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在滬舉行

2017-03-06 11:06:0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WER)2017賽季機器人活動中心聯賽昨天在上海大學舉行,吸引了近1000名兒童和青少年參加,年齡最小的參賽選手只有4歲。WER賽事組委會負責人表示,本次聯賽之所以降低參賽的年齡門檻,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孩子,包括學齡前兒童學習了解機器人,培養他們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興趣,也讓他們通過參賽獲得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走進比賽場館,記者便被孩子們的活力感染。他們兩三人一組,有的熱烈討論著機器人拼裝問題,有的趴在地上擺弄自己拼好的機器人,有的在用電腦軟體編程……這場在上海大學舉辦的2017賽季春季聯賽,分為機械創新賽、工程能力賽、科技三項賽、智慧挑戰賽等4個不同難度的競賽項目,其中機械創新賽、工程能力賽適合學齡前兒童參加,能夠檢驗這個群體的機器人學習水準。

  今年4歲的俞盛銘是參賽者之一,面對較為複雜的機器人配件,他的拼裝動作十分熟練。和他搭檔的易楊小朋友也才6歲,他們要合作完成工程能力賽的項目,需要先把塑膠和金屬配件裝配成一輛機械車,再用“能力風暴”教育機器人的特製軟體進行編程,讓機械車能夠沿指定路線撞到目的地的乒乓球,之後再原路返回。小俞和小易很快便拼裝好了車輛,隨後進行了簡單的編程,不一會兒就完成了這項任務。小易告訴記者:“我是一年前開始學習機器人的,感覺特別有意思!”談起機器人教學,易楊的老師賀宜彬説,在學齡前兒童的智力開發方面,機器人教育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在教育活動中,老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關鍵是教會孩子們自主思考,讓他們擁有獨立探索的能力。

  像俞盛銘這樣的學齡前選手有好幾個,他們大多參加的是機械創新賽。這個項目要求參賽選手搭建一個可以執行投射任務的機器人,然後用它將20個小立方體投射到一定的範圍內,並根據投射的精準度打分。本次比賽的裁判長張志帥介紹:“這個項目考察的是最為基礎的機械結構搭建能力,不使用任何電動機械,所以學齡前兒童經過學習,是能夠完成比賽任務的。”據介紹,投射機器人並沒有規定的樣式或結構標準,完全靠參賽選手的想像力來搭建,因此每個選手製作出的投射機器人都不一樣,但基本上都能完成投射動作。看到這些形態各異的機器人都出自四五歲孩子之手,現場的家長們都讚嘆不已。

  WER主席蘭之君表示,隨著教育機器人價值的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孩子將機器人作為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機器人愛好者需要一個舞臺展示自己,通過舉辦比賽,有利於激發他們探索科技未知領域的熱情,並推動機器人少兒教育的普及。

分享到: