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為“藍色糧倉”培育種苗
2024-06-14 09:53:18來源: 大眾日報編輯: 郭富瑩責編: 趙銀平

  原標題:威海深入實施海洋産業創新突破工程,今年力爭苗種産能突破700億單位 為“藍色糧倉”培育種苗

  眼下,在山東好當家海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級山東榮成刺參良種場裏,最新培育研發且獲批國家審定的刺參新品種——“魯海一號”刺參長勢正旺,不久便可投放至養殖區進行自然成長。“魯海一號”的問世實屬不易,好當家聯合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專家團隊,耗時15年才選育成功,有生長快、成活率高等顯著優勢。

  海洋種業是海洋漁業的核心産業,也是保障國家“藍色糧倉”的關鍵。但選育出一個良種,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為此,威海構建以産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託、科技為支撐、産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化海洋種業體系,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制訂實施海洋種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目前,威海已擁有省級以上水産原良種場25處,其中國家級7處,涵蓋刺參、海帶、皺紋盤鮑、櫛孔扇貝、大菱鲆等19個品種,實現了北方主要養殖品種的全覆蓋。

  做強海洋之“芯”,科技創新是關鍵。威海與國內高校院所共建了“國家海産貝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威海海洋生物産業技術研究院”等4處海洋種業高端創新平臺;發起成立了現代海水養殖、海參、海藻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進了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20余個遺傳育種專家團隊,先後培育出“愛倫灣”海帶等14個國審名優新品種。“由於攻克海帶、對蝦、扇貝、鲆鰈魚類、海參、鮑魚等人工繁育技術,威海已成為眾多海洋經濟動物繁育及養殖技術原發地。”威海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威海還聯合攻克了海馬、圓斑星鰈、綠鰭馬面鲀等苗種繁育技術,並實現規模化生産,“目前,全國近70%的大菱鲆種苗、90%的鲆蝶魚卵、70%的膨腹海馬苗種以及全省85.7%的海帶苗、50%的鮑魚苗等優質苗種均育自威海。”

  為夯實種業基礎,威海出臺《威海市水産聯合育種基地項目建設標準》,從建設類型、建設規模、場區規劃、設備應用、場區美化等方面對基地建設提出新的標準要求。2017年以來,威海先後實施了70余個海洋種業基地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100多萬平方米標準化苗種生産車間,全市水産育苗水體達240萬平方米。今年,威海繼續投入350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好當家、長青、西霞口、銀澤等4家省級水産種業領軍企業,提升海參、海帶、扇貝、海馬等良種創制、良種繁育、精深加工、品質控制等能力。

  2023年,威海獲評“中國海洋種業之都”,優質苗種産能達到600億單位,海洋種業産值達到30億元,産值規模居威海省首位。《2024年威海市大抓經濟20條》提出深入實施海洋産業創新突破工程,推動重點種業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開展水産良種繁育技術聯合攻關,加快刺參、牡蠣等優勢品種的培育推廣,深化白海參、黑鱈魚等新品種、新品係的引進選育,提速5個現代化種業園區建設,集中實施11個海洋種業提升項目,力爭全市苗種産能突破700億單位。(大眾日報 記者 陶相銀 通訊員 崔維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