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創新增效 文旅融合“出圈”!中國(濟南)第十屆文房四寶暨珠寶玉石博覽會圓滿收官

10月19日,為期四天的中國(濟南)第十屆文房四寶暨珠寶玉石博覽會在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圓滿落下帷幕。本屆博覽會以“寶聚泉城文潤華夏”為主題,以“文化賦能經濟,傳統煥發新生”為宗旨,打造了一場集展覽展銷、文化交流、非遺體驗于一體的文化盛會,展現出文化消費市場強勁活力。

本屆博覽會共設展位600余個,累計接待遊客和採購商超10萬人次,現場交易額突破9000萬元,有效發揮了供銷合作社在促進貿易流通、拉動文化消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位一體”供銷改革驅動文化流通新格局
本屆博覽會聚焦濟南“文化強市”建設,積極融入“一年四季•泉在濟南”城市IP,打造具有中國味、泉城范兒的文化盛會,與泉城文旅産業有機融合。博覽會人氣與展銷兩旺,成功為來濟參展的企業、展商搭建起拓展市場、推廣品牌的廣闊平臺。其核心優勢在於深度依託供銷合作社的三大職能:“農資流通服務主渠道作用、現代農業強市建設生力軍地位、農村商品市場‘國家隊’擔當”,充分發揮供銷社在城鄉經濟循環與文化産業振興中的橋梁紐帶作用。

博覽會通過“資源整合、平臺共建、數字賦能”三大核心路徑,為全國各地文化企業打破區域壁壘、邁向全國市場提供了有力支撐。展會現場,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精彩呈現:浙江善璉湖筆的雅致、保山南紅的艷麗、湖北綠松石的溫潤、越南沉香的醇厚齊聚一堂;手工折扇搖曳生姿,巴林石章料、山東紅絲硯、福建壽山石盡顯石之韻味;安徽涇縣宣紙、四川夾江宣紙、沂水桑皮紙承載千年文脈,江西文港毛筆、一得閣墨、胡開文墨、曹素功墨勾勒筆墨春秋;新疆和田玉的瑩潤、紫檀木雕的精工、廣東端硯的古樸,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畫卷。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屆博覽會突破傳統展會局限,創新打造“線下體驗+線上引流+雲訂貨”一體化服務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讓現場觀眾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更通過線上渠道持續匯聚流量、促成交易,真正實現了“展會不落幕”“交易不停歇”的長效價值,為文化流通新體系的構建寫下了生動注腳。
非遺活態傳承催生産業裂變效應
本屆文化博覽會熱度持續攀升,多個特色板塊輪番出彩,其中非遺項目展示無疑是全場焦點。宜興紫砂的細膩捏造、徽墨製作的匠心研磨、端硯雕刻的精雕細琢、涇縣宣紙的古法抄造,再加上山東剪紙的靈動鏤空、古瓷器修復的妙手回春,非遺傳承人們現場獻藝,通過技藝展演讓千年技藝“活”了起來。這不僅吸引了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駐足圍觀,更在年輕群體中點燃了熱情,掀起一股探索傳統技藝、熱愛傳統文化的新熱潮。

山東本土文化也借此舞臺大放異彩。龍山黑陶的古樸厚重、魯繡的精巧細膩、章丘鐵鍋的鍛打匠心等本地非遺項目集中亮相,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不僅征服了本地觀眾,更讓不少外地參展商眼前一亮,紛紛駐足諮詢、下單購買,進一步彰顯了濟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明的城市特色。
由山東省珠寶商會與濟南中華文化促進會專家聯袂打造的公益鑒寶活動,同樣人氣爆棚。面對市民與收藏愛好者帶來的瓷器、珠寶玉石、書畫等藏品,專家們細緻鑒別、專業講解,既解答了藏寶者對藏品真偽的疑惑,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傳統文物知識,讓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有了更直觀、深入的認識,極大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民生動力。

博覽會的影響力更延伸至文旅領域,與文化旅遊産業的深度融合,成為激活濟南秋季文旅市場的關鍵一筆。大量外地遊客專程慕名而來,在參觀展會、選購文化産品的同時,也深入濟南古街巷與名勝景區,深度體驗城市魅力。這一聯動效應直接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娛樂等相關産業的繁榮,實現了文化展覽與城市經濟的雙向賦能,讓博覽會成為展示濟南文化、拉動區域消費的重要窗口。
青春經濟重塑城市文化IP
作為全國四大文玩市場之一、山東省特色商業街及“好客山東”文旅市集,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借第十屆文房四寶暨珠寶玉石博覽會的東風,實現了品牌IP的跨越式升級。博覽會的成功舉辦,不僅讓英雄山文化市場的知名度進一步輻射全國,更成為提升泉城濟南文化軟實力、增強其在全國文化消費市場中輻射力與影響力的關鍵推手。

本屆博覽會的一大鮮明特徵,是“青春力量”的強勢崛起。現場人氣火爆,年輕賣家與消費者的數量均呈現顯著增長,“打卡文玩市場”不再是資深藏家的專屬,更成為年輕群體追逐的新風尚。其中,新落成的英雄山1992文化産業園成為年輕參展群體的“心頭好”,躋身展會人氣打卡榜首。市場自主設計的文創産品尤其亮眼——將濟南泉水元素與傳統韻味巧妙融合的手辦、團扇、絲巾等,精準戳中年輕消費者的審美與需求,成為引爆現場消費的“爆款”,彰顯了傳統文化與年輕潮流碰撞的強大活力。
此次博覽會的圓滿落幕,標誌著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邁入發展新階段。在“文化強市”戰略與數字經濟的雙重驅動下,市場正朝著更高品質的發展模式、更強辨識度的品牌形象、更優化的業態佈局穩步邁進,為濟南文化産業的持續繁榮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 張敏 通訊員 李際軍 張雪 譚飛菲)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