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中西合璧: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

2017-02-17 15:42:22|來源:東方網|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文化小文字】上音中西合璧: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

圖説:上海音樂廳“樂無窮”新聞發佈會。

  東方網記者桑怡2月16日報道:當中國傳統樂器笙遭遇電子樂多媒體,當德彪西的鋼琴曲碰撞崑曲杜麗娘,當蘇州評彈的伴奏變成了爵士樂,現場觀眾會得到怎樣的體驗?3月,上海音樂廳將分別上演三場中西合璧、融合創新的音樂會。

  今天下午,三場音樂會的主創人員向媒體闡釋了各自音樂會的亮點。以音樂為導線,探索與其他藝術形式、門類的融合與跨界,打造一個無限想像的音樂空間,發現音樂創新的無窮可能性,這是三位藝術家在“樂無窮”平臺上得到的體驗,並且希望能分享給更多創意者。

  古老民族樂器“笙”的現代活力

  笙——這個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的簧管樂器,如今已經不為人所熟悉了,尤其是它的音樂性。但在今年的格萊美獲獎作品中,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頒給了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樂團。與馬友友一同上臺領獎的,就有笙演奏家吳彤。這讓“笙”似乎又回到了流行音樂界中。

  如果大家試著想要了解這個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樂器,不妨先聽聽看,3月11日的“繪笙匯瑟——張夢演奏與作品音樂會”。張夢將自己多年來對笙這件中國古老民族樂器的理解,用多視角的演繹形式為觀眾呈現。

  這場音樂會上,張夢為觀眾準備了一個循序漸進了解“笙”的體驗過程。首先,他選擇了兩首以“笙”為主要演奏樂器的曲目,讓觀眾對“笙”初步了解。然後才是他著重呈現的笙與電子樂、多媒體、打擊樂、混合室內樂等多種跨界形式的融合性音樂。據介紹,四首跨界曲目都來自張夢的原創。尤其在《水下幻聽》中,張夢採用了“拼貼”技術,採集了大街小巷、市井生活中的各類聲音,叫賣聲在《水下幻聽》中只能算是普通,這支作品裏甚至還包含衝馬桶的聲音等等。“我知道這很雜,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我想要表達對生活的關注。”張夢説,他試圖用聲音來還原一種“老照片”的聽感效果。他再三強調,這種混搭不是惡搞,而是生活。

  用鋼琴與崑曲串起浮生如夢

  當鋼琴曲遇上崑曲,最後變成了一場音樂會,這已經足夠讓人浮想聯翩。而這場音樂會的主創者鋼琴家顧劼亭還給這分為四幕的演奏串上了一條如夢似幻的感情線。3月18日,在“當德彪西遇上杜麗娘——顧劼亭鋼琴崑曲音樂會”上,法國音樂家德彪西和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會相遇,顧劼亭讓它變得並不突兀。

  不論是聆聽德彪西晶瑩剔透、行雲流水的鋼琴曲,還是觀賞杜麗娘純然嬌羞的身段,觀眾總會感受到似曾相識的朦朧意境。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顧劼亭告訴記者,她出生在蘇州,小時候耳濡目染的音樂熏陶來自崑曲、評彈,而在留法學習鋼琴後,德彪西在鋼琴曲中融入的東方元素瞬間擊中了顧劼亭,讓她産生了那種似曾相識感。於是,她把這種感覺生産、轉化、傳遞給觀眾,完整的呈現了一場鋼琴與崑曲的對話。

  “音樂的契合、載歌載舞的場景、流動完美的意境。”顧劼亭説目前她還不能透露更多,但她相信,在音樂會上,觀眾將同時領略到崑曲《牡丹亭》中傳統審美至高境界和德彪西10首美妙詩意鋼琴曲的魅力。“通過訴説我的浮生若夢,希望觀眾可以感受到年華似水”,顧劼亭如是説。

  自由靈魂爵士與評彈的新生

  評彈藝術家高博文的跨界嘗試,已經不是第一次。他的評彈和他朋友們的爵士樂相得益彰、配合默契,甚至擁有一幫喜歡爵士評彈的真粉絲。吳儂軟語的蘇州彈詞,配上節奏自由的爵士樂,聽上去可能像是一曲蘇州方言版的RAP。

  “曲藝,就要上得廳堂、入得廚房。我從不擔心爵士評彈不受喜愛。”高博文相信,3月25日“古韻新彈——高博文和他的朋友們新評彈音樂會”一定會給他帶來更多的細分觀眾,他們會愛上爵士、愛上評彈。自由、幽默、靈動,從高博文將傳統評彈藝術進行音樂上的革新開始,他就認為,對評彈藝術的音樂嫁接只是評彈發展的一個選項,而並非方向。他這樣玩跨界,可以給傳統評彈藝術帶去更多年輕觀眾。

  當然,有長期以來喜歡評彈藝術的、年齡偏大的觀眾可以到書場裏繼續聽高博文唱傳統彈詞,但這次的爵士評彈就是針對年輕觀眾的。高博文説,以爵士樂的和聲色彩、複合節奏和即興演奏的方式為基調,讓古老的評彈藝術與當代的世界音樂語言相互包容、傾聽,對話,建立一種獨特的跨界藝術。二者交融能産生有新意、好聽的作品,是因為他們都被賦予了自由的靈魂。經過改編後,評彈經典唱段《鶯鶯操琴》《天涯歌女》《義激陳璉》等都將新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