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0月8日至13日,山東將迎持續陰雨天氣 無人機騰空“搶金”科技秋收加速

圖:10月7日,棗莊市市中區孟莊鎮焦莊村,村民將玉米晾曬儲存。(記者 盧鵬 通訊員 吉喆 報道)

圖:近日,菏澤市巨野縣組織玉米收割機進行一體化作業。(記者 趙念東 通訊員 別鳳顯 報道)
●受切變線影響,預計10月8日至13日,山東將出現持續陰雨天氣,8—11日較明顯降雨主要集中在魯西北地區,12—13日擴展至全省。山東省過程累積平均降水量40~55毫米,其中,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濟南北部和淄博北部50~100毫米,部分地區120~160毫米;其他地區25~45毫米局部50毫米以上。
近期的頻繁降雨,導致土壤過濕,對秋收秋種造成較大影響。山東省各地人機齊上,玉米履帶式聯合收割機、無人機等投入作業,聯動烘乾、晾曬等配套服務,按下秋收“加速鍵”。
無人機搬玉米 效率提升近10倍
10月8日,秋雨依舊連綿。
在菏澤魯西新區呂陵鎮竇莊村的玉米地裏,往日轟鳴的拖拉機不見蹤影,一架架搭載專業吊裝設備的無人機靈活穿梭。它們精準懸停在玉米秸稈上方,通過機械臂快速抓取成袋玉米,平穩轉運至田邊。
相較於人工搬運,無人機不受積水阻礙,單次可承重數十公斤,一小時便能完成5畝地的轉運任務,效率提升近10倍。
“雨天收玉米,人踩在泥裏拔不出腳,一天也運不了幾車。現在無人機來回飛,玉米很快堆到路邊,心裏的石頭總算落地了!”農民王建民説,他今年種了10畝玉米,無人機幫了大忙。
呂陵鎮副鎮長張浩介紹,當地組建了專業無人機技術團隊,實時監測天氣、規劃飛行路線,手把手指導農戶對接調度,讓科技服務精準觸達每一塊待收農田。
眼下,魯西新區24.5萬畝玉米進入收穫季,持續陰雨導致部分地塊土壤水分飽和,常規玉米收割機難以下地,成熟玉米滯留田間。關鍵時刻,魯西新區成立6個秋收、秋種、秋管“三秋”生産工作幫扶指導組,下沉各鎮街現場指導。截至10月7日,魯西新區已收穫玉米22.78萬畝,完成進度九成以上。
搶收中,魯西新區採取“人機齊上、分類施策”。土壤墑情適宜的地塊,用履帶式收割機加快進度;機械無法下地的地塊,發動群眾人工搶收,做到能收一畝是一畝。針對玉米水分大的問題,充分利用各類單位、廣場、操場等場地就地晾曬,推廣搭架、碼垛等“離地儲存”技術。同時,積極對接有烘乾能力的加工企業,馬嶺崗鎮的玉米烘乾設備每天可烘乾50噸玉米,有效減少糧食損失。
秋糧搶收 農機是關鍵“利器”
當前,菏澤市巨野縣72.1萬畝秋糧進入收穫關鍵期。
秋糧搶收,農機是關鍵“利器”。在巨野縣玉米種植田裏,多臺履帶式玉米收割機穿梭作業,一次性完成收割、摘穗、脫粒、秸稈粉碎還田。
針對降雨導致的田間積水、土壤鬆軟問題,該縣緊急調配84台履帶式玉米收割機投入搶收,解決了輪式農機無法下地的難題。
在田橋鎮、太平鎮等主産區,新型智慧收割機高效運轉,“摘穗—脫粒—秸稈處理”一步到位,全縣玉米日均收穫量超萬畝,收割效率較傳統方式大幅提升。
“天氣剛轉晴,我們就立刻組織搶收。我種的200多畝玉米,晝夜作業,兩天多就能收完,脫粒後的糧食直接運去烘乾。”種糧大戶孔祥新説。
為應對雨後玉米含水量偏高易霉變的問題,巨野縣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烘乾設備24小時不間斷運行,日烘乾能力達200余噸。
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三秋”生産提供了堅實保障。截至目前,巨野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3.6萬畝,配套完善灌溉、路網、橋涵等設施,實現“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在此次應對陰雨天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同時,該縣大力推廣智慧節能收割裝備,將機收損失率穩定控制在2%以內。“新型收割機不僅省油、速度快,拋撒損失也少,一畝地能多收30到50斤。”農機手閆法雷算了一筆“增收賬”。
目前,巨野縣已調度玉米收穫機2136台、小麥播種機12380台,同時強化農機維修與安全監管,嚴查假劣農資,全力推進“三秋”生産,確保秋糧顆粒歸倉、秋種有序銜接。
志願者下田 困難戶的玉米有人收了
10月7日,在德州市寧津縣津城街道洼劉村,一支志願者隊伍正在給村裏的孤寡老人、殘疾人家庭幫忙搶收玉米。
玉米田裏,志願者們腳踩泥濘,分工協作,掰玉米、裝袋、運輸……現場一派繁忙。
“真是太感謝這些志願者了!這幾天一直下雨,我看著地裏的玉米心裏急得慌,自己身體不方便,根本沒辦法下地收割。現在他們來了,幫我把玉米都收了,可解決了我的大難題!”視力不好、腿腳還有殘疾的洼劉村村民張長紅説。
連日來,德州遭遇連續降雨天氣,農田內積水較多,收割機難以進入作業,若不及時搶收,玉米很可能出現倒伏、霉變等情況,導致農戶減産減收。尤其許多村裏的老弱病殘家庭,因缺乏勞動力,秋收難題更為突出。
“秋收關乎農戶一年的收成,更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我們第一時間組織志願者深入田間地頭,就是要確保每個困難戶的玉米都能及時收穫。雖然辛苦,但看到老鄉們的玉米都能顆粒歸倉,我們覺得特別值。”津城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吳浩然説。
該志願服務隊採取分組包片的方式,深入各村開展幫扶工作。他們不僅幫助搶收玉米,還積極協調農機設備,全力保障秋收進度。截至10月7日下午,該街道800多名志願者已幫助轄區內60多個村莊的120余個家庭順利完成了全部搶收工作。
同樣,在德州慶雲縣尚堂鎮,為應對連續陰雨天氣對秋收的影響,該鎮成立8支“三秋”服務隊,走進農田一線,聚焦留守老人、困難家庭等群體,實現精準助收。
“我們以村為單位,明確搶收時序、地塊和責任人員,確保幫扶精準到戶、責任落實到人。”慶雲縣尚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田寶慶説。
面對秋收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尚堂鎮統籌調度收割機、運輸車等農機具30余臺。同時,廣泛發動黨員幹部、青年志願者等,幫助農戶搶收、搬運。
此外,考慮到陰雨天氣對玉米晾曬烘乾的影響,尚堂鎮進一步強化服務保障,積極搭建對接平臺,引導農戶及時聯繫現有糧食烘乾設備,就近開展烘乾作業。(大眾日報記者 王兆鋒 趙念東 賀瑩瑩 方壘 通訊員 趙忠宇 別鳳顯 吳浩然)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