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經濟穩中求進進行時

2017-01-26 09:35:00|來源:新華社|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上海1月25日電(記者姜微葉鋒何欣榮)既優産業結構,又穩增長速度;既調傳統産能,又促新興動能——率先進入經濟新常態的上海,“十三五”開局交出滿意答卷:去年GDP增速6.8%,九年來首超全國平均水準;三産比重超七成、稅收收入過萬億,品質、結構、效益持續凸顯。2017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深化,上海振興實體經濟將邁出新步伐,經濟新增長點有望持續涌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指出,上海要按照中央要求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努力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增速越過全國“均線”速度亮眼質效更凸顯

  上海市統計局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上海全市完成生産總值27466.15億元,同比增長6.8%。從縱向看,比2015年回落了0.1個百分點;從橫向看,比全國高了0.1個百分點。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上海經濟增速再次超過全國平均水準。“經濟增長速度在逐漸趨穩,‘進’的勢頭日益顯現。”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湯匯浩説。

  早調早主動。面對經濟增速放緩,上海保持定力、堅定不移調結構、轉動能。專家認為,2016年經濟表現可謂水到渠成,上海已逐步開啟對新常態的“引領區間”。

  比速度更重要的是品質、結構和效益。數據顯示,去年上海工業扭轉了上一年的降勢,規上工業總産值增長0.8%;其中,汽車製造、生物醫藥等均實現了明顯增長。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勢更為明顯,在規上工業總産值中的比重達到26.7%,同比提高0.7個百分點。

  去年8月推出的“互聯網汽車”上汽榮威RX5,上市便成為“爆款”,不到半年時間銷售超過9萬台。去年全年上汽集團實現整車銷售648萬輛,同比增長9.9%,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結構方面,第三産業在上海經濟增長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去年三産增加值佔全市生産總值中的比重首次超過70%,達到70.5%。

  高品質的增長換來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市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收入達到11847億元,同比增長5.5%,增收616.6億元;剔除證券交易印花稅後,稅收收入完成11380.6億元,同比增長15.1%。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發力“新引擎”動能趨強

  1月18日,知名彩粧企業韓國科絲美詩集團在上海奉賢投資3億元的新基地竣工。包括巴黎歐萊雅、美寶蓮等品牌在內,國際品牌的集聚將釋放出供給側的井噴效應。

  作為後發地區的奉賢從供給端發力,打造美麗健康産業的“東方美谷”,已集聚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並著力構建研發設計、檢測認證、生産製造、行銷推廣的全産業鏈。去年前11個月,全區美麗健康産業規上企業産值和行業稅收增速分別達到13.9%和32.4%。

  這是上海從生産端入手,不斷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的一個縮影。從“攻堅之年”到“深化之年”,上海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持續發力。比如,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全面實施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計減稅超過1800億元;調整社會保險費率2.5個百分點,去年全年減輕企業負擔約135億元;此外還下調工商業用電價格、降低進出口環節收費、取消和停徵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切實幫助企業降本減負。

  再如,圍繞科創中心建設,産業結構調整繼續“雙管齊下”。一方面持續做減法,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去年繼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險和低效益的落後産能1176項;另一方面,大力做加法,瞄準國際一流、發展尖端技術,設立積體電路産業基金,推進中芯國際、和輝光電二期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使創新企業成為輸出增長動能的“新引擎”。

  此外,“四個中心”建設著力推進,金融創新著力先行。上海保險交易所、上海票據交易所、中國信託登記公司正式開業,全球清算對手方協會、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落戶,去年全年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近10萬億元;一批大宗商品現貨市場上線運行,商品銷售總額超過10萬億元。

  振興實體經濟引導資源、資金、資産脫虛向實

  2016年,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繳納稅款2.17億元,躋身上海工業納稅百強企業中第94位。上海機器人行業協會秘書長孟犁介紹,在機器人這一智慧製造的基礎領域,上海已成為國內當之無愧的重鎮。外資的ABB、發那科,內資的新松、新時達……從研發、製造到應用,上海已形成了完整的機器人産業鏈。

  上海高達70%的服務業佔比背後,有相當篇幅是與先進製造業聯袂互動的生産性服務業,包括各類研發中心、物流中心和結算中心等等。如“華為技術”2016年的稅收達到13.67億元,是上海納稅排名最高的信息技術服務企業。

  分析人士認為,上海有強大的科技基礎設施、發達的金融資源和精細的製造業傳統,振興實體經濟大有空間。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趙振堂介紹,去年以來,光源二期、超強超短鐳射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繼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啟動建設,張江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設施集群初顯雛形。科技基礎設施帶來的人才集聚和技術溢出效應,將給實體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引導資源、資金、資産脫虛向實,上海已明確,到2020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産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0%左右。

  上海市市長應勇説,上海將進一步向改革創新要活力,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和科創中心建設兩項國家戰略,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能。(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