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近日發佈的招生簡章顯示,藝術管理專業2017年本科招生名額都有所增加。上戲增至30人,比往年擴充一倍,以應對藝術管理人才稀缺的現狀。
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專業主任黃韻瑾粗略地算了一筆賬:目前上海在建十幾個文化場館,每個場館需要20—50個藝術管理人員,未來幾年僅新建場館就有數百崗位需要新鮮血液補充。東方藝術中心前總經理林宏鳴日前就任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他説,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提速,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前景廣闊,藝術管理學科發展已具備較好的條件。
藝術管理者要有受眾立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國家一些高校開始有藝術管理專業。在中國,這個專業的正式建立在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2—2003年,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等高校紛紛開設藝術管理專業。目前全國範圍內,設置該專業的高校70—80個。黃韻瑾認為,隨著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進行,對市場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重要求的提升,專業藝術管理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長期以來,藝術團體的管理人員大多由藝術家轉換而成。“藝術家偏于感性,要成為一個理性的經營者,做好市場行銷和合同談判,對他們來説充滿著挑戰。”
在上音和上戲,藝術管理專業都在一本批次中憑文化課成績錄取考生,無需加考藝術特長。錄取後,學生不僅要學習藝術史和藝術理論,還要學習會計、行銷、法律、教育和心理學理論、社會調查方法等。林宏鳴認為:“學藝術管理的學生一定要喜歡藝術,但也不能有過多的迷戀和偏好。藝術管理者要有個人見解和受眾立場,摒棄狹隘的目光和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才能更加客觀理性、更富於包容心。”
要培養千里馬,也要培養伯樂
在藝術院校,不僅需要培養千里馬,也需要培養發現千里馬的伯樂。上音藝術管理系的“伯樂計劃”,讓藝管係的學生充當經紀人,去挖掘校園演奏家,並在模擬的演出交易會上推薦他們包裝的藝術家和演出,由行業內的專業老師擔當評審,獲勝的可以得到一筆製作費用。2014年,藝管係學生包裝的“皮亞佐拉五重奏”情境音樂會,受到演出商青睞,赴濟南、天津等5個城市成功巡演。自此,更多學習演奏的學生了解到經紀人的重要性,更加願意與“伯樂們”合作。在上戲藝術管理專業,也有諸多類似的實踐,比如和表演係合作的“34堂表演課”展演。藝管專業的學生從讀劇本開始,陪伴演員排練、見證作品成形、幫助演員打造公眾形象並進行推廣。
“伯樂計劃”不僅需要發現千里馬的獨到眼光,還需要推介千里馬的行銷能力。林宏鳴認為,節目策劃和市場行銷兩個環節如同“一體兩翼”,不可脫節。“就像做飯一樣,買菜和做飯是一體的,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端出一盤好菜。”
要提升藝術行業整體管理水準,除了為行業持續培養專業的應屆畢業生補充人員缺口之外,還要提高在職管理者的理論和實踐水準。兩所院校都開設有在職進修班,讓藝術管理人員重新回到學校進行系統學習。上音和上戲的藝術管理專業還為國內其他城市的藝術機構提供有針對性的短期培訓課程。
要關注藝術長遠的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硬體一流的藝術場館需要一流的管理和運營。黃韻瑾説,與十年前相比,上海各藝術場館和藝術團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準已有飛速進步,但整個産業的支持體系還需要不斷升級。比如,國內許多劇場裝臺流程和設備清單等幕後製作標準常無法和國際標準對接,舞臺技術方面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她認為,藝術管理既要有理念的前瞻性,又要沉下心來補短板。一方面要了解國際標準,讓對接變得更順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中國的制度和環境,懂得如何因地制宜。
上音和上戲的藝術管理專業都與國內外著名的藝術機構和藝術場館合作,建立了學生實習實踐基地。林宏鳴認為,學生實踐最重要的目標是讓他們對藝術行業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獨立的探索。比如,學生們可以幫助昆劇團進行昆劇市場調查,了解了觀眾的心理和習慣,形成調查報告;對藝術團體和演出場所“團廳合一”的管理模式進行研究和分析;或者讓學生為音樂廳獨立策劃常規的會員活動,獲得會員維護的經驗。藝術管理並不僅僅限于辦好一場一場的演出,更不能忽略的是藝術品牌的構建和藝術門類的發展。
黃韻瑾表示,藝術管理者思考的不能只是眼前的利益,更應該是藝術長遠的發展。比如如何培養下一代觀眾,如何讓藝術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