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關:深化改革 推進服務貿易便利化

2017-01-23 08:43:5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剛過去的2016年,上海口岸實現完美“逆襲”。據上海海關統計,在全國進出口總值比2015年下降0.9%的背景下,上海市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2.8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上海市外貿進出口占全國比重由2015年的11.4%上升至11.8%……這一串數字背後,是包括上海海關在內的多個政府部門持之以恒、奮力改革的成果,他們千方百計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貿環境做出了努力。

  面對日益嚴峻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2016年,上海海關主動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敢破敢立,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抓手,不斷提升上海口岸的貿易便利化水準。

  自貿區建設三週年成果豐碩

  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三年以來,上海海關始終堅持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立足於可複製可推廣,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不斷推進自貿區海關監管服務制度“優化、完善、升級、再創新”。

  經過三年的創新試驗,上海自貿區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對標國際貿易通行規則的通關監管制度框架,全面建立了國際自由貿易園區通行的“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作業制度和監管模式,在接軌國際方面實現了“全面對標、總體達到、局部領先、個別特殊”。

  目前,以便利化為核心的通關監管制度已基本確立,上海通關便利化水準進一步提高。31項海關創新制度全部落地生效,21項獲得複製推廣;全球17個高水準自由貿易協定的60條貿易便利化核心措施中,有55條已在上海自貿區實施。

  同時,上海海關以信息化為依託的簡政放權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成效逐步顯現。截至目前,上海海關共取消、下放、讓渡、放開22項前道審批事權或限制,從賬冊備案到核銷企業等操作環節共減少70.6%;一線進出境風險自動判別、自動驗放比例超過90%,一線進、出境平均通關時間分別較區外縮短79.1%和11%,一線進境貨物通關成本平均降低10%。

  卓越的貿易便利化程度,讓上海成為備受矚目的投資熱土。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區內已新增海關註冊企業1.6萬家,總數達2.6萬家。2016年,上海自貿區進出口貨值達1.2萬億元,佔全市進出口總值的41.1%。

  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試點穩健起步

  上海海關堅持邊試點、邊完善、邊推進,全力以赴打造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樣板間”。2016年6月1日,上海海關在全國率先啟動“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試點,試點範圍已覆蓋上海關區所有海運、空運進口業務現場,並擴大至長江經濟帶12個海關。截至目前,參與試點的企業達2.53萬家,受理一體化模式報關單24.3萬票。

  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成效顯現,通關作業“前推後移”效果明顯。“兩中心”試點運作,實施“一次申報、分步處置”模式後,70%以上的報關單可實現快速放行。多項舉措保駕護航下,通關效率顯著提升。全國通關一體化報關單海運平均通關時間較傳統模式縮短10小時;24小時放行率達72.4%,提升12個百分點,得到企業的充分認可。

  多領域通關改革成效顯著

  上海通關便利化改革的著力點,絕不止自貿區和全國通關一體化。

  截至去年底,上海海關共參與建設和完善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項目21項,為企業減負,貨物申報項由135個縮減至75個。“單一窗口”平臺目前開戶企業達2400余家,全年申報進出口貨物401.4萬票、船舶離港許可2.1萬艘次,同比分別增長30.2倍和32.5%。

  如今,關檢合作“三個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制度已全部覆蓋到上海關區所有口岸及特殊監管區域。2016年,上海口岸有2400余家企業參與了“一次申報”,同比增加19倍,“一次申報”已佔報關單總量的8成以上。該年,上海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共受理“一次申報”貨物1766.6萬批,同比增長6.3倍;實施“一次查驗”1.7萬批,“一次查驗”率達100%;實施“一次放行”1761.7萬批。

  經過一年的努力,上海海關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已覆蓋關區所有業務現場和業務領域,無紙化率提高至93.4%,參與企業達35.5萬家,業務規模居全國海關首位。同時,上海海關稅收電子支付率達98.1%,同比提高了3.4個百分點。

  同時,“三自一重”(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重點稽核)改革規模進一步拓展,上海海關全年受理“三自一重”報關單5243票,貨值7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倍、2.2倍。

  去年9月1日起,作為上海海關先試先行的成功改革經驗,海關總署開始向全國海關推行匯總徵稅及其無紙化作業核批。“集中匯總徵稅”實現了“先放行、後繳稅”,使得應稅貨物通關時間節省70%,2016年上海海關受理的該模式報關單和徵稅額同比分別增長5.4倍和3倍。

  推進貨物狀態分類監管,上海海關還將試點範圍從物流型企業拓展至貿易型企業,參與貨物狀態分類監管的企業增至35家,2016年共運作相關貨物1.26萬票、貨值33.5億元。

  多舉措助推地方經濟轉型升級

  放眼全國的同時,上海海關更不忘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服務。

  去年,上海海關落實支持科創中心建設的8項措施,推出支持臨港地區新一輪發展的10項措施,促進了上海自貿區與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雙自聯動”發展。

  在上海海關的推動下,浦東新區還設立了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為促進創新要素自由流動,上海海關開設了戰略性科研項目減免稅特快通道,積極為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辦理相關減免稅業務。

  服務電子商務産業發展,上海海關去年共監管跨境電商進口模式訂單1131.9萬單、貨值21.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倍和4.2倍。

  “互聯網+自貿區海關”

  上海海關在推進上海自貿區改革過程中,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管理再造,積極運用“互聯網+”理念和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立足用戶實際體驗,優化完善海關監管服務業守法自律能力,積極營造可預期、透明穩定的貿易環境。

  □智慧化卡口——“軟硬兼施”高效率

  自2014年4月以來,上海海關先後分兩期,對上海自貿區內4個特殊監管區域的海關卡口通道實施智慧化建設和管理應用,目前共建成108個智慧化卡口通道,完成上海自貿區海關智慧化卡口的全覆蓋,實現對進出區車輛及貨物監管信息的自動識別、自動比對、自動驗放,智慧化驗放車輛平均過卡時間大幅壓縮96%。

  同時,上海海關還上線了“貨物配載平臺”,支持企業根據物流需求自主拼載貨物、安排車輛,促進上海自貿區多元物流模式的發展,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企業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目前,“貨物配載平臺”已有註冊企業855家、運輸車輛3043輛,服務進出區貨物2.4萬批(車)次。

  針對海關卡口傳統作業涉及單證複雜、人工環節偏多、操作手續繁瑣及監管資源緊張等缺陷,上海海關在智慧化改造過程中再造流程,嵌入業務管理需求,建立了統一驗放憑證、統一管理單元、統一控制系統、統一監管數據、統一布控模式的“五統一”卡口智慧化管理模式,將卡口管理信息化系統與監管車輛備案、物流監控、機場貨站管理等系統聯通,實現了物流數據的聯動和共享。

  通過軟硬體集成聯動,上海自貿區海關卡口實現了“車輛識別、數據集成、風險提示、道閘抬桿、貨物驗放”的連貫自動化作業。截至目前,上海自貿區智慧化卡口完成自動化驗放作業20余萬車次,其中一線進境集裝箱智慧化驗放率可達87%,二線進出智慧化驗放率可達70.5%。

  □“通關寶”——無紙掃碼易通關

  上海海關開發建設了集互聯網站、微信、手機APP(包括安卓和蘋果IOS系統)于一體的移動互聯網通關綜合信息服務平臺“通關寶”,陸續推出了報關單、艙單、個人郵包、無紙化查驗等通關狀態查詢功能,以及企業年報狀況、反傾銷反壟斷政策法規、規範申報要素等政策法規類的查詢功能,既方便了企業物流運作,又為海關通關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通關寶”平臺已上線了上海自貿區核放單二維碼手機掃描過卡的功能,海關依託上海自貿區智慧化卡口啟動核放單無紙化試點,對原有紙質核放單實現無紙化遠程載入。企業可依託海關“通關寶”平臺,在智慧手機終端遠程獲取卡口無紙化核放單二維碼及相關貨物、單證實時通關信息,在卡口通道時掃描二維碼即可自動驗放,無需再列印掃描紙質核放單。

  該模式改變了傳統“二上二下四敲章”的人工作業流程,實現了“零上零下零敲章”的自動過卡,車輛平均過卡時間從6分鐘縮短至45秒,有效提高了海關通關監管效率,卡口擁堵現象基本消除;切實減輕了企業物流運輸成本,企業物流運輸能力提升25%至50%。

  目前“通關寶”平臺註冊用戶超4萬個,每日活躍用戶超過5000個,2016年平臺上的各類查詢超過380萬次。

  □“易歸類”——掌上查詢無難題

  “商品易歸類服務”是上海自貿區海關創新制度之一,“上海海關易歸類”微信公眾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為向社會提供通俗易懂、便捷高效的專業服務,幫助企業依法歸類、提高申報準確性,上海歸類分中心整合歸類化驗政務公開信息,發揮商品及編碼大數據庫優勢,于2015年6月推出“上海海關易歸類”微信公眾號。用戶通過該微信公眾號可查詢商品稅號稅率、查詢化驗進度、查看重點商品歸類指引、參與在線歸類知識測試等。

  上海海關以該微信公眾號為平臺,集成各類歸類指引功能,並將主要功能從微信網頁版逐步升級為移動終端版,與“上海海關12360服務熱線”微信公眾號查詢功能關聯,提供一站式“掌上歸類”服務。上海海關發揮微信平臺實時互動優勢,梳理用戶諮詢熱點和意見建議,及時推送熱點信息解讀貼,對關注度較高的重點商品歸類問題加大解析力度,並根據用戶反饋優化查詢介面,不斷提升服務品質。

  “易歸類”進一步強化了傳統信息渠道與移動終端渠道的關聯,把上海海關門戶網站增設的“商品易歸類服務”欄目,與“易歸類”微信號使用同一架構並保持內容同步,形成“兩位一體”服務平臺,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查詢需求。

  運行一年多來,“上海海關易歸類”微信號關注用戶達1.3萬人,“稅號稅率”查詢模組受理用戶查詢15萬餘次,發佈“機電商品歸類ABC”、“協調製度入門”、年度稅則調整案例、重點商品歸類指引、海關總署公告、歸類行政裁定等信息140余期,獲閱讀轉發23萬餘人次,“歸類考場”參加測試用戶近千人,獲評“2016年政府網站政務微信卓越獎”。

  上海自貿區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突破萬票

  2016年,上海自貿區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模式試點企業增至35家,全年運作相關貨物1.26萬票、貨值33.5億元。

  上海元初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是最早參與上海自貿區貨物狀態分類監管試點的企業之一。“一個倉庫、一個系統、一套設備、一套人員,就可以做好我們所有的相關業務,分類監管給我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成本的減少。”企業負責人高度評價改革帶來的紅利。

  2015年起,元初公司開始採用“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業務模式,企業取消了區外倉庫,貨物清關後依然可以存儲在保稅倉庫內,保稅貨物與非保稅貨物在一個倉庫內實現了“雙卡雙待”。通過整合區內外倉庫,企業可以有效節約運營成本,提升運轉效能,實現30%以上的利潤增長。

  2014年11月,上海海關正式啟動“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業務模式試點,通過對試點企業軟硬體的升級改造,實現對貨物進、出、轉、存情況的實時掌控和動態核查,實現了保稅倉庫增加非保稅貨物“同倉共管”的功能,使得上海自貿試驗區真正成為國際國內貨物中轉自由轉換的綜合物流服務平臺,大幅提升了倉儲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自2014年啟動以來,上海海關不斷推進上海自貿區“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業務模式,目前改革試點運作票數已突破萬票。上海海關在穩步拓展物流配送模式試點範圍和商品類型的同時,還支持企業通過對不同狀態貨物的一體化運作統籌,開展內外貿業務。同時,上海海關不斷完善上海自貿區海關監管信息化系統專用模組,指導企業加快系統建設,並聯合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建設“保稅區域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便利中小微企業參與試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