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入畫 金山居民堅持30年成非遺傳承人

2017-02-06 12:16:3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春節前夕,金山石化街道居民熊國瑞花兩個月時間,以普通麥稈為原料,創作了一幅高1.1米、寬0.6米的雄鳳圖贈給街道。畫上的雄雞體態豐滿,羽毛根根分明,活靈活現。

  30多年來,熊國瑞共創作了100多幅麥稈畫作品。經過他的手,一根根不起眼的大麥稈,變成了典雅的仕女、靈動的花鳥、展翅的雄鷹、奔騰的駿馬……而他也成了金山區非遺項目麥稈畫的傳承人。

  為找原料跑遍郊野

  熊國瑞1982年進入上海石化廠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集體宿舍裏看見一位同事正在用麥稈作畫,覺得很有趣,就問這位同事要了一些麥稈,也嘗試著做了一幅山水畫。

  由於他上學時經常創作黑板報,打下了很好的繪畫基礎,因此他創作的第一幅麥稈畫就得到同事們的稱讚。這第一幅畫,他至今收藏在家中。熊國瑞説:“上世紀八十年代,娛樂活動比較匱乏,我把創作麥稈畫當成了業餘愛好,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30多年。”

  為收集到品質優良的大麥稈,每年5月中旬大麥收割時節,他騎著摩托車在金山的農村到處跑,看到農民正在收割,他便問農民討要一些。

  “金山農民種的大多是小麥,種大麥的人少,而且,大麥收割期一般只有一個星期,農民收割完就把大麥稈燒掉或當飼料了,雨水打過的麥稈又不能用。所以,我必須要在這一個星期裏收集好,不然這一年就沒有了。”

  創作麥稈畫是一套複雜的工序。收集到麥稈後,要進行煮、曬、熏、剖、燙,然後再將燙平的麥稈拼接成“紙張”模樣。接著是構圖,並根據底圖對麥稈進行裁剪,再將剪好的麥稈一點一點粘貼上去。

  試驗配製獨家顏料

  由於大麥稈色澤金黃,表面十分光滑,不易上色,因此,麥稈畫多運用麥稈的本色,比較樸素。但熊國瑞卻通過多次試驗,配製出可以給麥稈上色的顏料,創作了不少色彩艷麗的麥稈畫。

  不過,配製顏料的過程並不順利,他用過作畫用的彩色顏料,用過染布用的染料,甚至用過髮廊用的染發劑,但作畫顏料和染布的染料都容易掉色,均告失敗。而上世紀八十年代染發劑又只有黑色這一種,遠遠不能滿足創作彩色麥稈畫的要求。

  於是,他又找來很多化工原料,通過不停的試驗,終於配製出了紅、黃、藍三種顏色,通過這三種顏色,他就能調配出很多別的顏色。熊國瑞自己配製的顏料不僅容易上色,而且不易褪色,他30多年前創作的彩色麥稈畫,至今仍然色彩艷麗。

  麥稈入畫巧奪天工

  創作麥稈畫,十分考驗技術和耐心。製作鳥類的羽毛,需要將麥稈剪裁成髮絲一樣細,然後再一根一根地粘成一片羽毛;製作波浪,需要將麥稈剪成粉末狀,然後根據波浪的紋理,將粉末一點一點粘貼上去,有些很小的地方,還要借助放大鏡來完成。

  在熊國瑞創作的100多幅麥稈畫中,耗時最長的要數他2000年創作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長1.5米,寬0.5米,畫中截取了《清明上河圖》原圖中汴河兩岸集市的一小段場景,畫中有200多個人物,還有河、橋、船、樹、房子、車馬等,十分複雜。

  為了對整幅畫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了弄清楚畫中每一個元素的特徵,他在開始創作之前,還特地到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圖景點進行觀摩,細心觀察一草一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8個多月的精心製作,熊國瑞用麥稈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幾乎和原圖一模一樣,大到橋梁的結構,小到水中的波紋都與原圖相差無幾。

  另外一幅孔雀牡丹畫,也是熊國瑞的得意之作。他將這幅畫命名為《香沁錦衣》,並挂在自家客廳裏。這幅畫長1.5米、寬0.8米,色澤鮮艷,極富立體感,畫中的牡丹花雍容華貴,孔雀全身閃著光澤,眼睛炯炯有神。

  2015年,麥稈畫被列入金山區非遺名錄,熊國瑞也成為了這門非遺手藝的傳承人。他説:“一個人對美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創作麥稈畫也會上癮,我要求自己的畫不斷創新,下一幅一定要比上一幅更好。”

  近年來,熊國瑞的麥稈畫已在金山遠近聞名,金山初級中學還專門為他開設工作室,請他輔導學生創作麥稈畫。他還經常到石化街道社區學校輔導居民創作麥稈畫,讓這門民間藝術被更多人傳承發揚。(記者黃勇娣通訊員彭曉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