色、美食文化的體育商務旅遊休閒消費活動,併發布多項惠民措施。

  “我們將通過不斷探索體育與美食、旅遊、文化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創新體驗與價值。”成都市體育局局長王毅説。

  辦好比賽仍是“立身之本”

  程靜認為,在促進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的過程中,首先要保障賽事的專業高效,才能有後續的“留量”。

  “這是所有體育賽事的立身之本。”程靜介紹,目前成都乃至四川正在創新探索一條“區縣主體、市級統籌、市場運營”的賽事舉辦經驗,進一步提升國際化、專業化辦賽水準。

  成都城投萬館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韓立鋒介紹,中超球隊成都蓉城的主場“鳳凰山”之所以擁有火爆的球市,除了得益於成都悠久的足球歷史文化,場館在服務和行銷上的創新也是關鍵因素。

  “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賽事參與各方做好服務,向他們提供安全、舒適、高效的服務。”韓立鋒説。

  據了解,目前四川正加快實施體育賽事促消費戰略,以體育賽事“流量”變消費“能量”和經濟“增量”為主題,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體育賽事消費模式,拓展消費領域,加強體育賽事與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等産業融合發展。

  “我們還將進一步打造體育消費新場景,激發體育消費新活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體育消費需求,釋放體育賽事消費潛力,讓消費熱起來,市場興起來。”四川省體育局局長羅冬靈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