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製造”成本是怎麼降下來的

2017-02-21 08:47:0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中國實體企業經營成本問題備受關注,上海情況如何?最近,上海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收入中成本為79.9元,同比下降1.2%,比全國低了5.6元。

  眾所週知,上海地價租金、勞動力價格、生活成本相對較高,受成本制約,製造業佔GDP比重在持續下滑。可為何全年統計中,“上海製造”成本佔比反而比全國低上不少?這組令人有些意外的數據,是否與一線企業經營者的感受一致?

  對此,本報記者訪問統計部門、相關企業和産業研究者,探求當下“上海製造”成本佔比下降的真實原因。

  多重因素推動成本整體下降

  去年“降成本”成為中國經濟熱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收入中的成本”,這一反映企業經營成本的統計術語,屢屢出現在宏觀經濟數據發佈會上。

  “這裡説的‘成本’,指的是企業主營業務的成本。”統計專家介紹,它主要包括原材料和人工等成本。

  統計專家補充,“成本”前加上了“每百元主營收入”,表明該數據顯示的是企業主營成本在主營收入中的佔比。“因此,該數據下降,可能是企業的主營成本下降,也可能來自主營收入增長,去年上海兩方面同時出現積極的變化,使得該數據降幅明顯擴大。”

  數據分析顯示,2016年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同比下降0.8%,原材料價格總體下降,部分抵消了勞動力、土地租金等價格的上漲。去年上海政府部門切實為企業“降成本”,社保費率下降、用電價格下調等措施落地,均對成本下降産生積極影響。

  “上海工業企業,普遍對危機有充分的認識,去年一些領軍企業花大力氣優化管理和生産流程,減少浪費,降低成本。”統計部門指出,去年上海的鋼鐵、石化、積體電路等行業領軍企業成本下降幅度非常明顯。

  比如,寶鋼股份在去年年初“鋼鐵寒冬”中定下削減40億元成本的“大目標”,通過人員機構精簡、管理成本削減、産品結構調整等途徑,最終全年實現降本58.5億元。當全年鋼鐵行業價格回升、需求回暖之後,公司降下來的成本隨即轉換為利潤空間,全年利潤創近年來最佳水準。

  “上海工業企業成本下降,與上海金融中心的特徵也有高度關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産業經濟係副教授劉明宇指出,相比全國,上海工業經過多輪轉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多轉移或被淘汰,留下來的大型企業以資本密集型為主。因此,相比人工成本,財務成本對這些企業的影響更大。

  “上海金融機構豐富、要素市場集中、融資渠道多樣,金融創新工具可以為大型工業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提供資金週轉效率。”劉明宇表示。

  創新轉型才能持續降本增效

  “分析去年上海工業企業成本下降的原因,有主客觀多方面因素,但影響最大的,是原材料價格整體下降。”

  統計專家指出,原材料價格下降是全國一致的情況,且該因素具有週期性,與此同時,上海的人工和地價租金等剛性成本持續上漲,因此主營成本的短期下降,並不足以讓“上海製造”高枕無憂。

  如今,原材料價格已經進入上升通道,“降成本”效益能否延續下去,是每一家上海工業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上海製造”能否守住底線比重、城市經濟運行能否防止“脫實向虛”的關鍵。

  “只靠內部挖潛降成本,有用,但作用有限。”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崔衛國介紹,近年來上汽乘用車在倉儲、物流、能源等方面逐年降低製造成本,但對降本增效影響最明顯的,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供應鏈體系的變化。

  “對整車企業來説,零部件就是原材料,其成本很長時間裏扼住了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的‘咽喉’。”崔衛國談到,過去自主品牌汽車銷量低迷時,零部件採購議價話語權弱,採購成本高企;要與合資品牌競爭,自主品牌售價又很難定得高。兩頭擠壓下,生存壓力巨大。

  去年,上汽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增幅近90%,過去有些供應商故意報高價,讓自主品牌知難而退,今年那些沒打過交道的大牌供應商也紛至遝來,一輪輪競爭激烈。“供應鏈成本下降,源自銷量上升,而銷量則來自從客戶需求出發的産品創新。”崔衛國舉例,上汽第一款互聯網汽車,搭載了一塊10.4寸的觸摸大屏,成本比天窗還高,但類似這樣的創新設計,幫助自主品牌走出“不敢用好配置、賣不出好價格”的怪圈,最終使得産品附加值提升,受到市場歡迎,供應鏈成本攤薄,企業成本佔比實現根本性下降。

  在上海經營多年的外資企業如何降成本?“10年前我們曾提出要將毛利15%以下的産品全部清理,如今,毛利7%—8%的已是行業領先。”一家在滬紮根近20年的美資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經歷了上海製造業成本水漲船高的變化歷程。

  該企業負責人介紹,過去上海分公司所有的發明專利,都要向美國總部申報。而在總部支持下,如今專利已均能在上海申請、由上海公司擁有。這項戰略調整實施三年來,該公司在上海申請了1500件發明專利,産品交付後,客戶不再需要向美國支付專利費,省下的費用層層傳遞,降低了研發成本,並極大地激發了上海公司600多名研發人員的創新意願。他認為,這項改革遵循市場規律,總部雖然損失了專利費用,但幫助上海公司在最關鍵的研發環節實現降本增效,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降成本,有長短週期之分。面對困難環境,節約原材料、人員裁減等短期的‘降本戰術’是企業的本能反應,但光靠‘節流’是不夠的。”劉明宇表示,有些成本壓下去了,還會反彈;當企業從技術創新和産品結構優化的戰略層面出發,致力於創新轉型,才能“可持續”地降本增效。

  讓更多企業感受上海成本優勢

  採訪中,一線製造企業經營者普遍反映上海製造業的剛性成本壓力很難下降,但企業家們看待“上海製造”成本問題的角度,已經悄然變化。

  “以人工成本為例,如果在上海從事一般製造業,將人工成本視同於勞動力成本,那幾乎沒有下降的空間;但當一家企業的人才成本佔人工成本的比重提升,上海的優勢就出來了。”上海德馬物流公司董事長卓序表示。

  近年來,總部位於漕河涇開發區的德馬物流,抓住電商快遞業的“風口”快速發展,成為了國內主要電商、快遞企業的分揀設備的製造與服務供應商。

  “我1997年在湖州創辦這家企業,2003年從生産傳統機械設備轉向自動化設備,在當地找不到研發人才,就來到了上海。”卓序説,從最初引進的上海郵政研究院一批高工,到後來不斷壯大的研發團隊,企業憑藉上海獨有的人才優勢,成功轉型。

  卓序認為,人才一來,就發生成本,但這些成本投入,能幫助企業實現“關鍵一躍”,擺脫疲於應付剛性成本上漲的困局。

  “對同質化競爭的傳統製造業來説,在上海的人工成本比外省市高;但若是産品和技術有獨特優勢的企業,會發現將企業設在上海,用人成本的劣勢反而會變成優勢。”上海未來夥伴機器人公司副總經理曹敏介紹,該公司最近剛剛在常州新建了生産基地,工廠建在外地,可以降低一般的勞動力成本;但要從根本上減少成本佔比、增加盈利空間,上海還是關鍵。

  去年該公司在上海的廠房、辦公室租金等快速上漲,還鉅資擴充研發、行銷和管理團隊,成本投入激增。但相比在外地建廠省下的人工成本,在上海增加投入帶來降本增效的效益是根本性的,最終使得該公司去年銷售收入比前年增長了三倍,遠超成本上升速度,利潤空間大幅提升。

  “將統計數據與企業實際感受聯繫在一起,可以看到今天的‘上海製造’是具有成本優勢的。”統計專家指出,在勞動力、租金等剛性成本方面,上海挖潛空間很小,但因為有人才、信息、資本、營商環境等優勢,工業企業在上海投入成本,可以産出更高的收入,獲得更多的利潤,“這是上海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收入中成本低於全國的根本原因。”

  “上海要留住製造業,需要做強‘長板’,讓更多企業感受到上海的‘成本優勢’。”劉明宇提出,企業在利用上海優勢進行“戰略性降成本”時,週期會比較漫長,因此上海相關的政策要更具彈性,適應企業的轉型週期,並注重在制度環節降低成本。“跨行業、跨領域的模式創新正在上海風起雲湧,上海還可以加快推動工業企業與新模式的對接,在幫助傳統行業降成本的同時,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