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舉辦上海金融論壇

2017-01-17 16:08:40|來源:經濟觀察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意安 1月14日,以中國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為主題的上海金融論壇今天在此間舉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Robert C. Merton)、前印度央行行長拉格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及前IMF副總裁朱民等重磅嘉賓聯袂出席。論壇由被譽為“金融黃埔”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高金)主辦。

  2016年是全球動蕩多變的一年。在黑天鵝事件頻出,民粹主義抬頭的全球新趨勢下,2017年無疑將是充滿更多不確定性的一年。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和長期以來引領全球增長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一方面被寄予厚望,另一方面自身也在經濟結構轉型、金融發展和國際化等方面面臨諸多的挑戰。為此,在中國金融界2017年開年首場高端國際論壇上,中國議題成為了這場世界級對話的關注焦點。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瑞穗金融集團講席教授、高金學術委員會主席王江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的增長遇到了新的挑戰,尤其面臨著向新的發展模式的轉變,一個由規模到效率、由政府主導到市場主導、由以資源投入為驅動到以創新為驅動、由規模遞減到可持續的轉變。這個轉變的關鍵是要真正發揮金融市場在資源和風險配置中的決定作用,而這個作用必須有一個現代化的、開放的金融體系的支撐。但實際上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比,中國金融體系的改革與發展明顯滯後。而國內經濟的放緩和國際政治經濟局勢的不確定性,給積極的金融改革和創新加大了阻力和難度。

  高金執行院長、金融學教授張春則透露,高金創辦上海金融論壇旨在搭建一個匯聚中外知名學者、政策制定者以及行業精英的開放交流平臺,以中國深度和全球視野相結合,深入探討重大的經濟和金融議題,為中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論壇不僅致力於發掘中國金融改革中的難題,還將通過嚴謹的研究和深層的討論及互動尋求相關解決方案。

  論壇上,諾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在題為“金融科技和創新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的主題演講中指出,功能健全的金融體系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與發展至關重要,中國要行使全球經濟的領導力必須有一個世界級的資本市場。金融創新推動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金融科學、技術和經濟需求則驅動金融創新。

  他認為,美國70年代的經驗表明,危機可引發金融創新,從而帶來金融體系的持久改善。而應對全球老齡化和人口壽命延長的挑戰,改善金融服務以應對亞洲GDP的大幅擴張,通過全球多樣化以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效性是當下金融創新的機遇。默頓還強調,金融服務中“FinTech”的機遇與挑戰則可被視為金融與技術創新的未來,若能成功實現創新和提供卓越金融服務的整體戰略就能創造信任,中國大規模金融創新發展規劃的設計流程是打造一顆“通往涅磐的北極星”。

  對於2017年全球經濟的發展前景,前IMF首席經濟學家及印度央行行長拉格拉姆•拉詹圍繞“全球經濟和金融展望——西方民粹主義的興起將如何影響新興市場”這一主題展開觀點分享。在他看來,民粹主義崛起源於對就業前景和收入停滯的擔憂,所引發的政策將更加強調直接效應,而淡化長期或意外後果。縱觀新興市場當前的局勢,拉詹判斷,短期內呈現通貨復脹態勢,投資可能依然按兵不動,除非貿易趨勢更加明朗化,基礎設施投資需要時間。為此,新興市場必須更多地著眼于國內需求,資本流將繼續保持波動性。此外,他預計,民粹主義抬頭將會從貨幣政策、歐洲銀行業、地緣政治和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等方面造成短期風險。

  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副總裁朱民在發表題為“世界經濟與中國: 結構變化和調整”的主題演講時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將維持整體低位運行,呈現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低投資趨勢,同時在人口、需求、收入分配、社會方面發生結構性變化。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果,但前路仍有挑戰,世界和中國都要以結構改革來提升勞動生産率,推動經濟增長。

  此外,美國哥倫比亞商學院金融學經濟學教授、前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原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高金金融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錢軍、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瞿秋平以及賽領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劉嘯東等,則圍繞 “中國資本市場 – 機遇和挑戰”及“中國GDP增長放緩 – 結構性還是週期性?”兩大圓桌討論主題,與350余名海內外知名學者、政策制定者以及行業專家就中國金融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等重大和熱點議題展開了全面深入的探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