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用雲量’各項指標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主要指標與上年相比增長均超過50%,環比也在穩定增長。”日前,德州市首次發佈了全市“用雲量”情況通報。
“雲”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用雲量”反映出數據在“雲”上存儲、輸送、加工、應用等全過程中的投入量和消耗量,折射出數字經濟的活躍情況。德州市將“上雲”企業數、雲服務虛擬處理器(vCPU)數、數據存儲量、“上雲”月服務費等內容納入“用雲量”指標,作為數字經濟發展情況動態變化的重要參考依據。
企業“上雲” 數實融合助轉型
“這是我們的‘産供銷存財一體化管控平臺’,‘上雲’後實現各業務部門之間的信息集成、數據共享,最終實現産供銷存財一體化管理。”德州恒力電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飛介紹。
在德州,越來越多的工廠生産車間變得“聰明”:山東邁寶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應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後,過去需要3個人配合才能完成的單次設備吊運,現在通過遠程操控1個人便能操作兩台設備;泰山體育産業集團有限公司借助大數據、雲計算,讓生産線更加智慧化、現代化,産能提升了40%;山東金麒麟集團有限公司開展智慧改造,生産效率提高了80%,減少用工約60%。
德州市以推動數實深度融合為主線,紮實推進企業“上雲用數賦智”,組建了300余名數字服務專業人才組成的“首席數字服務官(CDO)”隊伍,入企精準服務;開展梯次培育,連續兩年認定“星級上雲”企業82家;出臺了支持企業上雲項目獎補資金政策,給予項目實際投資額的10%、最高10萬元一次性補助。2022年,全市新增“上雲”企業500余家,今年前三個月,“上雲”企業數量月均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長速度;建成了一批數字經濟園區,培育了華魯恒升等一批省級智慧工廠和數字車間,涌現出了奧鏈和易罐雲等一批本地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
“德州目前正在加速推動先進製造業強市建設,將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引導好、支持好、服務好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釋放數據價值,激發數字活力,用好數字紅利,使數字技術融入工業生産全過程,讓德州的新型工業化進程‘乘雲而上、加數前行’。”德州市副市長陳曉強表示。
政務“上雲” 賦能智慧城市
近年來,德州市圍繞城市運行管理的痛點、難點、堵點,通過改革創新深化拓展智慧應用場景。今年,德州市全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一體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努力打造治理高效、服務優質、群眾滿意的“數智德州”。
不帶營業執照、不帶紙質材料,僅用20分鐘就辦完了建築業企業資質證書變更。4月6日,德州一家裝修企業體驗到了“無證明城市”建設帶來的便利。企業辦事人員用手機出示電子營業執照後,窗口工作人員掃描二維碼,審批系統便同步讀取了企業的社會信用代碼、法人等信息,很快完成變更手續。
德州市構建起市、縣一體化大數據平臺,聯通全市部門1094個,接入市、縣自建系統225個,匯聚政務數據32億條,在全省率先匯聚2億條水電氣和公共交通等公共數據,全面支撐數字化改革。利用相關數據,建起跨層級、跨領域、跨部門的應用場景,“一網統管、一辦到底”解決群眾訴求正是數據深化共享應用成果的一項內容。德州市大力推進統雲、並網、聚數,實現了政務外網市、縣、鄉、社區四級全覆蓋,並延伸到900多個黨群工作室。市、縣兩級共172家單位648個政務信息系統“上雲”,政務外網覆蓋率和政務系統“上雲”率均達100%。
構築“用雲” 基礎拉動數字經濟
為構築“用雲”基礎、推動雲網融合,德州市今年規劃新建改造5G基站3000座,11個部門單位印發了《德州市建築物無線室內網絡覆蓋實施方案》,對進一步開放公共資源、規範市場行為、平臺共建共享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提高“用雲”覆蓋範圍提供支撐。今年初,德州市實施“千兆城市”提升年專項行動,是全國第一個設立專項資金對網絡終端升級改造的地級市,第一季度累計為約6.4萬個家庭和企業升級更換了寬頻終端設備,大大提高了群眾和企業的用網感受。
走進德州市魯北大數據中心,施工人員正在緊鑼密鼓趕進度。去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准的全國一體化工業大數據山東省會經濟圈區域分中心,就落地魯北大數據中心。陵城區成立了大數據中心建設指揮部和數字經濟工作專班,提供全方位服務。陵城區委書記張傳軍介紹,該項目是“十四五”時期山東省重點規劃佈局的3個省級區域中心之一,實現為京津冀、環渤海、省會經濟圈等周邊城市各行各業海量數據存儲、應用、計算、交換等提供運營、支撐、服務,著力打造國家骨幹網絡一級節點。
2022年,德州市軟體業收入突破百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了182%,綜合考核成績居全省第三位。德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孫洪昌表示,數字經濟已然成為推動工業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引擎,德州市將以“用雲量”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晴雨錶”,動態掌握髮展趨勢,科學制定指導措施,把好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盤”。(大眾日報通訊員 趙俊傑 苗世彬 記者 張海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