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半,60歲的翟妮妮準時來到濟寧市魚臺縣王廟鎮炳靈村秋葵分揀中心。她利落地戴上手套,將一根根翠綠鮮嫩的秋葵按尺寸分裝進泡沫箱。“一天能掙70塊錢,給孫子買文具、添新衣,都從這兒出哩!”她笑呵呵地説。
工人們將剛採摘的秋葵分揀成裝 攝影 趙詩影
像翟妮妮這樣在基地務工的留守老人不在少數,秋葵種植不僅讓土地生金,更給村裏閒置勞動力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
濟寧市魚臺縣王廟鎮炳靈村種植秋葵要從村支書黃小五的一次考察説起。2022年,黃小五在魚臺縣羅屯鎮考察交流時,發現秋葵經濟效益顯著,便帶領村兩委摸索起這個新産業。“傳統農作物收益較低,村民增收困難,想要致富,我們必須找到新路子。”黃小五回憶道。
三年來,在黃小五書記的帶領下,炳靈村不僅建起了冷庫、打通了銷售渠道,探索出“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種植面積也擴展到100余畝,參與農戶達50戶,年産量超60萬斤,年産值約150萬元。“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村民吃下“定心丸”——合作社提供種子、技術指導,簽訂回收合同,村民只管種植採摘,再也不用愁銷路。
秋葵植株鬱鬱蔥蔥,長勢喜人 攝影 趙詩影
“一畝秋葵純利潤能有6000元,相當於種5畝玉米的收益!”炳靈村種植戶徐紅偉算起賬來滿臉笑意。今年他種了8畝秋葵,使用合作社統一提供的種子、科學的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讓他的畝産比普通種植增收2000斤,按合作社要求采收8-12釐米的秋葵,當天採當天交售,價格穩定有保障。
王廟鎮立足本地土壤與氣候條件優勢,將特色種植作為鄉村産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以炳靈村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村莊,推動秋葵種植産業規模化發展,截至目前,全鎮種植秋葵面積達到180余畝。
農戶將採摘上來的秋葵裝車 攝影 張成娥
秋葵種植的穩步發展,使其在魚臺縣廣袤的土地上慢慢擴散。在魚臺縣李閣鎮張平村,這個此前僅有零星農戶試種秋葵的村莊,今年一口氣種下200畝秋葵,這源於鎮上“一村一品”政策的引導,也得益於村支書張寶財的精準判斷:“我們調研發現,秋葵市場需求大、價格穩定,且村裏沙壤土地排水性好,特別適合秋葵生長。”為了推動項目落地,張平村統一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邀請農技專家培訓,還提前與收購企業簽訂保底收購協議,打消了農戶“怕賠本”的顧慮。
如今,張平村秋葵畝産達6000斤,按每斤2-4元的地頭價計算,總收入可達200萬元以上,遠超傳統作物收益。當前,魚臺縣李閣鎮正以“一村一品”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産業,形成張平秋葵、文集甜瓜、柳店西瓜等特色産業集群,下一步計劃建設加工車間、拓展電商渠道,推動“一村一品”向“多村一業”融合升級。
從幾戶試種到百畝連片,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從鮮品銷售到産業鏈延伸,魚臺縣的秋葵産業不僅讓土地産出效益大幅提升,更讓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種地能致富”的心願。(文 張成娥 李志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