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説俺家鄉好 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2020-10-23 09:41:28|來源:人民網|責編:馮鈺穎

  人人那個都説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

  一進沂蒙山,遍地起炊煙。八百里沂蒙,曾是紅色熱土,見證了山東老區人民擁軍支前,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時的艱苦卓絕。如今,沂蒙精神正成為山東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傳承,成為新時代齊魯大地決勝全面小康的新動能。

  脫貧攻堅看山東,除了沂蒙山,還有黃河灘。

  來到黃河灘,村臺似江南。這裡曾經洪災氾濫,發展滯後。近年來,山東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社區工程,“摘窮帽”“拔窮根”“改窮業”,從灘區到社區,一字之變, 折射出脫貧攻堅進程中“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政策思路。

  “要緊緊拉住老區人民的手,決不讓他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時的殷切囑託,正成為山東決戰脫貧攻堅、助力老區振興的不竭動力。

  今天,從泰山之巔到黃河之濱,從膠東半島到魯西平原,在五級書記抓、黨政一齊上、社會齊動員的大扶貧格局下,齊魯大地涌動著幹群合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熱潮,真脫貧、防返貧、奔小康的新路正越走越寬。站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節點,我們再度凝望這片光榮的土地,新時代的榮光正在奮鬥中閃現。

  真脫貧 有成效

  精準施策 著力抓黨建促脫貧

誰不説俺家鄉好 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代村乾淨整潔的街道。人民網 栗翹楚 攝

  一棟棟“小洋樓”鱗次櫛比;一間間沿街商鋪人氣十足;村民文化廣場的綠蔭下,三五成群的老人下棋聊天,悠然自得……

  走進山東省蘭陵縣代村,一幅美麗鄉村的新圖景躍然眼前。

  誰能想到, 20年前的代村,還是一個“散亂窮差”的貧困村莊。1999年,31歲的王傳喜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代村一步步發生了變化。

  “要拔掉窮根,就要找準‘病根’。我覺得,得先解決人、土地和制度的問題。”王傳喜對人民網記者説。

  從2005年選擇走集體化道路之日起,代村就實行村民生活必須品由村集體無償供給,且建起了佔地1000畝的現代化新社區,就醫、上學、購物一應俱全。據統計,2019年,村集體經濟發展到各業總産值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6.9萬元。

  “跟過去比,現在的日子真是比蜜甜。”村裏的李學全老人笑著説:“俺重孫一齣生,村裏就給買了保險,十八歲以後分福利房,上學村裏還有助學金、獎學金。對我們老人更是沒得説,不但免費住公寓,還每月發放老年優待金和米麵油。”

  代村,是山東打贏脫貧戰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山東省建立起高效的領導體系、責任體系、推進體系、政策體系,做到扶貧問題優先研究、扶貧投入優先保障、扶貧項目優先安排。到2018年底,山東省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2019年起,通過重點提高脫貧品質,貧困發生率基本“歸零”,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

  “歸零”背後,是衝鋒在前、勇挑重擔的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奉獻與付出。據介紹,山東省已累計選派5萬餘名第一書記,幫助農村抓黨建、促發展。

  白露剛過,在臨沂市沂南縣依汶鎮松林村的蔬菜大棚裏,人民網記者見到了這裡的駐村第一書記邢慶輝。在他身後,是7個佔地42畝的雙膜雙結構大棚。通過因地制宜找準産業路子,2019年這塊土地上實現黃瓜産量80萬斤,帶動村民就業35人,平均增加村集體收入12萬元。

  作為山東省委組織部工作組裏年齡最小的90後,一年的駐村經歷下來,邢慶輝的頭髮白了不少。“我雖然從小在農村長大,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到基層去體驗、去生活,去看一看現在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對於初來乍到的邢慶輝來説,抓黨建成為他的第一個“硬任務”。

  “一個村莊要想長遠發展、健康發展,一個強有力的黨支部班子非常重要。我們以黨支部評星定級為目標,著力規範班子運行,分別與村兩委談話,去帶動村兩委成員之間的配合、協作,去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通過各種方式提升村級班子的戰鬥力。”邢慶輝説。

  來到臨沂市費縣新劉莊村,已經94歲的宋傳榮帶著人民網記者走進了自己剛剛翻修過的房子。

誰不説俺家鄉好 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94歲高齡的宋傳榮老人。人民網 栗翹楚 攝

  老人家裏的一面墻上,挂著一個名為《費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政策一板清》的公告板。而在公告板上,有一個二維碼格外醒目。

  據縣扶貧辦工作人員介紹,如今貧困戶的信息已完成電子化登記,掃碼即可確認。另外,支援貧困戶的負責人還可以通過掃碼,將實施幫扶的日期和具體支援內容記入電子文檔,有利於監督管理。

  宋傳榮告訴記者,對於村裏上了年紀的老人,駐村第一書記陳建兵平時經常會來看望,詢問大家的身體情況和家中困難,還協調省醫院專家團多次進村義診,為群眾免費檢查、診病治病。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除了兜底保障,山東更著力推進“志智雙扶”。

  據統計,2019年,山東省共計培訓高素質農民3.5萬人,為137萬農村轉移勞動力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人才返鄉創業勢頭良好,2019年全省發放鄉村人才創業貸款近25億元。

  2013年,30歲的楊巍放棄自己在無錫小有成績的物流事業,回到山東省曹縣大集鎮孫莊村做起淘寶生意,專做葫蘆娃的演出服裝。第一年,他在淘寶平臺上賺到第一桶金20萬元。

  依託村黨支部的支持和鎮政府在資金、場地、公司註冊、電商知識培訓等方面提供的優厚便利條件,楊巍的天貓店舖發展很快,現在已經達到12家,公司也從單純的供貨商變成了設計、生産、銷售一條龍的綜合性服飾公司,2019年銷售額達到3000萬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近百個。

  2013年以來,大集鎮約有6500多名外出務工農民、700多名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有力推動産品品質提高和網店經營水準提升,過去跳出“農門”的大學生如今紛紛返鄉創業。

  談起扶貧工作,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表示:“工作中,我們著力抓黨建促脫貧,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關鍵問題,著力加強特殊困難群體兜底保障,著力抓産業扶貧,著力推動重點區域集中攻堅,著力實施農村‘七改’工程,著力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力加大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幫扶力度。”

  防返貧 有保障

  織密“保護網” 築起“攔水壩”

  “大家住在這裡既能安居,又能創業。灘區群眾再也不會因房致貧、因房返貧了!”

  最近,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黃河灘區熱鬧了起來,不少老百姓説,要搬家了,終於住上新房了,再也不怕洪水了!

誰不説俺家鄉好 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三合村村臺。人民網 劉祺 攝

  2018年底,山東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脫貧後的山東,把防止返貧和新致貧擺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黃河灘區易地扶貧搬遷正是鞏固提升、防止返貧的關鍵之舉。

  2019年,山東探索建立即時發現即時幫扶機制,對因病因學因災因意外等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困難群眾,即時發現,即時建立臺賬,由扶貧部門牽頭各行業部門以“兩不愁三保障”為核心標準開展幫扶。

  2020年以來,山東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結合脫貧攻堅自查評估和“大排查、大整改”活動,對貧困戶開展核查,對一般農戶、穩定脫貧戶進行走訪摸排,排查返貧致貧風險點。村“兩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作為轄區內的日常監測責任人,重點將“三保障”存在困難的一般農戶、因病因災因意外等支出驟增的家庭、無監護人的精神病人和流浪人員、建檔立卡以外的低保和特困分散供養人員等納入監測範圍,持續跟蹤家庭收入、生産生活條件、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等,發現返貧致貧風險點及時向扶貧部門反映。

  山東省扶貧開發辦主任崔建海對人民網記者表示:“對有勞動能力的,山東通過組織外出務工、發展産業,支持其增收致富;對勞動能力較弱的,利用扶貧車間、公益崗位、扶貧專崗、疫情防控臨時崗位等進行妥善安置,幫助其就近務工;對無勞動能力的,綜合運用低保、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扶貧資産收益、孝善養老等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對‘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存在問題的,著力補齊短板弱項。”

  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過程中,山東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加強預防和監測,提前採取針對性幫扶。

  “我就因為有了一技之長,才不會再返貧。”山東省蒙陰縣野店鎮大石頭村的邢士東告訴人民網記者。

  和其他生活在沂蒙山區的人一樣,邢士東世世代代生活在偏僻的山村裏,這裡四面環山,村子就坐落在山坳裏。2014年的一場車禍,導致了邢士東高位截癱,從此生活不能自理。為治病,邢士東欠下很多債,家庭陷入貧困,雖然有低保和殘疾補助,但只能解決吃飯問題。要想脫貧不返貧,得有一技之長。

誰不説俺家鄉好 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邢士東在直播間裏介紹村裏的農産品。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攝

  看著當地豐富的土特産,邢士東有了主意。在村鎮領導、縣商務局和扶貧幹部的多方幫助下,邢士東做起了微商。2018年,又在駐村第一書記、村幹部和扶貧幹部的幫助下開了淘寶、拼多多等網店。2020年,他又加入直播帶貨的行列。

  一路走下來,邢士東不僅還清了債務,還蓋起了十間大瓦房。高位截癱的邢士東不僅成了村裏的致富能人,而且還幫助了三名殘疾人,帶動了20多戶村民發展電商。

  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開展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試點,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完善鄉村振興規劃體系,強化政策集成、資金整合、資源集聚,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年來,以鄉村振興為統領,山東省脫貧成果長效機制正在不斷鞏固完善。

  奔小康 有品質

  培育 “領頭雁” 解碼新技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培育出一方特産,一方特産也能振興一方經濟。在山東,插上科技翅膀的傳統産業能飛的更高,小康生活也會更有品質。

  夕陽西下, 山東省臨沭縣52歲的地瓜種植大戶李慶柱坐在田間地頭,迫不及待地給記者分享起提升科技含量後,增産增收帶來的喜悅。

  之前因為採用傳統種植技術,缺少科技含量,李慶柱一年的收入僅2萬元左右。“現在不同了。通過流轉300畝土地,能達到産量100多萬斤,通過採用脫毒育苗,能高效避免病蟲害,一畝增收2000-3000元,現在能達到30-40萬……”談到收入,李慶柱的嘴角就會微微上揚。

  好産品還需要好銷售渠道,做地瓜深加工的戚發軍説:“現在生産線的工人最多能容納60人,産品也銷售到了全國各地”。放在以前,雖然當地種植基礎好,但科技含量低,好産品賣不出好價錢,傳統低效模式難以保證增産增收。

誰不説俺家鄉好 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李慶柱(右一)與脫毒育苗、産品銷售合夥人。人民網 李棟 攝

  “誰能想像我們世代種的地瓜能帶來這麼多收入,真得感謝服務隊啊!”李慶柱所説的服務隊是兩年前從省裏下派到村的。

  2018年9月,山東省9個單位的10名幹部,組成省派平邑縣鄉村振興服務隊,奔赴平邑武臺鎮,聯繫當地5個行政村,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任務,成為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重要探索。

  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因素。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品質發展規劃(2020—2022年)》指出,到2022年,高素質農民培訓普遍開展,線上線下培訓融合發展,大力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

  看到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視,韓梅的父親笑得合不攏嘴。

  2016年,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的韓梅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回鄉創業,和父親一起成立了平邑縣源豐家庭農場,成為了一名新農人。她利用大學裏所學的電商專業知識,在網上售賣農場種植的桃子,開啟了“互聯網+農業”的創業路,利用網絡直播、網店、微信等渠道進行宣傳銷售當地的農産品。

  “雖然父親已經年近50,但是他對國家提倡的新型職業農民非常感興趣,他説自己種了一輩子地,也想換換思維。所以他會經常參加各地組織的培訓,學習新的技能方法、新的經營理念,我也會把在大學期間學習的知識與他分享。”韓梅告訴人民網記者。

  2018年,韓梅還考取了“T1級電商講師”,目前已培訓近5000千余人,其中近3000人為農村青年婦女,帶動上百家網店走上正軌,幫助廣大婦女青年實現了網絡致富夢。在鄉親們眼裏,這個“95後”的小姑娘,為農産品插上了互聯網翅膀,為當地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實踐表明, 致富帶頭人是村域經濟的先行者、探索者, 更是助推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新時代“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于學艷,雖是莒南縣一名普通的農家婦女,卻憑著一股韌勁白手起家。

  2003年,偶然的一次外出,于學艷發現了編織網兜的致富商機。她介紹,西瓜網袋主要附加值在編織勞動上,雖然每個的利潤不高,但勝在操作簡單,每天都能編不少,一天下來就能掙幾十多塊錢。農村有很多閒置勞動力,可以利用空閒時間賺些‘外快’,這是實現脫貧的好方法。

  目前,于學艷的公司已輻射帶動周邊的11個村莊600余人,以及外省市江蘇、日照等剩餘勞力2000余人參與本項目加工。據了解,編織西瓜網袋網兜一天可收入20元左右,一個月就是600元左右,貧困群眾直接增加了收入,能實現在家門口脫貧致富。

誰不説俺家鄉好 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

説起帶領鄉親致富的經歷,于學艷滿臉自豪。人民網 孫家棟 攝

  從一貧如洗到擁有大型西瓜塑膠網袋生産企業,于學艷用一個個小小的西瓜網兜編出自己的小康生活,也兜起了身邊脫貧致富路上的鄉親們。

  談到心目中的小康願景,于學艷這樣説道:“自己有能力就要為大家分憂,帶動身邊人的人致富,讓他們有錢住房、有錢治病、有錢養老,要讓清水煮地瓜幹的日子永遠不再繼續。”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哎!誰不説俺家鄉好,得兒喲咿兒喲,一陣陣歌聲隨風傳——

  金秋時節的齊魯大地上,處處回蕩著豐收的歌謠,而昂首行進在脫貧奔小康新路上的山東人民,也正交出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山東答卷”。(人民網  崔永剛 劉陽 張代生 夏曉倫 栗翹楚 李棟 玄番登史江 寇傑 劉祺 孫家棟 楊笑)

  • 濟南趵突泉再現“雲霧潤蒸”奇觀
  • 四年前通車的山東省首條“綠色公路示範高速”,現喜獲“李春獎”!
  • 泰山霧凇與白雪相輝映
  • 濟南九如山浪漫冰瀑布引遊人
  • 山東榮成迎來大範圍降雪天氣
  • 山東青島:瑞雪紛紛伴鷗飛
  • 動物園裏下雪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