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我國的“二十四節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通過,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視頻展示的“二十四節氣”組圖,正是出自上海瑞金醫院“80後”女醫生周潔的鏡頭。
圖片來源:周潔新浪博客
網名“青簡”的周潔,一直以來都在用鏡頭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民俗,幾年前就因為攝下二十四節氣之美,而受到許多網友的追捧。“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意外成為‘網紅’並非初衷,而是希望能通過鏡頭和文字,找尋到文化背後的情懷。”近日,她的第三本關注傳統文化的攝影散文書籍《廿四:南北風物裏的四時節氣》也已正式上架。
圖片來源周潔的新浪博客
被收入“非遺展示視頻”
周潔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80後,本職工作是瑞金醫院消化科的醫生。但與此同時,她卻醉心於中華傳統的民俗文化。受美術老師的父親熏陶,從小耳濡目染的周潔對傳統文化的表達有自己獨特的方式:運用色彩、光影、圖像,用一隻相機留住最美的意境。
6年前,周潔就開始拍攝和節氣相關的照片。她回憶説,當時是受日本一個網站二十四節氣圖的啟發。“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總結,為何不能有一套我們自己的二十四節氣圖?”於是,她查閱民俗資料,根據二十四節氣民歌製作了現今這套在網上廣為流傳的“最美節氣圖”。這套“初版”節氣圖裏,有“西園梅放立春先”裏綻放的梅花,也有“立秋向日葵花放”裏的向日葵,而特意配上的康熙字典字體印章,也讓照片更具中國氣息。
圖片來源:周潔新浪博客
當她得知作品被收錄進二十四節氣的“非遺展示視頻”時,周潔很是高興。“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這組照片時並不知道作者是我,最近也在協商有關署名的問題,但是,我的作品能將中國傳統民俗展示給世界,是件興奮的事。”
探尋傳統文化之美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節氣只是其中一枚遺珠。雖然其中有些東西不再適用於今天社會,但並不會掩蓋它們蘊藏了千年的光華。”這幾年,周潔的“志同道合”越來越多,身邊聚集了一批像她這樣喜愛傳統文化的朋友。她也從未停下探尋傳統文化之美的腳步。
此前,曾有滬上氣象專家提過一個建議,周潔的“最美節氣圖”美中不足之處,是沒有將南北地域差異完全分開。比如,春天的一些節氣,江南已經春暖花開,北方可能還在冰天雪地。因此,周潔的“二十四節氣圖”也在不斷“擴容”:在她的新書《廿四》裏,記錄的正是南北各地的二十四節氣,有驚蟄時櫻花爛漫的大理,有小暑時呼倫貝爾草原爽朗的夏季,有白露時節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
圖片來源:周潔新浪博客
除此之外,周潔還曾整理過“十二時辰”、《詩經》等組圖。一有閒暇,她還會去走訪冷門的古村落,通過鏡頭讓古村落自己來“講述”被遺忘的歷史。
醫學與人文可相通
作為一名醫生,周潔需要面對生老病死,是以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來面對人生。而作為一名攝影師,她用一種隨心而動的心態去探尋建築、草木、風景裏蘊含的人文情懷。“醫學和人文,就像照片和節氣,看似‘中西合璧’,其實是相通的。就好比,生老病死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是一個哲學話題。而二十四節氣從歷史和哲學角度來看,體現的不僅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更是古人對自然的理解。”周潔説,除了醫生之外,攝影師、作家、旅行者,這些身份都令她更懂得審視人生,尊重生命。
在周潔看來,傳統文化在年輕人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喜愛,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重視、挖掘和傳承。但我也希望,傳統文化不是一陣風,喜愛者也不是附庸風雅。只有真愛的人,才對傳統文化的延續有意義。”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