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湖綠水“孵”出民富業興
2025-08-13 10:51:26來源: 淄博日報編輯: 李煒責編: 李煒

  原標題:一湖綠水“孵”出民富業興

  立秋時節,淄博市桓臺縣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褪去了往日的暑氣,微風吹過,湖面泛起粼粼波光。66歲的宋振生撐著小船,載著遊客穿行于蘆葦蕩間,講述著這片“北國江南”的故事。“在家門口打工,一個月2000多元收入,還不耽誤看孩子。”老宋話語中道出了滿足。

  10多年前,這片湖區濕地大面積萎縮、生態功能退化、水源補給不穩。近年來,淄博市桓臺縣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治理,歷經10餘年的生態修復,馬踏湖的蓄水能力從300萬立方米增加到2500萬立方米,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2022年初,馬踏湖被生態環境部評選為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第一名。

  生態的蛻變帶來了縣域經濟的重生。今年以來,以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主力的桓臺A級及以上景區共接待遊客近30萬人次,同比增長15.39%,其中,外地遊客佔比突破40%。創造就業崗位100多個,帶動村民年均增收2萬多元。

  8月8日,夜幕降臨,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燈光次第亮起。一場以“夜遊、夜演、夜食”為核心的休閒遊正式開啟,篝火派對,泛舟湖上,點亮了濕地公園的夜空。

  “夜晚的馬踏湖很漂亮,‘北國江南’名不虛傳。”來自濰坊的遊客林家毅和家人漫步湖邊小路,走進與白天截然不同的世界。投影燈下,錦鯉戲水、紅蓮綻放的生動場景吸引孩子們追逐嬉戲;演藝臺上,“不倒翁”小姐姐翩翩起舞,成為入園後第一道亮麗風景。

  在露營餐廳,兼具“國際范”和“煙火氣”的帳篷下,年輕人圍爐而坐,談笑間暢享特色美食。“我們是從濱州市博興縣特地趕過來的,吃得開心,玩得過癮!”遊客董澤輝興奮地説。

  這一創新業態的打造,是馬踏湖生態資源增值的生動實踐。景區運用燈光、舞美特效、新媒體藝術等手段,結合自然條件與視覺藝術,讓遊客體驗一場故事、藝術與燈光相融合的美景盛宴。

  夜遊項目啟動僅一年,就成為桓臺縣旅遊經濟的“引爆點”和“增長點”,讓這片綠水青山在夜晚煥發出璀璨的經濟價值。

  藍天白雲下,馬踏湖的萬畝蘆葦蕩隨風搖曳,不僅構成了迷人的自然畫卷,更成為湖區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蘆葦本身價值並不高,但經過我們的加工,一幅蘆葦畫可以賣到上千元,甚至上萬元。”錦秋湖蘆葦工藝品廠經理鞏向濱介紹。這位自幼生活在馬踏湖畔的手藝人,雖然身患殘疾,卻憑藉巧思將湖邊蘆葦變成了高附加值的工藝品。

  如今,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葦編産業已從零散經營走向規模化生産。山東龍圖家居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裏,經理鞏玉霞展示著琳琅滿目的産品:“在馬踏湖,草、木、柳、蒲等天然材料經過巧手加工,做成各種收納製品、裝飾用品,在國內外市場都是搶手貨。”

  目前,該公司葦編産品達1000多種,出口1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産值達9400余萬元,今年前6個月營業收入3600多萬元。更可貴的是,産業模式惠及鄉村百姓:公司與當地魚一村、魚三村、烏南村等建立合作,帶動五六百名村民就業,讓村民甚至老年人和殘疾人坐在家中就能實現增收。

  曾經的“各家各戶自産自銷”,已發展為“蘆葦加工、銷售、出口一條龍生産體系”。不起眼的蘆葦草,如今編織起一個年産值近2億元的特色産業,成為生態經濟化的典範。

  生態紅利如何轉化為百姓福祉?馬踏湖畔的起鳳鎮夏六村探索出了一條“村集體+景區”的合作發展新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高希峰表示,依託河湖連通構建的生態優勢,不僅直接帶動了當地千余人就業,還促進了周邊餐飲、住宿等産業的蓬勃發展,初步形成了蓮藕種植、特色養殖、旅遊接待、特色餐飲等“富民”優勢産業。

  在烏南村“知音草”工藝坊內,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魏麥芳正與10余名婦女忙碌著,“剛接了一位養殖戶500個雞蛋筐的訂單,每個1元錢,這兩天就得交貨。”草、柳編工藝使該村近400名家庭婦女有了額外收入,計件制每人平均月收入1200元。 華溝村憑藉坐落于馬踏湖畔的地理優勢,通過再就業的形式,充分發揮村裏部分老年人的技能、經驗、文化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同時,還通過承包管理、代理運營等方式與景區實現了合作項目的互惠共贏,去年實現村集體增收約20萬元。

  華溝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宋永平站在湖邊,望著往來穿梭的遊船感慨:“自生態治理修復後的馬踏湖國家濕地公園開園以來,華溝村百餘名村民在景區就業,每年收入能達到2萬多元。”在他身後,村民們劃著小船載客遊覽,歡聲笑語回蕩在湖面上。

  餐飲服務業同樣繁榮,湖區美食成為當地旅遊休閒經濟發展的招牌。幾十家經營湖區風味的水陸餐廳掩映在蘆葦蕩中,讓遊客在品嘗美味的同時飽覽湖光美景。田茂鑫經營的“四合院飯莊”,自開業以來營業額逐年遞增,年純收入最高時達30萬元以上,旺季時一天有近400人就餐。

  馬踏湖的變遷,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隨著夜遊項目持續升溫,葦編産業不斷壯大,村景合作模式日益成熟,這片曾被工業化進程侵蝕的濕地,如今正煥發出蓬勃生機。

  山水不語,自有答案。當人們以敬畏之心守護生態底色,自然便會以生生不息的饋贈,為經濟發展注入最持久的動能。

  生態紅利持續釋放,清澈的水質喚回了洄遊的魚群,優良的環境迎來了歸巢的飛鳥,生態財富與經濟財富在此奏響同頻共振的和弦。昔日的“北國江南”正以嶄新姿態,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映照出一幅美麗的生態文明實踐畫卷。(淄博日報記者 湯繼文 李群)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