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雙拖鞋看被顛覆的傳統“消費觀”

2017-02-08 14:01:09|來源:新華社|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華社記者周琳

  從拖鞋到毛巾,從床上用品到拉桿箱,廣東大學生小小已經在網易嚴選上購買了幾十個商品,“感覺我的生活被這個APP承包了。過年回去給家人帶禮物,也是買的這裡的。”小小説,現在自己網絡購物不是要更多的選擇,而是要更少的選擇;不是要更低的價格,而是要更好的品質。

  小小説的嚴選,就是2016年4月份才正式上線的電商品牌。在這一平臺上,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把一雙價格19.9元的輕簡居家拖鞋賣出近100萬雙,平均每個月20萬雙。而它所採取的“工廠負責設計生産,電商負責銷售”的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模式,改變了過去“設計和生産”脫節的OEM(代工生産)模式。

  經濟下行帶來的産能過剩,與消費升級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傳統製造業早就站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2017年,中國製造將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國外大牌代工廠”;隨著中産消費崛起、品質消費主流化,過去電商犧牲品質、靠打價格戰吸引消費者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國産就等於便宜貨嗎?這種“消費觀”,讓位於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浙江東方百富襪業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軍也曾有一段“血淚史”。他的工廠長期為Polo, CK, New Balance等國外大品牌提供産品,雖然零售價達到成本的10倍,而在他這裡就是2美元。如今,在做了26年的“大賣家”服務後,他開始更多地直面消費者,在嚴選上打出自己的品牌。

  業內人士認為,從“代工”階段到現在直面消費者,嚴選的模式其實是抓住了消費升級的風口。

  曾幾何時,消費者對不少外企也存有疑慮,“一流産品留本土,二流産品銷歐美,三流産品到中國”的順口溜也一度流行。而現在還是這樣嗎?

  上海市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小侄子1歲多了,用的紙尿褲都是從日本“人肉”背回來的。自己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也擔心國産花王的紙尿褲不如日本進口的,因為是兩條生産線。“但用了之後發現沒區別,不會起坨、吸水性也不錯,也不會紅屁股。”

  國産就等於低配版嗎?“過去常有消費者過來諮詢國産花王是不是進口産品的‘低配’版,其實根本不是。”花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西稔告訴記者,我們發現中國嬰兒的進水量遠超過日本,所以對國産花王紙尿褲的吸水性能,做了更好處理;在其他用料、品質等標準上,全球都是統一的。

  2016年初,花王還在其國內的工廠增加了設備。從銷量上看,國産花王的銷量增速也超過進口産品。2015年以“妙而舒”為首的花王中國消費品銷售額超過500億日元,3年增至了3倍。

  當線上商品不再和低價劣質掛鉤,當國産商品不再與低配減量等同,未來消費升級會走上什麼路呢?財經作家吳曉波在其2017年開年演講中就説,新銳中産成為主流時,中國將出現新的增長點,工匠精神將再造國貨。“很長時間裏,我國的消費者沒有為本土創新買單的意願,而這一切在今天發生了變化。同時一些願意為內容、産品付出努力的企業,其生産和製造不再是性價比模式,而是性能比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