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落實"公交優先"

2017-01-04 13:56:26|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

  解讀《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

  探索路權專用增強地面公交吸引力

  上海道交條例更注重“公交優先”戰略落實,外牌限行今年四月或進一步調整

  市民李先生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延安路,這幾天他發現延安路最左側的左轉、調頭車道已經被漆劃成醒目的紅色,成為即將上線的中運量公交車專用道。“如果中運量公交能確保時間和頻次,那我就放棄自駕通勤。”李先生作出如此選擇。

  新修訂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條例》,更加注重“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的落實,不僅明確了公交專用道的使用規定,倡導綠色交通理念,對於促進動、靜態交通平衡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交優先”須落到實處

  “又慢又不準時”是不少市民對於公交車的看法。不過,今年春節之後即將開通試運營的延安路中運量公交系統有望打破這一既定印象——西起滬青平公路申昆路,東至延安東路外灘,延安路中運量公交系統的重點在於“系統”——通過實現公交路權專用改善和提高公交服務水準,以增強地面公交吸引力。

  據悉,延安路中運量公交工程設置路中式公交專用道,時速有望提升五成,達到每小時18—19公里,發車間隔縮短到3—5分鐘,打通一條東西向公共交通客流大動脈。

  上海試運行中運量公交車這一全新系統,可謂“大手筆”:選址于交通繁忙的延安路,“奢侈”地改建出一條專用道,高架下方的站點打破原有公交站模式,不少車站還配備了人行天橋和電梯。

  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公共交通品質好,選乘集約化出行的市民就多,道路得以更暢通;反之私家車大量開上馬路,擁堵加劇。從國際經驗看,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為公共交通提供道路優先使用權,提高公交服務水準,是促進城市集約化出行、緩解道路交通擁堵的必由之路。

  目前上海公交專用道長度已達325公里,“十三五”期間還將新增200公里公交專用道,各區還將結合區域內公共交通運行情況,發展郊區中心城鎮公交專用運行網絡,在軌道交通未覆蓋區域,為地面公交的運行效率提供保障。如奉賢、松江等區正大力發展BRT、有軌電車等不同形式的公交專用道。

  優化服務方能把更多市民的出行從私家車吸引到公交車上。今年,上海將結合公交專用道建設,優化公交線網,提高公交運營效率;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加強公交線網與軌道交通的銜接配套;公交線網優化過程中繼續採取網上公示線網優化方案徵詢市民意見,同時進一步完善聽取市民出行需求的工作機制。

  目前,在距軌道交通站點100米範圍內的213條公交始發線路末班車與軌道交通銜接,26條公交線路配套軌道交通1、2、8號線每週五、週六以及節假日前一天夜間延長末班車運營時間以確保市民夜間換乘出行——公交與軌交“兩網融合”的服務模式將進一步推進。

  車牌調控堅持交通需求管理

  市民紀先生原打算去年購買新車,然而車牌屢拍不中,跟物業公司申請車位也被勸阻,最終決定“有了停車地方再買車”。近年來,上海小客車保有量快速增加,使用強度居高不下,加劇了道路交通擁堵,也帶來日趨嚴重的停車難題。

  據介紹,上海在停車供給上將形成“配建為主、公共為輔、道路為補”的停車供給結構,嚴格監督落實配建停車設施建設,重點支持停車矛盾突出的住宅小區、醫院、學校及周邊公共停車設施、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週邊站點(P+R)等公共停車設施規劃建設,重點針對住宅小區夜間停車需求和醫院、公共服務機構、商業街區等臨時停車需求,適度發揮時段性道路停車作用。同時,嚴格控制中心城擁堵區域道路停車場設置範圍和規模,加大對違法道路停車的執法力度。此外還將進一步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修訂完善本市公共停車設施收費管理規定,利用市場化手段有效調控出行停車需求。

  “也許一些地方的確可以擴建停車設施,但我們真的有必要人人開車嗎?”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無限擴建停車設施,會引發更多人不必要購買和使用私家車,私人交通必須綜合考慮多方因素適度發展。此次《條例》保留了機動車號牌額度總量調控制度,繼續堅持交通需求管理。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馮健理透露,目前仍在對外牌限行效果進行評估,今年4月可能對其進一步調整。

  在呼籲公交出行的同時,《條例》也對充分利用道路資源進行了規定。原本全年早晚高峰都禁止其他車輛借用的公交專用道,將在雙休日和全體公民放假節日全天允許其他車輛駛入。

  “快”“慢”交通營造秩序之美

  快捷、準時——軌道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重,但高峰擁擠、“最後一公里”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據馮健理介紹,目前上海新一輪軌交216公里建設已全面啟動,今年年底前8號線三期、9號線三期東延伸和17號線共55公里新線投入運營。通過增購車輛、優化運行等措施,今年將增能5%定為目標,至2018年中心城區線路高峰運行間隔將普遍縮短至3分鐘以內,部分骨幹線路達到2分半以內。此外,今年還將進一步擴大週末延時的線路範圍,並通過一至兩年的努力,將延時服務逐步覆蓋到工作日。

  每天下班之後,市民羅先生會乘坐8站地鐵,到提籃橋站下車,再騎一輛共享單車花15分鐘回家。蓬勃興起的共享單車為解決“最後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但路網不暢、機非搶行等問題仍困擾著不少渴望綠色慢行的市民。此次《條例》將慢行交通法定化,明確應當改善慢行交通環境,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間,凸顯了慢行交通在綜合交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例如規定完善非機動車和行人的過街通道,優化交叉路口設計;完善系統、連續的非機動車道網絡;加強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非機動車道、步行通道的建設和管理等。(記者簡工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