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解敏2月14日報道:今天,2017年上海市公民科學素質工作推進會召開。2015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8.71%,比上一個五年增長了近5個百分點,比全國水準高出12.51%。而到2020年,上海公民科學素質要達到的目標比例是25%,將繼續領跑全國。
根據《上海市科普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未來5年,全市科普場館數量將從目前的平均每45萬人擁有一個專題性科普場館提升到42萬人。上海目前有科普場館300多家,77家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經考核,有11家獲得“全國科普信息化優秀基地”稱號。至2016年底,上海形成了以2家綜合性科普場館為龍頭,54家專題性科普場館為骨幹,267家基礎性科普基地、79家社區創新屋、25家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1300余個社區科普大學教學點為支撐的類型多樣、功能齊全的科普設施體系。
未來上海也將做好全國、市、區三級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健全並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圍繞“一館一品一課”培育打造品牌科普場館,提高各級科普教育基地的利用率。推進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對公眾開放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科研場所。之前備受關注的上海天文館也有望于2020年正式建設完成。
善用融媒體打造現象級科普節目
輕鬆愉快地在電視上收看科普節目,一直以來是上海科普工作的的一大亮點,近年來,依託上海電視臺、上海教育電視臺和上海廣播電臺等媒體平臺製作的科普類節目《少年愛迪生》《科普新説》《科學魔方》《安全進行時》,讓很多孩子從此熱愛上科學。
而2017年即將問世的《十萬個為什麼》更是以融媒體創作為理念的一次嘗試,它將打破以往廣播科普欄目僅僅用聲音傳播的特性,將電臺、互聯網、平面出版、線下活動等不同形態的媒體傳播形式組合起來,形成科普之聲的立體化平臺。這檔節目還將充分利用阿基米德FM這類新端口的互動特性,讓單向的科學普及變成科學家、科普工作者與市民之間的雙向互動,從而讓這檔節目在時間和空間上突破廣播的局限,成為市民群眾獲取最新科普資訊的全天候平臺。
讓科普活動成為市民的節日
上海科技節、上海國際科普産品博覽會、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上海國際科技電影展映節、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2016年上海科技活動周圍開展了1200余項科技活動,參與群眾超過500萬人次。
今年,在上海還將舉行“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日科技之星”評選、2017上海職工科技活動周等一系列針對重點人群的專題科普活動,以激發不同年齡層、不同需求人群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