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年底前將率先劃定生態“紅線”

2017-02-10 08:14:4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佈的《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全國要在2020年年底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記者昨天從上海市環保局獲悉,上海要提前三年完成這一目標。包括上海在內的京津冀區域、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直轄市)在今年年底前,都必須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兩年前已開始分析評估

  提前三年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這絕非易事,但上海已有紮實的基礎。

  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應用生態研究所所長王敏透露,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以及環保部等有關要求,兩年多以前,上海就已開始開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相關工作,進行了科學分析和評估,並於去年形成基本設想。

  不過,上述設想並非最終方案。《意見》明確,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于2017年6月底前制定併發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規範,上海將根據該技術規範對已有方案進行調整。

  比如,在《意見》出臺前,上海自己探索的方案設定了四個級別的生態管控線,而《意見》要求用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因此上海要對已設定的生態管控線進行梳理、調整,選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部分,“合併”成為一條生態保護紅線。

  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國已有31個省市開展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相關工作,其中,江蘇、天津、江西等10個省份已公佈了本地的生態保護紅線。

  東灘和九段沙有望“入線”

  《意見》明確,兩類區域將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其一,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其二,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鹽漬化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這兩類區域將涵蓋所有國家級、省級禁止開發區域,以及有必要嚴格保護的其他各類保護地等。

  據王敏介紹,就上海的具體情況而言,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以及上海所有的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都極有可能劃入生態保護紅線。此外,基本農田、濕地、涵養林、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其他級別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也將是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重點考量對象。

  劃不劃生態保護紅線,可謂差別巨大。“就好像給需要保護的區域造了一道無形卻十分堅固的墻。”王敏表示,劃入紅線內的區域,原則上按禁止開發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受到極其嚴苛的保護,嚴禁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

  除了難以逾越,生態保護紅線這道“墻”還會逐步向外擴大,紅線保護的區域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即使因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重大民生保障項目建設等需要調整的,也要歷經十分嚴格的審批程式:由上海市政府組織論證,提出調整方案,經環保部、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審核意見後,報國務院批准,批准後方能實施。

  此前,上海探索的生態管控線,堪稱生態保護紅線的“試驗版”,已為一些重點生態空間豎起了“保護墻”,只有提升區域生態服務功能的項目才允許進入“墻”內實施。比如,上海20個被國家確定考核的河流斷面,近年來不斷淘汰兩岸的落後産能,許多水域還種植了涵養林,進一步提升當地的水質等生態環境品質。

  “紅線”邊界界定是難題

  雖然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不少省市推進生態保護紅線的效率很高,但在實際操作中,生態保護紅線劃起來並不容易。

  以生態保護紅線邊界的界定為例。目前與生態保護紅線邊界有關的邊界類型,主要有四種以上:自然邊界,如林線、雪線、流域分界線,以及生態系統分佈界線等;下轉3版(上接第1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地邊界;江河、湖庫以及海岸等向陸域(或向海)延伸一定距離的邊界;全國土地調查、地理國情普查等明確的地塊邊界。這些邊界彼此之間可能交叉重疊,也可能差異很大,而最終確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邊界至少要整合上述這些邊界,這是劃定紅線的主要難點之一。

  此外,劃定紅線的過程中還會遭遇不同理念、觀念的碰撞。此前,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曾舉例:好比公園和濕地,大多數居民更希望把靠近身邊的公園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而實際上,濕地的生態價值對整個上海而言卻更加重要。

  上海有意多劃一條“黃線”

  除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上海還有意劃定一條“黃線”,雖然黃線內的區域,並不一定按照紅線如此高標準的要求來嚴格管理,但也會設置一些門檻,確保區域的生態功能不降低。

  “比如中心城區的公共綠地,劃入‘黃線’後,諸如商業建設開發等明顯違背公共綠地生態服務功能的活動,就必須嚴控其用地比例,甚至不允許其進入。”王敏表示,有了這條“黃線”,就可以約束開發單位,尊重和保護開發對象的生態面積、功能。

  這種理念,在一些發達國家、城市中被普遍接受,對於城市濱江兩岸、交通幹線、工業區等區域的開發,可以起到“保險絲”的作用——一旦開發行為影響了區域未來的生態服務功能,不予整改就要叫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