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節後"用工荒"已成往事 農民工返崗率逾八成

2017-02-16 08:17:18|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用工“荒”了嗎?

  據《勞動報》報道,每年春節之後,上海似乎都要面臨著這樣的追問。在不少人看來,伴隨著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的返鄉,申城用工市場會出現“斷崖式”下降,從而帶來勞動力不足以及大量崗位的空置。企業叫苦、高薪挖人、求職者自抬身價等現象都會隨之一一齣現。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本報記者通過春節後近一週的深入調查發現,部分行業階段性、結構性缺人的現象確實存在,但是從整體而言,上海並沒有達到“用工荒”的程度,企業心“慌”者更是少數。來自上海市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調查顯示,申城企業的返崗率普遍達到了80%以上,企業完全可以正常開工,甚至並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夠招募到合適的人手。

  不僅如此,一份最新的上海外來務工人員抽樣調查報告也顯示,外來務工人員來滬就業的“盲目性”在逐年降低,而該群體技能水準在逐年提升之中,和過去頻繁跳槽相比,以“一技之長”博得在企業中的提升,更成為這些年輕“農二代”的追求。目前,上海外來務工人員的平均稅後月薪已達到3700元。

  節後一週農民工返崗率逾八成

  高薪“挖角”不如自己培養有“奔頭”才能真正留住人

  鐵通路499號,上海寶山區就業促進中心內,幾位企業的招聘負責人聚在一起閒聊著,她們下午將參加一場年後的招聘會。不過從表情上來看,這些HR並沒有流露出什麼焦急的神態。

  這讓人感到有些奇怪。由於寶山區域廣、企業多、需求量高。這裡,曾是上海最大的外來務工人員求職場所,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本市用工市場的“風向標”。歷年來,“八千月薪招電焊工”、“大巴門口搶人送廠”等新聞的出現,都出自於此處,可見企業對求職者的渴求程度。

  “用工荒?沒那麼誇張。”多家企業的人事部主管向記者表示,雖然崗位的確沒有“滿座”,但今年高達80%以上的節後返崗率,還是讓她們心中有了底氣,“不管一時能不能找得到,至少經營不存在問題了。”

  返崗率為何高?“農二代”更重氛圍

  “換做前幾年,我得急死。”上海臣苑大酒店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俞影睿坦稱,作為餐飲企業,她最能體味到招工的壓力,“菜沒人燒、服務員不夠,這店還怎麼開?”

  餐飲企業中,外來務工人員的比例極高,而這些員工流動率高,也是上海用工市場的普遍共識,尤其是節前和節後,更是餐飲企業最為缺人的時候。為了應對人員缺口,不少飯店可謂是絞盡腦汁,就為了留住這些員工的腳步。

  “大年夜前,才發年終獎。”俞影睿並不避諱地告訴記者,把一個月的額外薪水留到最後,就是希望外來務工人員能夠推遲回家。不過,讓她感觸頗深的是,這一在行業內一度普遍的“妙招”,現在作用正變得越來越小。

  “有位服務員告訴我,父母一定要他回家過年。兒子告訴家人要損失年終獎,父母就給了句話———你損失多少我們給你。”俞影睿有些啼笑皆非地説道,最終這位服務員不僅沒要年終獎,甚至連18天的工資都放棄了,“算下來也有3000多元,不是筆小數目。”

  在臣苑大酒店的135名員工中,外來務工人員的比例超過了半數以上。而年輕化,成為了這些勞動者的標簽。如今,“80後”早已不再是主力,“90後”可謂比比皆是,甚至最小的一位已經是2000年出生。

  “他們的消費觀念、人生觀念,和最早那批來滬打工者可謂完全不同。”俞影睿告訴記者,“錢”不再是這些“農二代”的唯一追求,他們往往更看重的是企業的氛圍如何。

  對此,上海美愉電子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陶娟頗為認同。“誰是上海員工,誰是外地員工,現在看外表根本分辨不出。”陶娟告訴記者,在她手下的外來務工人員中,打扮“時尚時尚更時尚”的比比皆是,拿高檔手機也不在少數,玩微信、打手遊、網購、健身……所有這些,都已經成為了“農二代”習慣的生活方式。

  “他們舍得花錢,他們也未必如我們想像中缺錢。”俞影睿表示,不少“農二代”的家庭收入並不差,甚至超過上海普通工薪階層的水準,他們來到上海打工,為的是開眼界、長見識、學本事,光用過去“待遇留人”的單一方式,很難拴住這些年輕人的心。

  為此,上海的不少企業開始認識到,如何讓外來務工人員心甘情願地留下來,這才是重中之重。拿俞影睿所在的酒店來説,就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的培養,“我們希望通過平時對職工的關心和呵護,讓他們知道,企業是真正在乎他們。”

  陶娟也告訴記者,公司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可謂不少,各級主管都在群中擔任群主,甚至連操作線上的班組長也能拉起一個群。工作閒暇,簡單的一聲問候,生日之時送上一束鮮花,這些都是“以情動人”。

  讓俞影睿欣慰的是,年後她得知,部分年前辭職回家的人員又主動回到了酒店,“大致計算了下,在崗人員已經超過了8成以上。”這意味著,酒店的正常經營已經不成問題,“不少人告訴我,跳槽後要去一個陌生的環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適應。既然感覺老東家不錯,還是寧願回來上班。”

  上海市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趙建德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的節後走訪統計顯示,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上海企業的外來務工人員返崗率普遍達到8成以上。正是這種有效“回歸”,使得節後用工市場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用工荒”。

  “需要承認的是,在類似餐飲、快遞等部分行業內的確存在人員缺口,但這也是階段性的,在元宵節後伴隨著返程人員的上升會有所緩解。”趙建德強調指出,這些行業由於工作強度大、薪酬不高,長期存在這一現象,春節期間外地人員返程只是將其凸顯而出,但就此來判定上海整體“用工荒”並不科學。

  不再高薪挖人?

  自我培養已成主流

  以往,在上海的用工市場上,企業高薪“挖角”的現象層出不窮。尤其是農民工中有技能、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隊伍,更是企業爭搶的對象。在五六年前,一個成熟電焊工的身價可以達到8000元以上,一個數碼機床操作工更是輕鬆拿到萬元。

  但是在今年的招聘市場上,對於這種高級技工的需求量雖然依舊存在,但高薪挖人的手法卻越來越不被企業所看重。

  “用這種方式招聘來的人,忠誠度未必高。”陶娟告訴記者,雖然企業也非常看重高技能人才,但更在乎是否“留得住”,“今天他可以為萬元高薪來你企業,明天可能就為了錢轉投別家。”

  為了擺脫這一尷尬,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加大高科技的投入,用“高精尖”設備來減少人員開支成為了主流。在陶娟所在的企業,最高峰時員工總數可以達到500人之多,但近兩年卻減少到了300人左右。人員減少了,生産的效率卻提升了,關鍵在於自動化設備的大量使用。企業負責人專門收購了一家機器人生産廠家,為生産線的流水操作度身定做了相關裝置,從而起到了減員增效的作用。

  “傳統製造業在上海的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小。”作為向格力等大型廠商提供元器件的企業,陶娟對此深有感觸,場地租金、人員成本、毛利率低……這些都成為制約傳統製造業發展的因素,如果不進行轉型升級,那麼企業只能是死路一條。

  另外一方面,高新技術的運用,帶來的是對操作工的需求量上升。對此,企業往往選擇在內部進行培養,打通上升渠道,讓基層的外來務工人員也能學習到技能,從而成為有水準的職業工人。

  “如果只是一個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他每天要做的就是機械重復一件事。”陶娟告訴記者,不誇張的説,除了眼睛和手,這個工人全身上下可以一天不動,“這樣的工種,除了提高了他的熟練度,對技能提升可謂毫無作用。”

  也正是因為如此,類似“流水線生産工”的普工一度長期成為外來務工人員的緊缺崗位。枯燥、壓力、毫無含金量……這些都使得年輕的“農二代”不願意從事該工種。

  而如今,“普工”越來越少出現在企業的招聘職位中。在美愉電子,企業就寧願自己花錢為職工培訓,讓原先的流水線工人通過技能學習,成為新工種適應的對象。

  “只要你願意學,企業就不怕為你交學費。”陶娟指出,通過這種提升,外來務工人員的榮譽感、自信心都得到了加強,有了新的“一技之長”,看到了更好的上升空間,他們並沒有選擇出走,反而更願意留在企業之中。

  上海交運滬北物流發展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潘瑾對此也頗為贊同。在她所在的企業內,高技術的維修人員是“主心骨”,但這類人員本來就是市場的“稀客”,僅憑所謂的“高薪”,根本不可能得到滿足。

  “企業也要考慮成本,不可能付出超出市場規律的費用。與其用這些錢去‘買’一個人,不如去培養一批人。”潘瑾告訴記者,她們在內部也鼓勵外來務工人員去“升級”,只要獲得相應的等級證書,不僅費用全免,還給予獎勵。這種做法,讓外來務工人員增加了忠誠度,也給企業帶來了“甜頭”,市場招聘成為了“錦上添花”,而不再是“求之若渴”。

  企業現在還缺啥?

  加大職業培訓力度

  本週起,本市將啟動每年一度的“春風行動”,利用現場招聘會、網上信息發佈等多種形式,為外來務工人員的求職提供零距離的服務。

  事實上,在上海各區縣,這種服務早在年後就已經開始。寶山就促中心相關負責人就告訴記者,目前通過“一點通”快速服務微信群、“招聘管家”、人機匹配等,不少企業都已經獲取了求職者的相關信息,做到了提前心中有數。

  那麼,既然企業並不存在“用工荒”,他們的關注點又在何處呢?幾乎所有企業都表示,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出臺更積極的措施,加大職業培訓力度,為外來務工人員打通上升渠道,從而使得他們願意留在上海。

  “就拿我們的駕駛員來説,大部分是外地戶籍。但是目前A2駕照的中高級職業資格認定,似乎並沒有開這個渠道。”潘瑾告訴記者,他們希望能夠讓這些師傅獲得更高的等級,增強其職業榮譽感。

  “只有員工得益,企業才能真正得利。”多家企業的招聘負責人表示,上海目前對高技能人才採取了積極鼓勵的態度,這使得外來務工人員更願意去學技術、考等級,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其居住證積分,從而帶來子女就學等實際利益的體現。

  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參加職業技能培訓達64.94萬人,同比增長27.3%。而在這其中,外省市戶籍從業人員參加培訓共22.93萬人,超過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長7.9%。

  而記者從市人社局了解到,新的社會化技能補貼辦法也將於2017年4月1日起實施。新政進一步向本市重點産業領域和緊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培養傾斜,加大了培訓補貼力度,完善了培訓補貼方式,外省市戶籍在職人員同樣被納入其中。新政突破了一年一次補貼培訓的限制。勞動者在上一個培訓項目結束後,即可參加下一個培訓項目。而且,對實行模組化培訓的項目,為不影響勞動者考核鑒定週期,還允許勞動者同時參加同一項目的不同模組的補貼培訓。上海農民工總數已達667萬人

  在滬外來務工人員平均到手月薪:3700元

  海納百川,上海從來都是對外來務工人員敞開大門。

  在滬外來務工人員,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上海市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一份最新專項調查顯示,本市在滬農民工總數已達到667萬人,其平均年齡僅為32歲,呈現出年輕化的顯著特點。目前,在滬農民工有初級以上職稱的比例達到了近6成,外來務工人員到手的平均月薪為3700元。

  年輕、有夢想、薪資待遇不低……伴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外來務工人員的“形象”也正在發生明顯的轉變。

  總數基本保持穩定

  上海市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趙建德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市在滬農民工總數已達到667萬人,其中單位就業為532萬人,靈活就業為135萬人。

  “這一數字與歷年來基本持平。”趙建德指出,當然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滬農民工的數量也會出現上漲或下跌,但基本幅度保持在5%左右,“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上海一直是外來務工人員熱衷前來實現夢想的城市。”

  而在這支“大軍”中,建築業、製造業和服務業,成為外來務工人員主要從事的三大行業。而從地域來看,安徽、江蘇與河南籍的外來務工人員,在總人數中排名前三。

  平均年齡僅32歲

  目前,上海外來務工人員的年齡結構出現普遍年輕化的趨勢。調查顯示,在滬外來務工人員的平均年齡僅為32歲,而在5年前,這一數字則為40歲左右。

  “伴隨著越來越多‘農二代’的上崗,上海在滬農民工的主體在發生改變。”趙建德指出,最早一批農民工由於年齡增長、知識程度不夠,逐步退出了上海的就業市場,大批新生代農民工開始成為用工的主流。

  “和他們的父輩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有著顯著的區別。”趙建德表示,首先是他們的文化水準和技能基礎比上一代高,基本接受過初中以上的教育,以職業院校居多。數據顯示,本市外來務工人員中,具備初級以上職稱的已經佔到59%,而且還在逐年提升。

  其次,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過去,“苦累臟差”的基層崗位,通常被認為是外來務工人員的聚集地,但如今新生代農民工同樣看不上這些崗位。

  “很多‘農二代’其實完全成長在城市中,只是戶籍有所不同。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上海的‘8090後’相比,沒有任何不同。”趙建德指出,這也是為什麼在部分行業的部分崗位中,會出現長期緊缺的現象,“將來,如果這些行業無法進行轉型升級,那麼其缺人的狀況不會有所改觀。”

  收入逐年有所增長

  根據抽樣統計顯示,在滬外來務工人員的平均月薪為3700元左右,逐年有所增長。

  “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水準的提高,使得其收入出現明顯增長的趨勢。”趙建德指出,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體面就業,找到有技術含量的崗位就業,他們同樣想當白領,做管理層的工作。這其中也有不少務工人員在積累經驗後選擇自己開店或創業。目前,上海的高技能人才中,越來越多的出現了優秀務工青年的身影,擁有一技之長的他們,收入非常可觀。

  “對於新生代農民工,上海人要‘刮目相看’。”趙建德表示,對於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如果只是以傳統的眼光去招聘,那麼很難獲取新生代農民工的“芳心”。

  趙建德指出,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需求,上海也在積極有所作為。一方面,上海希望給在這個城市打拼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學習的通道和發展平臺。過去培訓成本太高,多數人不願意培訓。近年來政府有培訓補貼,符合條件的務工人員可以與擁有上海城鎮戶口的居民一視同仁,享受培訓補貼政策。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人文關懷,通過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評先爭優,讓他們更好地融入上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