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部門聯合力挺老字號 支持上市首發股票

2017-02-10 11:01:05|來源:新華社|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日前,商務部、發改委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老字號改革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推動老字號積極對接資本市場等多項重點任務。其中,“支持符合條件的老字號上市首發股票或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的表述,為市場打開不小的遐想空間。

  作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老字號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指導意見》提出的重點任務,包括支持老字號傳承和創新傳統技藝,支持老字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支持老字號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加強老字號原址風貌保護,促進老字號集聚發展,深化老字號企業産權改革,注重發揮老字號品牌價值及推動老字號積極對接資本市場。

  推動老字號積極對接資本市場

  關於對接資本市場,《指導意見》提出了三方面政策指向:

  一是鼓勵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機構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發起設立老字號投資基金,對品牌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老字號加大資金、管理和技術投入。

  二是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結合老字號企業融資特點,進一步加大金融創新力度,不斷提升對老字號企業的金融服務質效。

  三是推進老字號核心優質資産證券化,支持符合條件的老字號上市首發股票或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目前在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不少“老字號”的身影:貴州茅臺、全聚德、雲南白藥、馬應龍、九芝堂、王府井、豫園商城、瀘州老窖、青島啤酒等。

  通過資本市場,這些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比如,全聚德、雲南白藥和青島啤酒等通過實施兼併重組、連鎖經營、統一品牌管理等方式,不斷擴展市場佔有率;同仁堂則成為應用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産業的典範。

  上海有180家中華老字號 為全國最多

  作為優秀民族品牌和傳統商業文化的集中代表,傳承百年的老字號企業將迎來政策的密集扶持。據悉,包括實施“互聯網+老字號”工程,引進各類社會資本,鼓勵老字號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大做強等多項政策舉措將密集落地。此外,老字號管理辦法等政策也正在醞釀中,中華老字號將實現“動態管理”,對失信企業警示約談、社會公開,同時將地方認定的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市場競爭力強的老字號企業納入中華老字號。

  據了解,“老字號”是指年代比較久遠,有獨特的産品、技藝或服務,有良好聲譽和傳統文化內涵的老商號、老品牌。目前,經商務部認定的中華老字號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歷史。中華老字號主要為食品藥品和餐飲業,合計佔比60%以上。全國幾乎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中華老字號,其中上海有180家,為全國最多。

  從2016年3月開始,商務部展開大規模調研摸底,研究新形勢下做強老字號的措施,醞釀相關政策。基於老字號企業發展的新的變化和需求,商務部牽頭相關部門制定了《指導意見》。

  “許多國家都擁有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都十分注重為老字號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鄭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指出,從國外經驗看,加強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和宣傳老字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法國政府將歷史悠久的作坊認定為“優秀工坊”並給予經濟和政策支持,又如意大利的“羅馬老商店協會”成員可以向市政府申請用於保護老城區的專項資金,用於裝修門店、緩解經營困難等。

  在保障措施上,《指導意見》要求形成多方協調的有效工作機制。由商務部門牽頭,聯合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文化、國有資産監督管理、稅務、工商、質檢、知識産權、旅遊、銀監、證監、文物、中醫藥等部門,建立紮實有效的工作機制,明確任務,各有側重,形成合力。(何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