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7-02-21 13:54:52|來源:文匯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新常態下,上海需要形成以産業生態培育為主導的産業升級新模式,從技術環境、信息環境、政策環境、人文環境和服務平臺支撐等方面,培育有利於産業升級和模式創新的産業生態,構建有效促進創新創業的眾創平臺,逐步形成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創業創新生態體系

  在矽谷設立風投,和阿裡巴巴合作推出互聯網汽車,探索自動駕駛和燃料電池技術———作為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上汽集團一系列酷炫産品和技術讓人印象深刻;民營企業———上海晨光文具,破解了筆頭與墨水匹配等瓶頸問題,生産出的高品質圓珠筆毫不遜色于外國同行……

  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應對這一輪經濟增長下行的正確對策,又是從根本上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抓手。一年多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徵更加明顯,唯有堅定信心、增強定力,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培育新的經濟結構,強化新的發展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顯成效

  最近,市民鄒先生看中了一款滬産新能源汽車,這款混動車型百公里油耗只有1.6升,“聽説現在提車要等上3個月,但我也願意。”

  來自上海市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去年1-10月,本市戰略性新興産業製造業總産值同比增長2.2%,增長勢頭明顯好于本市工業。其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分別增長16.6%和35.6%。高新技術産品産量快速增長。2016年前三季度,工業機器人增長26.3%;積體電路圓片增長12.9%。同時,新業態繼續蓬勃發展。2016年1-10月,上海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14692.60億元,比2015年同期增長21.5%,增速比去年前三季度提高1.4個百分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數據來看,上海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去年GDP累計增速連續三個季度穩定在6.7%,走勢與全國一致。上海要用好改革開放長期積累的豐碩發展成果,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率先探索的機遇,走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要真正走出這樣一條新路,就需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積極探索。

  從全國來看,一些關鍵指標的反轉向好更令人驚喜。

  近期,連續54個月的全國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負增長被打斷,投資增長、工業生産、企業利潤均有所回升……美國投行摩根士丹利進一步調高了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

  這些數據向好,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繼續顯現。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強調,“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出現越來越明顯的分化走勢。”他認為,面對這一分化趨勢,可以看到,凡是能主動適應新常態,重視創新和品質效益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就會脫穎而出,就充滿了生機活力,就贏得了發展的好勢頭;反之,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就會陷入被動。

  “三去一降一補”擲地有聲

  去年6月,寶鋼集團與武鋼集團宣佈啟動戰略重組。12月初,由兩者組建而成的全球第二大鋼鐵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在上海宣佈成立。長期以來,寶鋼和武鋼各自為陣,雙方合併重組可實現在市場、技術、研發、管理、採購、物流五大協同效應,為寶武集團成為世界級鋼鐵強企帶來機會。

  “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其中,鋼鐵、煤炭行業去産能,事關全局,事關長遠。

  寶鋼此前披露,報國務院國資委核準,公司將2016年至2018年3年內壓減鋼鐵過剩産能目標任務920萬噸,調整為2016年至2017年2年內壓減過剩産能1100萬噸。

  李偉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先後落地的上海石化、寶鋼、上海大眾等項目開始,上海長期以來都把重點項目帶動作為産業升級的重要抓手,“但現在也要換一種思路”。其實,上海與國內其他區域的工業化階段差異,決定了上海高端製造業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這也是國家戰略的需要。

  眾所週知,我國區域間工業化發展階段差異較大。包括重慶、武漢等城市在內的中西部地區仍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製造業發展空間巨大。在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這些地區同樣需要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和升級。比如,寶鋼在智慧製造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完全可以在重組之後輸出更多的中高端製造經驗。

  不過,近期鋼鐵、煤炭價格上漲使得社會上對去産能産生了一些擔心。對此,陳憲認為,去産能的決心不會動搖,力度也不會減弱;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人們對我國經濟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和穩定的預期,從而減少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以創新增加有效供給

  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2016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速,全國2300多家眾創空間服務著12萬人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近1.5萬家……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不僅要著眼于現實需求,更要通過供給創新,創造新的需求,並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誰在這個創造和轉化中得到先機,誰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進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兩位專家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陳憲表示,我們應該在如何激發企業家精神方面動腦筋,“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環境,讓更多人投入創業創新,提高他們的成功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增長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與支撐。”

  “結構性問題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有戰略定力,要認識到這一關過得越早就越主動。”李偉也認為,今年經濟週期型下行壓力得到緩解,但新舊發展動力的轉換需要一個過程。

  新常態下,上海需要形成以産業生態培育為主導的産業升級新模式,從技術環境、信息環境、政策環境、人文環境和服務平臺支撐等方面,培育有利於産業升級和模式創新的産業生態,構建有效促進創新創業的眾創平臺,逐步形成市場化與專業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孵化與投資銜接的創業創新生態體系。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應是企業———政府在制定産業政策的時候,應該弱化傾向性的選擇,強化功能性和競爭性政策,讓企業真正在市場中實現優勝劣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