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6成進口醫藥來自外高橋 成亞太醫療産品樞紐

2017-02-17 14:44:56|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據《浦東時報》報道:近幾年,外高橋生物醫藥園源源不斷地把全球最先進的醫療器械、進口藥品、生物製品及保健品,安全、快捷地輸送到中國。

  記者了解到,經過近幾年的開發建設,外高橋生物醫藥園已漸顯雛形:形成了總量超過5萬平方米的高端空調庫、冷藏庫、冷凍庫群;作為園區配套的生物醫藥園服務中心則可提供辦公、會務、專業展示等配套服務。目前,康德樂、國藥、奧森多、羅氏等國內外知名醫藥醫療器械巨頭已紛紛搶灘入駐。此外,上海浦東醫療器械貿易行業協會的正式落戶也為園區産業生態圈的營造提供了權威的行業指導助力。一個産業不斷集聚、能級不斷提升的生物醫藥園企業生態圈正呼之欲出。未來,這裡將成為國際貿易通道服務的開放式平臺。

【熱點新聞】滬6成進口醫藥來自外高橋 成亞太醫療産品樞紐

  醫藥貿易巨頭落地外高橋

  “我們是外高橋新發展公司多年的老客戶了,可以説,外高橋生物醫藥園也見證了我們公司業務的發展壯大。”國藥集團醫藥物流有限公司第三方事業部總監章立群對於國藥物流在外高橋保稅區的“開拓史”可謂如數家珍。

  國藥物流從2000年開始就先後租用外高橋保稅區新發展園區5#、47#廠房,作為進口藥品和醫療器械的保稅倉庫和進口藥品貼標中心。隨著業務的爆髮式增長和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橋新發展公司為國藥物流定制的建築面積為1.45萬平方米的國藥一期項目投入運營。不到一年,新發展公司“騰籠換鳥”,幫助國藥物流在生物醫藥園擴租了1.1萬平方米倉庫。

  如今,佔地面積1.9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的國藥二期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該項目為24米自動存取高庫區和二層庫區相結合的建築樣式,預計2017年12月建成交付。

  國藥物流相關負責人在項目簽約時表示:“國藥物流將充分利用其覆蓋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商業及終端客戶行銷網絡的核心優勢,以及專業醫藥物流服務提供商的競爭優勢,疊加上海自貿區的區位和政策優勢,搶抓‘大健康’産業機遇,使外高橋基地成為生物醫藥流通領域特別是第三方物流的重要平臺。”

  記者了解到,二期項目建成後,國藥外高橋基地的建築規模將達到4.75萬平方米,成為中國醫藥集團最大的進口醫藥産品集散中心。其業務範圍除了已有的生物醫藥産品的保稅倉儲、進出口貿易、物流配送、展示推介和供應鏈金融外,還將進一步拓展外部客戶,並在“十三五”期間不斷豐富“醫藥+互聯網”的內涵與舉措,打造醫藥生態供應鏈。

  資料顯示,國藥物流在全國擁有北京、上海、廣州及西安等4個全國樞紐,擁有40家省級物流中心和七八十個城市轉運中心,其龐大全覆蓋的物流網絡體系為全球醫藥知名企業所認可。目前,拜耳、諾華、禮來等全球排名前20位的制藥公司已先後成為國藥物流的重要客戶。

  醫藥貿易巨頭落地,也為外高橋帶來了諸多模式創新,其中,最為業界稱道的是——進口藥品柔性入境管理。

  2011年,進口藥品柔性入境管理在外高橋啟動,國藥控股分銷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即成為試點單位。2015年,上海自貿區按照國家藥品電子監管的相關要求,開展進口藥品電子監管碼賦碼試點相關工作,外高橋醫藥分銷中心有限公司再次成為進口藥品電子監管碼賦碼試點單位之一。

  一次進境、分批清關的柔性入境管理模式,讓醫藥貿易企業隨時隨地發貨成為可能。“按照原來政策,每發一批,都要抽樣,但訂單並沒有時間規劃,每一個訂單都要抽檢,費時費力,通過柔性管理,食藥監局和海關聯合在一起,食藥監局直接按照比例來抽樣,一個大批量只需一張檢測報告,只要檢驗合格,拿到這個報告,就可以提交海關。此舉將原來的每一批進口的‘一單一用’,變成了‘一單多用’。”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如今,柔性創新管理已經在生物園區內常規化運作,未來或可在更大範圍內推廣。

【熱點新聞】滬6成進口醫藥來自外高橋 成亞太醫療産品樞紐

  漸成亞太醫療産品“核心樞紐”

  去年10月21日,奧森多全球第三個學術及研發中心——上海學術及培訓中心在生物醫藥園服務中心正式啟用。該中心未來將服務於整個公司亞太地區的技術培訓、展示推廣及研發。

  奧森多品牌成立於1937年,在體外診斷産品(IVD)領域深耕多年。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全球業務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市場一直都備受重視,總部為此決定將亞太地區的學術及研發中心設在上海;在選址多處後,外高橋生物醫藥園因其優良的産業配套環境和自貿區政策疊加優勢而脫穎而出。

  據了解,上海學術中心面積約為750平方米,分為1樓的展示及研發中心和5樓的培訓中心。目前1樓展示中心正在安裝調試奧森多自動化流水線,並將在10月份迎來第一場針對自動化領域的亞太工程師經理的培訓。中心未來還將放置多種生化及免疫檢驗設備,包括即將上市的Vision和Vision Max兩款設備,開展一系列的産品技術及專業教育培訓,幫助研發中心科學家與亞太各國臨床檢驗醫生相互深入探討交流體外診斷産品行業的最新技術。

  無獨有偶,診斷學領域的市場領導者——羅氏診斷近300平方米的新辦公區域也已在去年年底生物醫藥園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共設有5個核心事業部:應用科學部、分子診斷部、組織診斷部、專業診斷部和健康醫護部。據悉,羅氏集團涵蓋診斷和制藥兩個領域,落地外高橋的羅氏診斷未來將應用突破性的疾病知識來開發創新産品、發現和監測疾病。

  目前,外高橋生物醫藥園已經涵蓋研發、培訓等多個領域,逐步成為龍頭企業在亞太的重要樞紐所在。而作為封關區域,其亞太醫療産品分撥中心已經率先形成。

  以康德樂項目為例,該公司兩期項目已全部投入營運。項目內的高端恒溫冷藏倉庫建有藥品行銷貿易電子商務網絡技術系統,有效提升了其物流服務能力。公司正以此基地為節點,將全球最先進的醫療器械、進口藥品、生物製品和健康品製造商的産品引入中國。

  記者了解到,在外高橋生物醫藥産業園內已形成了總量達5萬平方米的高端冷藏、冷凍庫群及5千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可以為進口藥品、試劑、生物製品及健康品的安全存儲、快捷分撥提供可靠保障。此外,還將新建2.5萬平方米新倉庫。

【熱點新聞】滬6成進口醫藥來自外高橋 成亞太醫療産品樞紐

  培養九大服務平臺建立全球市場通道

  對於生物醫藥産業園的未來,新發展公司總經理俞勇有著清晰的規劃:園區將對標行業國際發展前沿,依託上海自貿區國際貿易便利化政策,從建立全球市場通道的角度著眼,打造成國際貿易通道服務的開放式平臺。“我們將側重在第三方服務,不以超額的利潤為目標,是做一個平臺,讓外高橋也可以變成國際商務區。”

  去年,由財政部下屬的中財金控投資有限公司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聯合推動的中國首家第三方中藥檢測平臺——鑒甄檢測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落地外高橋。

  該項目規劃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分期實施,一期將先行建設研發、標準制定及藥物檢測中心3000平方米,未來還將根據一期進展情況推動後期項目,具體包括建設中藥數據智慧庫、中藥數據信息雲平臺、合作新藥研發、産業鏈上下游相關優質企業的整合及並購等。2017年計劃完成一期項目的引進及投産。

  隨著專業認證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逐步落地,生物醫藥園正由單個項目“點”轉向系統産業的“鏈”,而鏈所需要的中間環節,新發展公司正計劃用九大服務平臺來“填滿”,包括行業準入諮詢服務、註冊申請服務、專業展示服務、專業檢測服務、貿易物流服務、大數據服務、培訓認證服務、行業自律監管服務、金融服務。

  “舉一個小例子,國際醫藥貿易需要專業的翻譯,現在是外包的,未來我們可以引入這些機構,讓企業在園區就能享受到相關服務。” 俞勇表示,“生物醫藥園的最終目標,是對標行業國際發展前沿,把這裡變成集貿易物流、測試體驗、通道服務、總部辦公、人才培育為一體的産業集聚高地。”

  記者了解到,生物醫藥園如今在建2.2萬平方米,預計規劃擬建設10萬平方米,今年四季度開工,預計在2019年建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