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學城”陣容初現 中運量已啟動規劃研究

2017-02-14 08:13:3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2016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對臨港實行新一輪為期三年的“雙特”政策。昨天,臨港管委會發佈了新“雙特”政策實施一年來臨港地區各項重點工作的喜人“成績單”。  

  ■數據“漲”

  據了解,2016年臨港各項重點工作有力有序推進,數據喜人,“漲”聲一片。

  其中,臨港地區2016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50億元,同比增長9.6%,增幅高於全市平均水準;完成稅收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34%;地方財政收入28.5億元,同比增長23.4%;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700億元,同比增長6.6%;全年新增內資企業17000家,全區域二、三産業營業總收入近800億元,同比增長8%。

  ■重大項目

  備受市民遊客關注的臨港地區一批重大項目進展良好。上海極地海洋世界進入地下工程施工階段,預計在明年7月底建成營業;WinterStar冰雪之星項目去年11月11日簽訂商務合作協議,正在辦理土地出讓手續和合資公司成立事宜;21萬平方米“滴水湖國際會議中心·雅辰酒店”開工建設;港城廣場一期27.6萬平方米完成樁基施工,全面進入地上工程建設階段,計劃於今年年底建成投用,成為臨港地區又一新地標;雙定雙限房啟動政策調整前期研究,一期項目第二批次房源正式交付、第三批次房源完成供應配售,二期項目實現結構封頂。

  ■超級大學城

  今後數年,臨港地區的大學城建設將有重磅進展,呈現出令人驚艷的“超級大學”國際化陣容。

  去年12月4日,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舉行了啟動儀式,將於今年9月正式對外招生;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由上海交通大學與英國愛丁堡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合作,選址已明確,計劃於今年4月簽署協議,9月對外招生;上海天文館,于去年11月8日開工建設,預計將於2020年建成投用,成為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電力學院,一期按照節點目標加快推進,部分多層單體實現結構封頂,二期部分工程年底樁基開工;帆船訓練基地項目,已經完成陸域和碼頭部分方案設計,近期將啟動規劃調整工作。

  ■基礎設施

  在臨港,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速。其中海綿城市建設方面,春花秋色海綿化城市公園、新建地區路網骨架海綿化等7個示範項目啟動實施,80米環湖景觀帶改造4.8公頃樣板工程建設全面完工,B、C、D區32.5公頃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方面,全力推進北島、綜合區、科技城等重點板塊綜合管廊建設。其中,北島西路1公里示範段完成主體結構,水蕓路等14.8公里綜合管廊開工建設;綜合交通體系方面,加快推進滬蘆高速——海港大道節點打通工作,啟動18.9公里中運量交通1號線規劃研究。

  臨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中運量交通1號線是指連接臨港主城區和産業區的中運量客運交通系統,目前正在做前期方案研究,開通時間尚未確定。

  ■民生保障

  臨港著力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妥善解決大治河南岸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蘆潮港危險品倉庫隔離帶居民動遷等問題。著力保障社會民生,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完成醫療惠民、教育惠民、健康惠民、服務惠民等十大類實事項目。基本完成蘆潮港社區等4所公建配套學校建設前期工作,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重點産業

  2016年臨港專項資金共40億元,涉及産業扶持資金達11.8億元。其中智慧製造項目專項6.7億元,共55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約44億元。戰略性新興産業3.8億元,共6個項目,包括300毫米大硅片國家重大專項。2016年,根據産業發展需要,臨港管委會委託浦東科投聯合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一期規模為50億元“臨港IC裝備和材料産業基金”,聯合臨港集團發起成立一期規模為10億的“智慧製造産業母基金”,將為臨港産業發展提供金融助推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